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访祖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n2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因学习工作需要,我到过全国不少地方,有10个省几乎“走透透”,地级市都到达,全方位考察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内容。这其中却不包含我的故乡山西。
  我生在山西农村,长在山西煤矿,虽然地理课学得很不错,高三时,闭着眼睛就可以在地球仪上准确摸出各个国家、河流、山脉,对全国和世界山川郡国、气候物产如數家珍,但却是纸上谈兵。直到大学快要毕业,我才第一次走出三晋大地。
  第一次“出远门”的目的地,是位于开封市的河南大学,为的是去看研究生考试的情况。在充满古建绿荫的河南大学校园,心中涌起的,不是体味书香、欣赏美景,而是一阵紧张和惆怅,算算路程,离家已1000多里。古典诗文中,“千里”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只有李白这样的“谪仙人”,才会“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而我居然也在千里之外了。
  不料,接下来的岁月,离家越来越远。研究生录取,从河南大学调剂到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距离老家近1500公里。“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忽然发现,“三千里”也是古诗文中喜用的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李鸿章“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年轻的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都表示极远之意。再远,就是缥缈的“万里”了,也有“八千里”,但不多,“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2年漂泊在外,故乡时刻未敢或忘,而且,真诚地以作为一个山西人,即“晋人”,而自豪。山西简称“晋”,众所周知,源起于周之晋国。简称如此历史悠久者,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唯山西、山东。
  二
  晋国之源起,并非今之省会太原,而在临汾。记得1994年,我正在山西大学中文系读书,临汾侯马市侯百万郭千万大型盗贩文物案,很热了一阵。新闻里报道,学生之间也议论纷纷,同宿舍和邻近宿舍的临汾同学,成了大家竞相“采访”的对象。他们说,临汾有很大的晋国墓葬群,老百姓关起门在院子里挖,就能挖出周代文物,当地有顺口溜“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就成万元户”。当时我们每月只有36元菜票补助,家庭经济状况大多很一般,“百万”“千万”无异于天文数字。我们很受了些震动,而越传越神的案件细节,更让我们这些以文学为专业的学生感叹“现实永远比文学更神奇”的无比正确。
  可惜,直到参加2018年8月“中国作家看翼城”的活动,我才第一次踏上闻名已久、文物荟萃的临汾大地,而且,直接踏进了晋国起源地,以一名晋之后人,近距离探访先祖遗迹,感怀先祖精神。
  著名作家梁衡的散文名篇《晋祠》,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也成了无数中国人熟知的典故。成王桐叶封弟,戏言成真,或许真是小儿游戏,还很有些暖心。其实,能载入史册,绝对不简单。仔细分析,大有深意。
  成王13岁即位,直到20岁,都由其叔、周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成王手中没有权力,所以,也无法用玉圭封其弟。剪桐为圭,蕴含了多少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甚至不敢言传的深意啊!周公辅政,在孔子及儒家后学不断理想化推动下,成为贤相辅君的典范。然而当时却众说纷纭,“周公篡位”猜忌四起,高峰时爆发了管蔡之乱。成王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之一,“成康之治”的开创者。君王可成大事,必然智慧过人,仅仁心爱民是远远不够的。13岁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其实也不小了,周前期人的平均寿命本来就不长。成王剪桐叶,绝不可能是小儿游戏为之,背后大有深意,其实是悲叹和测试并存。悲叹自己虽为天子,却无实权,如秋之落叶,随时可能被抛弃。同时,又在测试,看自己是否真的无权。
