寻找,那消逝的蓝天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exiao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风摇曳,绿叶跌落尘泥,连最后一支抵抗灰尘的力量也消失了。尘沙混进秋风中,张牙舞爪而至。在这个秋风送爽的季节,这个本应一碧如洗的穹顶之下,你唯一能做的却是紧紧关上窗子,和这个世界相隔而立,这不啻为一场天灾。
  在我无奈关窗的时候,我看到了同样失落的老张———他是我的邻居,一个退休多年的“老铁路”。雾霾已至,他却迟迟不肯关上窗子。我大声地提醒他,他点点头,向我微微地摆摆手,然后不情愿地关上窗子。他仍穿着那件褪色的涤棉青工作服,离开阳台的时候他一脸无奈,我知道,这不是他记忆里的世界。
  每每晚饭后在院子散步巧遇时,老张便会找我分享他的过往,那些干净世界里的忙碌往事,徐徐似涓流。他告诉我,他曾随着铁轨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开山过水,攀崖架桥,就算是崇山峻岭也不在话下。他说他曾和工友深入原始森林,当时供给困难,他们就去挖蘑菇,有次沿着瀑布探入山底,竟然发现一口巨大的深潭,水雾氤氲,暗幽难测,宛如神话一般。
  我能想象得到那个年代的工人们经历过怎样的艰苦,但是老张从未讲述过自己的艰辛与所经历过的磨难。相反,他的回忆里充满着乐观和欢笑。他回忆说,他曾在广袤的草原上铺设铁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像锦缎一样,大风一过,碧波丛中蜇飞草伏,满是蛮荒狂野的味道,这里点缀着最原始、最野性的美,丝毫不假雕琢,呼啸的列车便如脱缰的野马一般,碾压着草腥而去。草原之广,便是有天大的噪音,也会被稀释得无影无踪。老张告诉我,他最喜欢的时光是在劳作之后,工友们并肩而坐。晚霞黏稠如汁,夕阳仿佛跌入烈火中的铁球,烧得灼红夺目,再晚一会儿,霞光渐暗,夕阳又变成了巨大的糖果,又似浆果,眼看便要和火烧云融为一体。这时候,草原变成了墨绿色,夜风吹来,花草味儿弥漫开来,置身其中,只觉神思如醺,就是世间最美的烈酒只怕也换不来这般深刻的心怡如醺。我能想象到那番景象。劳作一天的工人们点起篝火,以野果为食,以夜风作酒,伴着蛩声鸟语,火光下映出自己的喜悦和心事,即便不用歌唱,只消几声笑语,已是动人心神的旋律……哦,对了,或许还有一条蜿蜒的小河,潺潺流水,汩汩不息,为夜色点缀一点娇羞的意味。
  “有个工友,他喜欢在夜深的时候吹口琴……”老张告诉我。
  我想那必是一種唯美的景象。悠扬的琴声随风飘散,和草香虫鸣混在一起,渗入草原的肌肤,花草仿佛也为之一振。这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歌颂,工人们侧耳倾听,繁星遥遥而视,仿佛近在咫尺,月辉如雨淋漓而下,荒野成了梦园,使每个人都恋恋不舍起来。夜尽了,东方泛起鱼肚白,工人们披着崭新的朝霞前往劳作,他们是世界上第一批迎接朝阳的人,他们的勤劳甚至让初升的朝霞都无地自容。最后,老张告诉我,他最喜欢的还是草原雨后的蓝天,仿佛纤尘不染的翡翠,晶莹剔透,殊无瑕疵。那种透彻的蓝已经超出了颜色的界限,那是一种深不见底的仰望,那是一缕不偏不倚的思绪,那是一泓点滴不绝的清泉,那是一次目光的奢望。那蓝,让人心动神醉,让人如醉如痴。工人们暂缓劳作,只轻轻地抬眼,便彻底融化在这无垠的蓝色中去了。
  老张说,跟那时的蓝天比起来,现在的蓝天简直就是一块破布。
  的确,这样的蓝天在城市里消失了,它在轰鸣的工业颠簸中失去了方向,最终和我们分道扬镳。层峦嵯峨、葱郁掩映的世界早已不在,我们将上苍恩赐的自然世界毁掉,然后重新构筑,我们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到最后,却连一方天空都留不住。如今的蓝已经不是老张当年那份透彻的蓝,而是变成了灰蒙蒙的蓝,变成了唯利是图的蓝,变成了尔虞我诈的蓝,变成了伤痕累累的蓝。
  曾几何时,我们的心里也有一片草原、一方蓝天,那里风和日丽,碧空如洗,深蓝如幕,举手可触,那里生长着我们最初的美好与希冀。然而,我们最终走进了世俗的樊笼,变成了我们曾经最讨厌的人。于是,草原枯萎了,蓝天朽烂了,那片净土崩塌陷落,终于成为我们追之不及的废墟。然后,我们躲在尘沙之后,关上一个又一个窗子。这样的世界真的好吗?这样的世界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因为人心不干净了,所以世界才变得这么不干净,老张如是说。
  选自《中国文化报》
其他文献
1829年7月10日,雨果请了一批作家、诗人和画家,来他家听他朗读新写的一部戏剧。雨果的家在田园圣母街11号,屋后有一个罗马式风格的花园,里面有一潭碧水和一座简陋的小桥。再往里,有一个小出口,一直通到美丽的卢森堡公园。当晚受到邀请的有大仲马、巴尔扎克、梅里美、维尼、缪塞、圣勃夫,等等。这样的沙龙在巴黎是常见的,几乎每天都有。沙龙就是巴黎文艺的摇篮,也是大师们的舞台。雨果脸色苍白,表情阴郁而深邃,用
