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菲茨杰拉德主要作品中的回归中西部

来源 :科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x_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他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月色温柔》中,塑造了一群从中西部出走,最终又回到中西部的人物。本文就他们的回归以及它的意义做一番探讨,并以此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中西部 回归 世界花园 美国理想 拓荒精神
  [Abstract] Fitzgerald, a major writer i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creats a group of Midwesterners who depart and end up returning in his works like The Great Gatsby,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The Diamond as Big as the Ritz.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turn of the midwesterners revealing the profound meanings and artistic glamour of these works.
  [Key Words] Fitzgerald Mid-west Return World Garden American ideal Pioneering Spirit
  
   一
  费•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一生共创造了5部长篇小说和164篇短篇小说。在阅读他的短篇小说《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月色温柔》时,我们总能感到作者的精心安排: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也无论故事是发生在哪里,都或多或少有来自于西部的人物角色,有的甚至是主人公。在这些人物角色中,他们有着很相似的人生轨迹:在西部出生和成长,然后从西部出走,到东部或者欧洲其他城市,最后回到西部。在《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中, 主人公约翰出生于西部的海地斯。像镇上的其他“最有出息的小伙子”一样(3),为了不失体面,他的父母也把他送到东部城市波士顿的圣梅达斯学校上学。故事的结局是约翰带着贾斯米将回到海地斯。《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只不过是一个西部的故事—汤姆﹑盖茨比﹑黛西﹑乔丹和我都是西部人,……”。(236)由于不同缘由,他们纷纷来到东部城市纽约,而在盖茨比死后又纷纷逃离了纽约,而叙述者尼克回到中西部去了。尽管《月色温柔》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来自于美国的中西部的主人公迪克最后也是孑然一身返回家乡小镇,以一个普通医生行医了却残生。
  在这些人物身上,除了他们相似的人生轨迹之外,从他们对中西部的直接或间接地描述或评论中,我们还能明显感到他们对西部家乡的自豪感和深深的眷恋。而这一点在他们的父亲身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尽管他们一直生活在西部,可我们却能时时感到他们对逃离西部的儿子的教导和影响。在小说中,尼克和迪克的父亲都没有直接出场,对他们的相貌也都没有详细叙述,小说中仅有他们对尼克和迪克的间接劝告。约翰的父亲则直接出场教导他“别忘记你是谁,又是从哪儿去的。”(3) 那么,为何这些人物都选择回归中西部?中西部是乐园吗?作者的意图何在?本文将分析菲茨杰拉德作品中对美国中西部的刻画和它的重要意义,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
  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始于独立战争时期,历经农业﹑工业﹑科技开发阶段,在19世纪末宣告结束。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关西部的“世界花园”的意识观念。在最初到西部拓荒的人当中,大多数人都从事农业劳动,他们淳朴敦厚,自食其力。像许多为躲避欧洲的腐朽和宗教迫害的欧洲移民一样,他们有朴实的理想和道德信仰,希望通过劳动建立一个没有等级观念的田园,希望“在法律的保护下,和家人过着不受干扰的﹑宁静而富足的生活。”把似“芳香的园子!快乐的天堂!”般的西部变为另外一个“还没有出现纱厂时期的富有田园风味的新英格兰”。【1】实际上,在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段,拓荒者们想要建立脱离旧世界的﹑以自耕农和小农场主为代表的民主的﹑自由的世界。这种自由被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兹•布朗阐释为“自由土地,自由劳动,自由人”.[2] 在这样自由的土地上,他们希冀能够过上宁静的田园农耕生活。在这个时期,受欧洲旧世界的影响,在充满等级观念的东部沿海城市,一些人懒惰成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的政治家也敏锐的觉察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控制美国前途力量的是已经被庄稼汉们开辟为“世界花园”的西部。毋庸置疑,政治家们眼中的“世界花园”实质上就是自然﹑富足的农耕田园。
