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活泼地发展。问题教育是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一环。“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通过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组织教学,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问题探究教学不是简单地提问,更不是一般的例题、习题的解答。那么应当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升学成绩怎么办?这些问题的确使一些教师举棋不定,难下决心。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两个班的课堂教学对比实验,这些疑惑终于有了答案。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将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实验为基础,对大量化学事实进行科学探究和概括。在探究中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教师不能只扮演发号施令的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顾问,让学生真正有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真正有一种“亲自”实践的精神,真正有一片“亲自”飞翔的天空。
1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1 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这是探究的准备阶段,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水平及其他客观条件,用各种手段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明确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分子”一节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微观知识,为了实现学生知识由宏观到微观的转化,上课时,笔者先在教室里洒一些香水。当学生闻到香水气味后,笔者提出几个问题:人为什么能闻到远处香水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一段时间为什么能变干?糖放入水里为什么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水却有了甜味?通过动脑思考,学生充分认识到,必须学习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才能解决以上问题。由“问题”引出新知识,该步骤的关键在于如何创设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情景。
1.2 设计实验,诱导思维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实验器材,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实验方案,初步分析其可行性,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下步探究活动的具体实施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学生为了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设计如下实验:1)向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倒入蒸馏水,振荡,如果瓶壁向里凹陷,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2)取两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充入二氧化碳,然后同时倒立于水中,观察液面的变化,如果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液面升高,则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3)打开汽水瓶盖时,有气泡冒出,则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1.3 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这是探究的具体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或设计方案收集和处理各种材料、信息或进行实验操作,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方案,探寻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从而得到新知识和结论。例如,学习硫酸的化学性质时,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盐酸的化学性质,设计验证硫酸化学性质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即:1)硫酸与指示剂反应;2)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3)硫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4)硫酸与碱反应;5)硫酸与某些盐反应。通过探究和实验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1.4 总结规律,巩固应用
这是交流的研讨阶段,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探究成果,相互批判。归纳总结设计实验的理论依据、方法步骤及一般规律,反省探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并加以类化,再利用练习将所学知识巩固应用。如果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应该继续进行下一轮的探究。例如,上述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3种实验方案,通过学生操作、观察、对比、分析,发现方法1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通过瓶壁向里凹陷,说明瓶内压强变小,二氧化碳气体减少,从而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操作,最后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探究性学习合乎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在了解、疑惑、探究、获得的过程中,人们认知的境界不断拓展,自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是为了不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疑惑是科学发明的前提,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得知识,学得方法,在探究中成长、成熟直至成名成家。
2 应注意的问题
2.1 不要过分要求学生实验操作,应重视学生的实验过程
大多数教师在学生开始接触化学,就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实验基本操作,甚至要注意不得损坏实验仪器,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紧张和害怕做实验。如用酒精灯加热水沸腾实验,如果按照以前要求,要了解如何使用酒精灯,如何使用试管,又如何去操作等一系列的要求。现在可以在每个学生实验桌上放试管、试管夹、蒸发皿、铁架台和酒精灯等仪器,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桌面上仪器来完成这个实验,并提醒他们要注意安全,避免沸腾水烫伤人等事故。于是学生开始做了,有的用蒸发皿盛一点儿水,开始加热蒸发皿;有的用试管盛一点儿水,用手拿着在酒精灯上加热,加热一定程度后,太烫了才拿起桌面上试管夹去夹试管进行加热……从这里看出学生本来就有一定的能力和基础,化学来源于生活,大多数学生都有相对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经验,教师应该大胆鼓动学生去尝试一下,而不能依赖教师把实验准备好了,也不能依赖同组同学把实验操作完成,也不能依赖教材和教师得出实验结果。
2.2 不要忽视学生科学实验态度的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甚至提出在娱乐中学习,这种方式沒有错误,但有的教师将这种方式引进实验室,这就不是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了。实验室是一个严肃而神圣的地方,应该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科学态度。所谓科学态度,就是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它主要包括使学生养成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态度,使学生养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等。其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教师应该从学生今后的发展着想,为其终身发展培养一些对学生受益的东西,科学知识与搞研究、做学问一样,都要有严肃认真、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化学实验也是如此。要教育学生牢记:很可能是你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实验全部失败,也可能是你的麻痹大意会伤及他人和自己。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违反实验操作规程或条件控制不当都不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危险。