新年第一天,收到最多的就是祝福,满满的,都是吉利的话,但说实在的,有新意的不多,大多是堆砌了一大堆各种表情的固定模式的套话,正是应了那句“年年岁岁花(话)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公道地说,这时候你收到的只是一份祝福,说的什么都不重要,哪怕是群发的,你也是幸运的“被点击者”之一。在看到的所有关于新年的表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年的目的,并不是拥有新的一年,而是拥有新的灵魂”,这话来自一个餐馆销售经
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雨落下來,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
土库曼斯坦的“地狱之门”,是个讳莫如深的大坑,从里面无休无止地蹿出的火,已经持续燃烧了47年,今天,火势依然蓬勃,目前,它已变成了土库曼斯坦一大块吸引游客的磁石。一次原属不幸的意外事故,居然变成了一则大家争相傳颂的传奇,不得不让人啧啧称奇;而每回提及“地狱之门”,土库曼斯坦人便以亦庄亦谐的语调说道:“苏联人给我们创造了这个世界奇观,给我们带来了取用不竭的旅游资产,我们一生一世都感谢他们啊!”这个“
只有半生埋头写小说的人,才知道从心里流淌出的文字是“凝血带泪”的。记得四十年前,当时我是二十多岁,在西安有一帮人都是一些业余作者,都非常狂热,当时组成了一个文学团社,我给这个文学团社取名“群木文学社”。当时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一棵树长起来特别不容易,因为容易长歪长不高,一群树木一起往上长的时候,虽然拥挤,但是在拥挤之中都会往上长,容易长得高长得大。现在陕西很多知名作家当时都是群木社的。那个时候我们
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刽子手一样,我很自然地从厨房刀架上取了那柄带尖的屠刀。南瓜早已躺在案板上,通身散发着象牙白的光泽,简直是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品,沉静而闲雅。我已经无限拖延了它的刑期,它亦在无限的拖延中准备好了视死如归的心境。行刑前,我还是在它的身上审视了三秒钟,大脑依据视神经传输的最后一批数据,迅速作出决策:拦腰横断。刀尖先下去,只二分的腕力便穿越皮层、肌肉和脂肪组织直达腔体,这在我的意料之外。超
顾老先生姓顾,拜访过几次,见面叫顾先生,名什么,反倒记不得了。认识顾老先生,是因为周山。1980年代末,我每天读书编稿,写点时文,换点烟钱,偶尔打牌,有输有赢。但没多久,单位说要自负盈亏了。于是,立马就从,文学青年,变成了油腻中年。坐下来合计,抢银行,不敢的;做生意,也不会;会的,编书编杂志。集体的事情,总要出力。理想,交给纯文学;生计,就留给畅销书了。那时,我们单位资料室的小阁楼上,堆着一批旧书
每年正月回到故乡的小山村,我总喜欢大街小巷地走一遍,追忆着童年的影像,感受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旧时年的味道。每当我站在空旷的当街路口,总不由地想起了二洋娃爷,想起了二洋娃爷的踢土滩。踢土滩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应县东南部的一种民间艺术,因在表演时,双脚踢踏土地,尘土飞扬,故名。儿时,听老爷爷们讲,踢土滩是驱邪捉鬼的一种阵式,旧社会叫傩戏。基本阵式为八名壮汉,身穿奇装异服,脸涂红黑相间颜料,站在八个
我很少会写到风,尤其是在写故乡的文字里。我并不是不喜欢风。事实上,每次我站在故乡的那片土地之上时,无论是在宽阔的水泥路,还是狭窄的巷道,抑或是旷无边际的田野上,我最享受的就是,感受着乡野的风从身上掠过。那一刻,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时光里,倾听着风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仿佛灵魂也缥缈在那片天地里。每个人骨子里,对故乡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像兄与弟、母与子、父与子之间那种永远也割不断的血脉情
我的童年是在医院里度过的。我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母亲是内科医生。我没有见到过我的祖父和祖母,他们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而我的外公和外婆则居住在别的城市。在我的记忆里,外婆从来没有来过我们的县城,只有外公隔上一两年来看望我们一次。我们这一代人有一点比较类似,那就是父母都在忙于工作,而祖辈们则在家清闲着,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地照看起了孩子,可是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外公和外婆的存在,主要是每个月初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