  分封,乃国之最大事也,以最游戏之态度,行最重大之事业,成王之心,不可谓不绵密高明。果然,周公立即反应。柳宗元《桐叶封弟辨》中说,“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周公及时而准确地领会到了天子的心意,并立即做出回应“天子不可戏”,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忠心,维护了成王的天子权威。秦变法时,“徙木立信”,毛泽东1912年写过一篇文言论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开篇即言“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早于商鞅数百年,即有成王剪桐立信,同样是“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
  周成王十年(前1033),叔虞被封于唐。当时,成王已亲政三年,可见,从游戏到落实,还要经过长时期考察考验,并非戏言成真那么心灵鸡汤。唐地,即今翼城一带。唐之源起,可追溯到尧帝时期。人常称“唐尧”“虞舜”,尧帝建立的唐国,就在翼城,故临汾又称尧都,今设尧都区,建尧都广场、尧门。
  三
  2018年初,国务院通过《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包括陕西的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5个市,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甘肃的天水市,平凉市的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和庆阳市区;山西的运城市(除平陆县、垣曲县),临汾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洪洞县、浮山县。“规划”开宗明义“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华夏文明发祥,甘肃、山西、陕西三省,其实是有代际差异的。甘肃天水,有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古人类遗址和伏羲传说,是华夏文明源头;之后,后稷、尧舜禹活动于山西之运城、临汾一带,稷山、夏县等至今仍沿用的县名,即可为明证,距今5000年。至周,3000年前,陕西方为文明照亮,周秦汉唐一脉传承。
  在这文明谱系中,尧的作用至为关键。“尧”,本字为垚,意为高耸的土堆,又称陶唐氏。唐,通塘或鄌,烧制陶器时采土和水的地方,陶指制陶的部落或制陶业。由此可知,唐尧,即善于烧制陶器的部落。天水大地湾,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彩陶。尧部落,便是彩陶烧制最杰出的继承者。天水大地湾古人类,距今4800年时,离开大地湾丘陵地带,不知去向。依时间顺序,山西的尧,当是他们的传人。尧建立于今天翼城县的古唐国,成为最早的部落联盟,早期国家形态初现。所以,5000年文明,自此算起,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从古传到今。   叔虞之唐国,乃第三个唐国。第二个,是尧之孙刘累后裔豕韦氏商末在陶唐故地建的唐国。“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此唐国为周成王所灭,尧之后人被迁到杜国。于是,叔虞被封于此,称唐叔虞。三代唐国,其国土主要都在翼城,所以,追本溯源,翼城,不仅是晋国源头,也是中华国家形态的起源地。
  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国名为晋。为何更改国名,一说因境内有晋水,固然是理由,但更深层原因,应该是唐乃被灭之国,国号用之不祥。
  四
  晋国自晋献公时开始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经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等有为君主不断征伐,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古一部的广大地区。但初建时,其领地仅“河汾之东方百里”,晋大夫郭偃说“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内部也不稳定,“曲沃代翼”即一大危机。
  此曲沃,不同于今天的曲沃县,而在闻喜。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称曲沃桓叔。曲沃面积比晋都翼城还要大。臣下城郭大过君主,本小而末大,有不臣之心。果然,58岁的成师在曲沃着力经营,很得民心,“晋国之众皆附焉”。
  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昭侯而迎曲沃桓叔,但翼城人民自发起兵抵抗桓叔,桓叔败退回曲沃,翼城人民立昭侯之子平为晋君,是为孝侯,并诛杀潘父。
  分封制,其实是部落联盟的反向体现。部落联盟,是先小后大,聚而成之,所以天子禅让。儒家宣扬有德者得之,其实,还是实力说了算。分封,则天子分封功臣或子弟,最亲近信任者各居一方,平时治国,战时勤王。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最适合的治国理政方式。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今天甘肃天水的甘谷首置冀县,郡县制萌芽初现。直到秦统一中国,分封制才退出历史舞台,但依然为旧贵族所怀念,项羽、刘邦反秦,其最大的号召力,就是恢复六国旧地。
