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塔夫的狂欢化诗学阐释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是莎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他幽默滑稽的言语、充满智慧的博弈和讽刺,以及玩偶式夸张的整体形象,都给读者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喜剧性和带有明显玩世不恭的思想构筑起其独特的生命存在,尤其狂欢化主体精神所体现的二律背反的特点更使这一形象复杂而充满张力。
  关键词:莎士比亚;福斯塔夫;狂欢化;喜剧性
  作者简介:宋东杰(1987-),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福斯塔夫是莎剧《亨利四世》中的人物形象,更是与哈姆雷特相媲美的以复杂性为特征的人物典型。此角色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与其狂欢化精神有密切关系。本文力图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出发,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力图对其内含的狂欢性做深入阐释。
  “狂歡化”是前苏联文论家米·巴赫金提出来的。所谓狂欢化,是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在文学体裁中的转化与渗透。狂欢节是欧洲民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节日期间,人们打破严格的等级秩序,随意不拘地交往,该节日的总体氛围是笑谑的,这种笑谑针对一切并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不敬、歪曲和亵渎,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摹拟讽刺的对象;狂欢节是全民性的,没有观众,全民都是演员,或者说,生活本身就是表演。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是社会组织的一条裂缝,其重要价值在于它的未完成性和易变性,因此它有潜在的颠覆作用。根据他的研究,在中世纪或更早的时期,这些狂欢型庆典影响着文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当狂欢型庆典中的那些仪式、语言以及那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渗透到文学作品中去的时候,文学就被狂欢化了。狂欢化了的文学作品,狂欢节式语言、仪式和象征都洋溢着交替和更新的激情,充溢着对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权力的可笑的相对性的意识。狂欢节式的世界感受对人们的观察和思考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人们摆脱自己的正式身份,从狂欢节式诙谐的角度看待世界,不把任何东西看成是绝对的,而主张一切都具有令人发笑的相对性。
  福斯塔夫是《亨利四世》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他是一位没落骑士,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英国伦敦。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三教九流都是他的欢乐对象,他是联系伦敦贵族和平民关系的纽带,从妓院到战场,他独具特色的身影随处可见。在他身上,已消解了等级概念,有着明显的对两个不同阶级的颠覆意识,并通过身份和话语的宣泄,使大众性成为其意识的主流。他的思维是狂欢的思维,思维本身没有从一而终的理性的贯穿,而是理性和感性面对情境的二律背反进行的无意识的杂交和融合。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在这里成为被嘲讽的对象和工具。这样,他的狂欢化哲学就有了世界观的深度。作为哈尔王子的亲随,福斯塔夫丝毫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仆人或臣子对主子的畏惧和恭维,对哈尔都是随性而语,毫无忌讳。当亲王即将揭穿福斯塔夫的落荒而逃而讽刺他“睡破床垫、坐断马背的家伙,这庞大的肉山”时,福斯塔夫气急败坏,反唇相讥道:“你这饿鬼,你这小妖精的皮,你这干牛舌,你这干了的公牛鸡巴,你这干瘪的腌鱼”。这种幽默的讽刺在剧中俯拾即是,阶级意识在这里完全消解,人与人之间尊卑易位,彼此平等,随心所欲、无所畏惧,现实关系的严谨实现了暂得的缓和。这也正是主体精神的狂欢化在文本中最鲜明的体现。
  巴赫金始终将民间尊奉为一种不可驯服的、反抗的和不断更新的力量,狂欢节作为民间诙谐文化的载体,天然就是民间性的,是对官方单一话语的颠覆。由此,以狂欢化为标志的文化和文学现象既是审美活动的自由意识的体现,也具有了人性乃至人类解放功能。狂欢化亦即成为以所谓交替与变更精神、死亡与新生精神为核心的充满无限创造力的开放体系。
  福斯塔夫作为狂欢的主体代表,其喜剧性的言语和行为给人们开创了一个新的思想发展的空间,并使其拥有了无限延伸的可能性。单一的贵族文化的垄断地位在他面前动摇,各种文化在对立、碰撞、冲突实现着交流和对话。他的机智、狂放不羁甚至无耻的言行是实现狂欢的前提。福斯塔夫形象的喜剧化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主体精神的二律背反的呈现方式。“狂欢式所有的形象都是合二为一的,它们身上合了嬗变和危机两个极端:诞生与死亡、祝福与诅咒、夸奖与责骂、青年与老年、上与下、当面与背后、愚蠢与聪明。对于狂欢式的思维来说,非常典型的是成对的对象,或是相互对立(高与低、粗与细等等)”他极尽勇敢又胆小如鼠,乐观开朗的外表又隐含着一颗绝望的心灵,取笑别人的同时忘不了嘲讽自己,面对高贵的王子,却散播偷盗的行径。他的言语充满着逻辑的智慧,但逻辑的背后却是荒谬绝伦的嘲讽。他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人生无望的基础之上。福斯塔夫对自己的认识是异常得清醒。他知道卑微的出身和无望的等级差别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同样意识到自己的丑角身份,所以他安心快乐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幽默地揶揄着这个可笑的世界而不是严肃地批判无望的现实。因为幽默是大众的,普适性的心理承受,而不是绝对的单一性拥有。面对幽默的喜剧,对话、交流甚至共享有了实现的可能。由此,狂欢化的人性本质的自然流露使人的思想获得了极尽可能的解放和自由,主人公的狂欢化主体精神也通过喜剧化的方式实现了哲学意义上的永恒。
其他文献
摘要:《哈姆雷特》这一作品是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主要为后人们的精神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文章中莎士比亚通过塑造哈姆雷特王子的形象,来向人们展示一个具有历史和年代感的故事,这部作品自从问世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其中不仅仅蕴含了莎士比亚对人与人情感的真情流露,还蕴含了很多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笔者将会针对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哈姆雷特》进
摘要:李慕白提前结束闭关修炼的期限来到镖局托秀莲把宝剑送给贝勒爷,只是想过平静的生活。接着就是围绕宝剑在北京的事情,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展开电影丰富的含义。本文从几个人物的角度解读一下这部电影,探讨人物的命运和人生意义。  关键词:《卧虎藏龙》;人物;命运;爱情  作者简介:李桂全(1985-),男,汉族,山东泰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李慕白身为江南鹤的高徒可以说思想境界是极高的,对
摘要: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一直以来被关注、研究较多,不少学者认为无厘头属于后现代主义,因此讨论无厘头就兼具讨论后现代主义,讨论后现代主义的袁现就是无厘头,但笔者认为,这两者并不是一种从属关系,应该分开讨论。本文试图结合两个事物本身的概念、特点对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周星驰;无厘头;后现代主义  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利用非逻辑性和带有神经质的演技、开创了“无厘头”电影的新境界,创造了喜剧电
摘要:《沉默的羔羊》是托马斯·哈里斯的代表作,之后被拍为电影并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奖。该作品尤其以其所制造的悬疑和恐怖而著名。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来解读《沉默的羔羊》中三个主要人物——史塔琳,汉尼拔,及野牛比尔。从童年经历入手来解析三人行为习惯及发展模式,进一步探究各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性格特征。旨在说明童年的培养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潜意识在指导一个人的行为中起
摘要:中国是一个饱含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近代的中国曾经经历过列强入侵、政府腐败等的事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识之士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引入到中国,给中国的文化增添了更多的智慧和精彩。外国文学作品给中国带来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融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跨文化语境的现实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和思考的现实问题。我们要仔细思考的思考中国仁爱视野下应该如何看待外国文学作品,本文中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