  在19世纪30年代,詹姆斯·兰曼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杂志《亨特商业杂志》高度赞扬了这种农业社会文明,批判了东部欧洲式的工业文明。他指出;“……农业则向人们提供了有利身心健康的习俗……农民远离大城市里不断滋长蔓延的恶劣影响,远离总是由人高度密集造成的喧闹混乱的环境,过着安静而又无干扰的生活。”[1]西部是远离东部城市的喧嚣与堕落的乐土,远离文明社会罪恶的净土。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杂志上这番话的作用在于:一是它扩展了西部“世界花园”的意识;二是借助媒体,使这种观念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到了19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铁路干线修筑到太平洋沿岸,为这种观念呐喊助威的还有共和党的官方作家布罗科特。他写道:“几乎整个位于密西西河与洛矶山脉之间的地区 ……注定会成为世界花园。”[1]
  由此可见,尽管说从结果来看,西部开发使美国实现了现代化,同时也摧毁了拓荒者们建立纯粹农耕田园的乌托邦;然而,西部“世界花园”的意识始终伴随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进程,并慢慢地渗透进人们的观念意识中,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向往。像马克·土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76)中的厌恶受过教育的人和世界而选择到西部他的“领地”中的主人公哈克一样,西部也成为人们在厌弃充满邪恶的人类文明社会时的避难所。
   三
  菲茨杰拉德也不例外。像美国其他许多作家一样,在他的心灵深处,西部还是远离东部腐朽文明的令人向往的家园。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创造了东卵和西卵。他写道”…… 这两个地方除了形状大小之外,在每一个方面都截然不同。”(104)这表明,两个地方在自然景观上是相似的,在人文历史方面却呈现出的巨大的差异性。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东西卵实际上是美国东西部的一个缩影,东西卵的对比就是东西部的对比。
  在布坎南家的举行的晚会上,尼克发现“这和西部截然不同”:这里的人们显得非常的漫不经心,也无所事事,“总是有所期待而又不断地失望。”尼克深切的感受到:即使是在喧嚣而奢华的舞会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当中,人们还是摆脱不了精神的孤独和极度的空虚。在尼克看来,这种“难以排遣的寂寞”在大都市“迷人的黄昏时刻”使人感到尤为刺痛。这样一段时光,本应该是回到家里,与家人分享的温馨时光。而像尼克一样的小人物---银行职员却只能“在橱窗面前踯躅”,“ 等到了时候独个儿上小饭馆去吃一顿晚饭”,消磨着“夜晚和生活中最令人陶醉的时光”。 [5]
  其实,像尼克一样众多类似的大都市小人物是没有家的,家只是心里珍藏的显得浓墨重彩的那抹温暖的记忆而已。作为来自于中西部的叙述者,尼克“难以言喻的意识到自己与这片乡土之间的血肉联系”,他是“它的一部分”。而真正留存在心底的“最鲜明”的记忆是在充满节日的快乐气氛的站台上同学们“从大学回到西部的情景。”(235)此时此刻,他的故乡中西部“[而]是那雾气蒙蒙的夜色中闪耀着的街灯和马拉雪橇的清脆铃铛声,和那窗内圣诞节日的花环被室内的灯光映射在雪地上的影子。”尼克心中的家乡是恬静﹑温暖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地方。出生于中西部海地斯的约翰感到:万家灯火映衬下的海地斯的天空,“充满了一种温暖和热情的美”。而此时的东部,在“阴霾密布”“月亮无光”的天空下“显得既陈旧俗气而又荒怪不堪,杂乱地簇拥在一起”。 在这样的夜色背景下,四个穿着礼服的男子肃穆地用担架抬着一个穿着白色夜礼服的﹑戴着发出阴冷微光珠宝的﹑喝得醉醺醺的不知道家在哪里的女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迎来它的空前繁荣却又喧嚣的“爵士时代”。青年男女追逐性爱,拼命工作挣钱,以便能为出国旅游,考究的饮食和穿着,以及狂欢等付费买单。他们衡量得失成败的唯一的标尺就是金钱。[3]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海地斯,人们在金钱面前流行的态度就是感到“惶恐和谦卑”,对金钱的“第一信条”是“真诚崇拜财富和尊敬财富”,否则就是“亵渎神明”。(7)当盖茨比的悲伤的父亲第一次环视死去的儿子雄伟而辉煌的大厅时,他感到“一种敬畏和自豪感”(229)。应该说,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情感:对金钱与财富的尊敬和恐惧,对儿子的成功感到自豪。
  另外一位值得关注的父亲是迪克的视为精神支柱的父亲,他代表了许多传统美好品质。突然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迪克悲恸不已。父亲是“他道德上的导师” [5]。在他小时候,父亲就教给他了许多好品质,如良知﹑荣誉﹑廉耻心及勇气。在需要做出判断时,他“常常会想一想他父亲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5]在迪克回到美国参加父亲的葬礼时,作者写道:“他跪在坚硬的土地上。这些死者他是多么熟悉,熟悉他们饱经风霜﹑闪烁着蓝色眼睛的脸庞,熟悉他们瘦削而有力的身躯,熟悉他们的灵魂,这灵魂是17世纪有着茂密森林的新土地孕育出来的。”在最后尼克告别时说:“别了,我的父亲——别了,我所有的先人。”[5]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 》的结尾处,作者有着相似的描述:“当年为荷兰水手的睛放出异彩的这个古岛 ——新世界的一片清新碧绿的地方。它那些消失了的树木 , 那些为盖茨比的别墅让路而被砍伐的树木, 曾经一度迎风飘拂, 低声响应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 ……”[5]这充分说明,美国先人在“有着茂密森林的新土地”上——中西部孕育出的美国式的以农村和农业为主的理想﹑传统美好的道德观念被工业化和城市化击得粉碎。