  但分封制最大的弊端,就是受封者可能坐大,并且都是血缘关系,起兵夺权,更换皇帝,并不动摇国本。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典型标志,就是周天子难以制约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曲沃代翼,无疑是最初的裂隙。
  曲沃桓叔一击不成,遗憾而逝。其子鲜继位,是为曲沃庄伯。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派人到翼城弑了晋孝侯。翼城人在荀国等国援助下反击,庄伯退回曲沃。公元前718年,庄伯贿赂周王室,联合郑国、邢国一起讨伐翼都,晋鄂侯战败。后庄公背叛周桓王,桓王令虢公伐之,庄伯再败。
  前716年,庄伯逝,其子继立,是为曲沃武公。9年后,发起第四次与翼都的战争。武公大胜,俘杀哀侯。但晋都人立哀侯之子小子为君,称晋小子侯。前705年,武公诱召小子侯并杀之。周桓王使虢仲率兵伐武公,立哀侯弟缗为晋侯。
  前678年,武公攻晋侯缗,灭之。用抢来的珍宝器物贿赂新立的周嫠王,周王室遂任命武公为晋侯,称晋武公,都城仍在翼城。
  经过67年,先后六次战争,曲沃小宗祖孙三代杀逐五位晋君,最终取而代之。曲沃代翼,开了弑君篡政的先河,武力战胜了谱系,天子和诸侯一起,揭起了礼崩乐坏的第一片瓦,中国进入了英雄时代。但这却是晋国崛起的开始。而且,曲沃武公仍都翼城,废弃了更大的曲沃城,说明对谱系的体认,因宗庙在翼。
  五
  晋国历史上,最为后人熟知的,是晋文公的故事。作为公认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挽救晋国危局,首开霸业宏图,为悼公全盛奠定基础。而且,他流亡20年,艰辛备尝,终于归国继位,数千年来,一直可归入最励志案例行列。这其中,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介子推。
  1993年春,山西大学校学生会组织到介休绵山春游,我作为学习部的小干事,兴奋而忐忑地同去。介休绵山,被普遍认为是介子推和他母亲被烧死的地方。甚至“介休”这个地名,都会让人直观联想到介子推于此休矣。学生会集体去,也是寻访历史名人。到了一看,惊奇和失望一起涌来。喜者,绵山很大,失望者,名满天下的绵山,当时几乎未被开发。山前下车,上山几乎无路,幸亏我们都是20岁左右,正好登山,顺土径,踩乱石,上得山来。有窄路通向山里。边走,边听见水声巨响,山涧有溪水,奔流而出。行约半小时,见山峰,有庙宇。庙有些破落,进庙一看,佛像残损,“砸烂牛鬼蛇神”的标志痕迹清晰。有一二僧人,香火寂寂,斋房也颇凌乱,和我们熟悉之电视电影、武侠小说中的高僧,相去甚远。
  有地方显施工迹象,石壁凿小路,仅容一足。我们贴壁手扶,战战兢兢,通过时,脚底都是汗。一年轻工人,两手插进裤袋,急奔而过,两脚交替,如走猫步,口中迎风吼吼有声。我自幼素喜冒险,便扒石壁而上,抬腿,却被卡住了。原来裤袋里装有细长开本的《茶花女》,人在绝壁,形势危急,只好弃名著于不顾了。掏出书,手一扬,巴黎茶花女便飘落绵山之涧了,不知25年间,命运如何?
  心中怀想茶花女,也遥思介子推。很有些疑惑,绵山这么大,三天三夜怎么可能燒完?而且大山足够介子推母子转移,完全不必抱树而死。
  听说介休绵山后来开发得很好,可惜一直未再到过。但偶尔看过一条关于介休的史料。介休地方,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始置邬县,战国时属魏。秦灭六国时,于魏赵边界休整,之后攻赵,因此置界休县。西晋时,杜预臆说界休为介休,此后延用。那么,介休和介子推之死,关系就有些存疑。
  到翼城才知,翼城县城边,也有一山名绵山,极小,和介休绵山相比,就是一圆锥形小山包。山前竖介子推汉白玉像,言此为真死处。县人介绍,文公前期,介休尚不在晋国土,且离晋都遥远,介子推携老母,不可能走那么远。重耳归国继位时,晋国都城已不在翼,而在绛。绛在今天曲沃县城南2里处,距离翼城县不远,介子推随重耳流亡19年,重耳62岁当上晋国君,介子推也不会太年轻,母更老,不可能远走。翼城绵山,离晋新都、旧都都较近,熟人故旧多,便于生活。介子推辞官,但自己和母亲的衣食却要考虑的。
  让介子推始料不及的是,他虽然主动退出权力圈,当权者却不肯放过他。传说晋文公烧山,为把介子推逼出来。聪明如晋文公者,怎么会不知道烧山会烧死人,而且介子推母亲年迈,如何可从大火中逃出?绵山很小,林再密,派兵细查,也能发现。其实,火一起,介子推就知道,是国君让自己死,于是抱树而尽。
  介子推忠君不受禄,高洁之行,为何不为贤明的晋文公所容呢?可以推测怕重提当年奔波尴尬,甚至食介子推肉以续命,因而杀人灭口。但随重耳流亡,亲近者十余人,其他人也会说,甚至其舅父狐偃由秦入晋,过黄河时即要封赏。根本原因,还在分封制。介子推非文公血缘亲族,不在最核心层,却割股救主,居功至伟。封,不合礼仪,不封,有失公正,有损文公贤良之名。介子推看得很清楚,主动不受封,可依然不行,逃离,还是不行,只有一死,解脱自己,也解脱君王。果然,介子推活着时,晋文公忘记封赏他,死了,却极尽哀荣。以介子推抱死之树为履,日日叹息“悲哉足下”,全国寒食三日以纪念,君王贤良之名,空前大振,千古流传。