3 小结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实验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同样,成功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势必促进实验教学的进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源县鲁村中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两个班的课堂教学对比实验,这些疑惑终于有了答案。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将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实验为基础,对大量化学事实进行科学探究和概括。在探究中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教师不能只扮演发号施令的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顾问,让学生真正有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真正有一种“亲自”实践的精神,真正有一片“亲自”飞翔的天空。
1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1 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这是探究的准备阶段,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水平及其他客观条件,用各种手段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明确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分子”一节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微观知识,为了实现学生知识由宏观到微观的转化,上课时,笔者先在教室里洒一些香水。当学生闻到香水气味后,笔者提出几个问题:人为什么能闻到远处香水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一段时间为什么能变干?糖放入水里为什么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水却有了甜味?通过动脑思考,学生充分认识到,必须学习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才能解决以上问题。由“问题”引出新知识,该步骤的关键在于如何创设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情景。
1.2 设计实验,诱导思维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实验器材,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实验方案,初步分析其可行性,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下步探究活动的具体实施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学生为了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设计如下实验:1)向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倒入蒸馏水,振荡,如果瓶壁向里凹陷,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2)取两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充入二氧化碳,然后同时倒立于水中,观察液面的变化,如果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液面升高,则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3)打开汽水瓶盖时,有气泡冒出,则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1.3 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这是探究的具体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或设计方案收集和处理各种材料、信息或进行实验操作,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方案,探寻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从而得到新知识和结论。例如,学习硫酸的化学性质时,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盐酸的化学性质,设计验证硫酸化学性质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即:1)硫酸与指示剂反应;2)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3)硫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4)硫酸与碱反应;5)硫酸与某些盐反应。通过探究和实验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1.4 总结规律,巩固应用
这是交流的研讨阶段,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探究成果,相互批判。归纳总结设计实验的理论依据、方法步骤及一般规律,反省探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并加以类化,再利用练习将所学知识巩固应用。如果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应该继续进行下一轮的探究。例如,上述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3种实验方案,通过学生操作、观察、对比、分析,发现方法1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通过瓶壁向里凹陷,说明瓶内压强变小,二氧化碳气体减少,从而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操作,最后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探究性学习合乎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在了解、疑惑、探究、获得的过程中,人们认知的境界不断拓展,自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是为了不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疑惑是科学发明的前提,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得知识,学得方法,在探究中成长、成熟直至成名成家。
2 应注意的问题
2.1 不要过分要求学生实验操作,应重视学生的实验过程
大多数教师在学生开始接触化学,就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实验基本操作,甚至要注意不得损坏实验仪器,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紧张和害怕做实验。如用酒精灯加热水沸腾实验,如果按照以前要求,要了解如何使用酒精灯,如何使用试管,又如何去操作等一系列的要求。现在可以在每个学生实验桌上放试管、试管夹、蒸发皿、铁架台和酒精灯等仪器,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桌面上仪器来完成这个实验,并提醒他们要注意安全,避免沸腾水烫伤人等事故。于是学生开始做了,有的用蒸发皿盛一点儿水,开始加热蒸发皿;有的用试管盛一点儿水,用手拿着在酒精灯上加热,加热一定程度后,太烫了才拿起桌面上试管夹去夹试管进行加热……从这里看出学生本来就有一定的能力和基础,化学来源于生活,大多数学生都有相对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经验,教师应该大胆鼓动学生去尝试一下,而不能依赖教师把实验准备好了,也不能依赖同组同学把实验操作完成,也不能依赖教材和教师得出实验结果。
2.2 不要忽视学生科学实验态度的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甚至提出在娱乐中学习,这种方式沒有错误,但有的教师将这种方式引进实验室,这就不是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了。实验室是一个严肃而神圣的地方,应该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科学态度。所谓科学态度,就是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它主要包括使学生养成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态度,使学生养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等。其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教师应该从学生今后的发展着想,为其终身发展培养一些对学生受益的东西,科学知识与搞研究、做学问一样,都要有严肃认真、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化学实验也是如此。要教育学生牢记:很可能是你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实验全部失败,也可能是你的麻痹大意会伤及他人和自己。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违反实验操作规程或条件控制不当都不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危险。
3 小结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实验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同样,成功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势必促进实验教学的进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源县鲁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