  在改造荒原与丛林的过程中,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残酷的历史现实,拓荒者们被迫抛弃了欧洲文明。在1893年,美国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也在他的《边疆在美国历史的意义》指出: 欧洲文明仅达于东部沿海,大西洋沿岸才是 “真正意义上的欧洲边疆”。[6]中西部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出属于美国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同时也成了人们意识深处的 “世界花园”。而在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这群中西部人身上所体现的优秀品质则是美国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道德堕落﹑物欲横流的20世纪20年代,通过给这样一群中西部人物安排回归的结局,菲茨杰拉德表达了对美国过去,尤其是美好传统道德观念的缅怀与追思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像所有负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一样,菲茨杰拉德对人类自身的命运充满深切的关怀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四
  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他向读者讲述了一群还或多或少有着朴素道德观念的中西部人,展示了一个曾经有着恬静而温暖的﹑充满勃勃生机的家的地方。但是,如果就此说中西部是完美家园的话,这是不确切的。我们注意到:尼克﹑盖茨比﹑约翰和迪克等都在最初选择了离开中西部的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到家以后,尼克发现中西部“是世界上的边远的贫瘠之地”。于是,他来到东部学债券生意。盖茨比无法在“一个封闭的小镇里”生活直至“毫无意义的消失。”而约翰的父母决定送他到东部去学习,这在当时几乎成了当地父母的一种“病”,他们认为“海地斯这个地方太小了”,搁不下这些“有天赋”的年轻人。(3)在尼克回到中西部之前的回忆里,也使用了诸如“枯燥无味﹑乱七八糟”﹑充满“无休无止的闲话”等字眼来描述中西部的小镇。
  在这里,我们没法避免评价他们的东部之行。从《了不起的盖茨比 》中尼克对盖茨比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菲茨杰拉德的代言人——尼克对东部之行是持肯定态度的。菲茨杰拉德曾在他的《笔记》中对这种东部之行作了肯定的评价:“起码来讲人们已作了这次旅行,就像一个人走到生命终点时感到的满足一样——人类中的这类事情其他人是决不会理解的,除非他自己作了这样的旅行……起码来讲,他没有在一个封闭的小镇毫无意义地消失。”[7]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尼克的观点还是菲茨杰拉德的观点,它其实和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美国的“拓荒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有研究者认为:“拓荒精神”一种征服的精神,抛弃旧的秩序,征服一个新的地方,通过向外发展来壮大自己的精神[8]。而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这群中西部人的东部之行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充满希望的﹑建设未来之行;同样,为了向前,他们在作者的安排下回到了孕育了美国文明的中西部。就像盖茨比相信那绿色的灯火一样,美利坚民族相信“未来”,相信终将有一天“更快地奔跑,更阔地伸出我们的双臂”,并“为此,我们将顶住那不停地退回到过去的潮头奋勇向前。”(241)菲茨杰拉德本人以及他作品的中西部人物不仅表现了这种精神,而且实践了这种精神。
  正如W.C.布思所说“隐含的作者的感情和判断正是构成伟大小说的材料。”[9]尽管西部在现实中也已不再是一块净土,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西部了。然而,在众多作家的意识深处,西部仍然是让人向往的美好净土,在远处永远召唤着追寻的人们。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他给许多来自西部的人物安排了一个共同的归宿---回归西部。在那个“什么都不在乎”的迷茫时代,与其说这样的归宿是主人公梦想幻灭后的无奈之举,倒不如说是像菲茨杰拉德那样的负有历史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在那无法无天的年代里努力寻找(仍然在寻找)的出路: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建立稳固的家庭生活,从而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新的“征服”旅程。
  参考文献:
  [1] 亨利·纳什·史密斯.处女地:美国西部的象征与神话[M]. 薛蕃康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34.145.147.200.