  责任编辑 林 芝
其他文献
提起“一休”这个名字,想必大部分中国人绝对不会陌生,尤其是对于现在已经步入中年的一代人来说,当年那画面质朴、制作简陋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常常勾起我们对逝去童年的回忆。在物质与文化生活依然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惩恶扬善智慧思辨的小光头“一休哥”,是老式电视机前,端坐小板凳目不转睛的我们心中难忘的欢乐。临近四月,日本各地春光明媚,于是抛开手头杂务,背上便当,去探访一下很早就想去的一休寺。  探访“
茫茫草原,晴空如洗。微风是清爽的,带着甘甜。他身着礼服,神情坚毅。他兴奋。他是一名号手。他站在乐队最前排,手握礼号,凝望着前方,只等总指挥一个挥手,他与他的战友们,就要吹响号角。  他是一个三十三岁的老兵,年龄比他们教导员还大。这次能站在军训动员阅兵方队,一切像是偶然,一切,似乎又是必然。  他想起十六年前的那个正午,那时,他只有十七岁。那天,秋日的阳光温暖中暗藏火辣。他和父亲在地里种大蒜。一块大
一柄铁锤,铿锵出炽烈的火花  燃起大地的温度,血脉里  总有一种坚忍,这是华夏的脊梁  敢于开天辟地,重振乾坤  一把镰刀,在神农氏的腰间别过  关于生存与发展的命题,从远古走到今天  刀刃里那一弯曼妙的弧线  是温暖而有力的臂弯,托起希望  一抹红色,娇艳了万里河山  在血液里奔涌不息,刻傲骨上铮铮有声  是染红的不屈,是沥血的前行,是种下的火苗  坚毅地涂写苦难与辉煌  擎锤头,砸断百年,民族
一匹汗湿的马  街上冒出一匹汗湿的马  疲惫而消瘦  眼神怯生生的  腿上沾满泥巴  带着远方荒野的气息  蹄子敲击着水泥路  犹如行走在琴键上  弹奏一曲命运交响曲  它突然奔跑起来  仿佛被命运抽了一鞭子  蹄下溅出暴风骤雨似的音符  冲着我高高跃起  四蹄腾空  就这样闯进了我心中的草原  果然是逃走的那匹  当时我刚想象出它的模样  还没将它固定在诗歌里  它就消失不见了  消失的螃蟹  
用一生的守望擦亮黎明  让隐在尘世的净瓶开启  让藏于心底的那一缕灵光显化  以垂落或喷涌的姿势  想象你跃出尘封已久的水面的因由  像伸手难握的强健的尾鳍  你拍出的浪花有语惊四座的惊喜  匍匐于水际的那片光明  在吹面不寒的熏风中,杨柳成  真正的春天  在这个青茶疯长的时节  你不必再问  谁用夜歌笙箫了这个泛黄的夜晚  谁用一生的守望,擦亮了  混沌的黎明  终于可以带着整片的水声出走了 
“番薯看作芋”,闽南谚语里用这句话来调侃人们看错了对象。番薯与芋就是一对好兄弟。闽南多丘陵,气候温热,沿海和岛屿土地贫瘠、干燥,多沙砾地,海风又大,水稻产量不高,而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的番薯与芋,一直以来与闽南人患难与共。  闽南人的故事里,同父异母的兄弟俩各吃着番薯与芋长大。后母疼惜自己的亲生儿子,给他吃价格稍贵的芋头,而另一个儿子只能吃番薯。结果,吃番薯的哥哥越长越壮,吃芋头的弟弟越来越瘦弱。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尽管在自然禀赋、发展基础、所处阶段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探索“四化”协调发展的历程和做法,借鉴其经验和教训,对于更好地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纵观各国发展进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及时推进农业现代化
梦想终于把睡梦惊醒  梦想终于把睡梦惊醒  世界与我都带着倦意  苦难之门大开  幸福之门大开  我与世界相视而笑  但我们都严守秘密  天空把一切看在眼里  屠夫追逐着女人  真理浑身是血  大地撒满了金钱  天空把一切看在眼里  但天空说  为了天下太平  我必须欲言又止  街边的肠粉店  街边的肠粉店  伺候着吾国吾民  忠诚憨厚的木桶  盛着美好的故园  三元钱收下沉甸甸  一把汗甩掉一身
从 前  一公里一公里向前延伸  瓦片一片片重叠  毛竹砍下来,蹲窝的母鸡飞起  半亩鱼塘干了,院子里  桂花茶花石榴樹已种到城市  和我一样努力适应新环境  从 远 方 来  从远方来,到更远的地方去  汽车如光,不断靠近  就在那里吧,哪里呢  梨树雪白,点缀穷人的土坡  是爸爸种的吗  还是邻居张叔叔家的  池塘边上的紫薇,喉咙嘶哑  不出水的水泵,喉咙嘶哑  苦菜,从石墙的缝隙出现  我
1月28日,农历正月初四。  这天,重庆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高速公路第三支队四大队的基层执法人员何秦秀,早早就来到了单位。  换好工作服,何秦秀先是为同事测量体温、分发口罩,紧接着和同事们走到高速执法站,为过往的驾驶员检测体温、登记联系方式、讲解防疫知识……一直忙个不停。  “小会计,你不是回万州过年了么,怎么这么早就来上班了?”中午休息间隙,看着何秦秀提前返岗上班,一位同事好奇地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