  [2]Brown, Richards. Moderniz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Life, 1600-1865[ M].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76.170.
  [3] 马尔可姆·考利. 菲茨杰拉德:金钱的罗曼司. 杨岂深译. 美国文学丛刊,1982. 58.
  [4] 威勒德·索普.二十世纪美国文学[M]. 淮阳翔等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96.
  [5] 费·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月色温柔. 巫宁坤,唐建清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248.165.13.54.
  [6] 王波. 美国重要历史文献导读[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14.
  [7].Fitzgerald, F. Scott. The Notebook of F. Scott Fitzgerald, ed. Matthew J. Bruccoli.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8.193.
  [8] 冯泽辉.美国文化综述[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32-4.
  [9]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 [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6.
  作者简介:
  李红梅(1978--), 女,汉族,四川内江人,助教,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近现代英美文学。
  注:
  文中插注,凡只标明页码的,均引自《了不起的盖茨比》,王晋华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育儿类期刊我国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目前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母婴市场的繁荣时代,而育儿类期刊因同质化现象明显,整体呈现“多而不强”的格局.本文以杂志为例,
[摘要]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科学体系,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的双重属性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又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写作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为深入了解医科生的人文素质现状,特此研究。  [关键词] 医科生 人文素质 教育 重要性    一、医科生人文素质的亮点  医科生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
小件快运、特色配送、货运专线……时下,山东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并逐渐形成了多种物流服务形式.通过形式各异、服务细化的农村物流组织网络,广大农民所需日用品、农
[摘要] 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对培养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工科毕业设计(论文)中不规范的现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 毕业设计(论文) 实验与分析 规范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要求,高校应培养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相应地,近年来高校工科毕业设计(论文)中综述类的比例逐年降低
[摘要] 应对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阐明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学业与就业的关系,以及就业对象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和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本文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探究了应用型本科人才职业发展的过程,通过调研企事业单位及获得的反馈意见对学生管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启迪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人才 就业与学业 就业导向 企业调研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
夏季枣树的前期管理和维护对于高产高收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枣树的夏季管理和维护,从5-7月份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时期的管理主要是对枣树的修剪和施肥,在管理中还要分清枣树的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襄樊市健身俱乐部瑜伽教练员的概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目前健身俱乐部瑜伽教练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襄樊市 健身俱乐部 瑜伽教练 调查分析    近些年,人们对健康的问题越来越重视。人们已经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保持体魄的健壮、促进健康、防止疾病、延年益寿,还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通过
[摘要] 公共艺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约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我国,经历了约4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数量和表现形式已大大超过了出现之初,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正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把握的主旨之一。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一、什么是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就是指以人为核心,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公共设施、普通民众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现
企业知识管理的兴起,各跨国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关注,迫使我国企业开始接受企业知识管理思想和实施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企业知识管理思想将推动印刷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对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是解决如何使东、中、西部农民的收入差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使城乡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这一问题的有效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