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要改革、创新传统的法学教学手段。在法学教学中运用电影手段取得的效果明显,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展示法律关系,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本文论证了运用电影教学手段的依据和作用,并展示教学中的组织设计环节,为法学教改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电影手段;法学教学;组织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放电影,这不是教师在偷懒吗?不少教学督导在这个问题上都有这种疑惑。其实在法学教育中运用电影手段,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一、在法学教学中运用电影手段的案例
其实,教师选择有典型价值的电影,在课堂上播放并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在很多高校得到有效运用。例如:我在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文化三人谈》时,发现在196页,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生在现场提问环节时有提到“今天上午教师让我们看电影《被告山杠爷》,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另外,在何家弘、张卫平主编的《简明证据法学》也有提及运用日本电影《罗生门》说明言词证据的易变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在屈振辉副教授的论文里有提到“如今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法学院均采用了法律电影教学法,有的学校甚至专门开设法律电影课程,引导学生就电影中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題,如法律与文化、法律与习俗、法律与宗教、法律与道德以及法律与理智、情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独立思考,并就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辩”。
二、电影在法学教学中的作用
法律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及行为的概括规范,大学生有时难以将抽象的法文和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对上号,更不用说能理解掌握这样规范的立法宗旨。而一部好的法律电影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法律关系与法律原则,能够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正确而清新的认知和分析。另一方面,法学教育不能只是机械地全盘呈现已固化的课程内容,而应该强化对人性的关注。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运用电影教学法重在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部好的法律电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其情感体验,通过感受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最终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电影在法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首先,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选择一部合适的电影,这既是电影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电影排行榜上被贴上法律电影标签的影片有很多,但却不是所有的都适合教学使用。比如:《智勇急转弯》这部影片幽默,能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内容很适合刑事诉讼法的教学;而《绝密跟踪》这部电影虽然评分较高,内容却不适合用于教学;还有的电影比如《金福兰杀人事件》有社会意义,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场面过于暴力血腥,不适合在课堂上播放。因此电影教学对教师的甄别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在选材的时候首先应当对影片进行全局性研究,把握时间长度,思考能否将影片与教学目标有效结合。否则,选出来的影片不具有典型性,不能说明一些问题,教师将会很难驾驭整个教学过程。
其次,严格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电影桥段设计问题,有效组织课堂讨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后不讨论,学生只能形成一些片面的、直观的、非理性的认识,教学效果只会收效甚微。观后讨论能够让学生系统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对影片进行理性思考。怎样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而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必须对影片相当熟悉,才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对应的思考题。这里需要考虑课时问题,一般电影时长120分钟就是2个课时,还要组织讨论、点评也至少需要2个课时。因此,应该在期初教学计划阶段就整体考虑课时安排。如果课时不够的话,也可以将问题讨论安排在网上进行。现代大学生都建有班级QQ群,这就使得课堂向网络延伸具有可行性。网络讨论的方式因为没有时间的限制反而能够更广泛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这种环境之下,能够打破教师的权威,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思想的火花会有激烈的碰撞。
最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在实践中,学生提交的观后感往往变成了一篇影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在作业形式上应有严格要求。实践证明,如果要求交电子档的作业,学生往往偷懒在网上随便下载一篇影评交差;而要求交纸质作业,这种情况就要改善很多。其次,在作业的内容上也应该有要求。在课堂或者网上讨论环节中从多方位讨论了影片,因此,观后感应该是在讨论基础上的一个总结报告。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要求,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升华电影教学体验。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应该是法学教改的基本思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电影在课堂中的作用体现在能呈现真实的法律关系情境,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因此,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屈振辉.影中觅法:寻找电影中的法律世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电影手段;法学教学;组织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放电影,这不是教师在偷懒吗?不少教学督导在这个问题上都有这种疑惑。其实在法学教育中运用电影手段,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一、在法学教学中运用电影手段的案例
其实,教师选择有典型价值的电影,在课堂上播放并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在很多高校得到有效运用。例如:我在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文化三人谈》时,发现在196页,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生在现场提问环节时有提到“今天上午教师让我们看电影《被告山杠爷》,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另外,在何家弘、张卫平主编的《简明证据法学》也有提及运用日本电影《罗生门》说明言词证据的易变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在屈振辉副教授的论文里有提到“如今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法学院均采用了法律电影教学法,有的学校甚至专门开设法律电影课程,引导学生就电影中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題,如法律与文化、法律与习俗、法律与宗教、法律与道德以及法律与理智、情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独立思考,并就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辩”。
二、电影在法学教学中的作用
法律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及行为的概括规范,大学生有时难以将抽象的法文和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对上号,更不用说能理解掌握这样规范的立法宗旨。而一部好的法律电影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法律关系与法律原则,能够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正确而清新的认知和分析。另一方面,法学教育不能只是机械地全盘呈现已固化的课程内容,而应该强化对人性的关注。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运用电影教学法重在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部好的法律电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其情感体验,通过感受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最终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电影在法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首先,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选择一部合适的电影,这既是电影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电影排行榜上被贴上法律电影标签的影片有很多,但却不是所有的都适合教学使用。比如:《智勇急转弯》这部影片幽默,能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内容很适合刑事诉讼法的教学;而《绝密跟踪》这部电影虽然评分较高,内容却不适合用于教学;还有的电影比如《金福兰杀人事件》有社会意义,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场面过于暴力血腥,不适合在课堂上播放。因此电影教学对教师的甄别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在选材的时候首先应当对影片进行全局性研究,把握时间长度,思考能否将影片与教学目标有效结合。否则,选出来的影片不具有典型性,不能说明一些问题,教师将会很难驾驭整个教学过程。
其次,严格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电影桥段设计问题,有效组织课堂讨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后不讨论,学生只能形成一些片面的、直观的、非理性的认识,教学效果只会收效甚微。观后讨论能够让学生系统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对影片进行理性思考。怎样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而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必须对影片相当熟悉,才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对应的思考题。这里需要考虑课时问题,一般电影时长120分钟就是2个课时,还要组织讨论、点评也至少需要2个课时。因此,应该在期初教学计划阶段就整体考虑课时安排。如果课时不够的话,也可以将问题讨论安排在网上进行。现代大学生都建有班级QQ群,这就使得课堂向网络延伸具有可行性。网络讨论的方式因为没有时间的限制反而能够更广泛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这种环境之下,能够打破教师的权威,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思想的火花会有激烈的碰撞。
最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在实践中,学生提交的观后感往往变成了一篇影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在作业形式上应有严格要求。实践证明,如果要求交电子档的作业,学生往往偷懒在网上随便下载一篇影评交差;而要求交纸质作业,这种情况就要改善很多。其次,在作业的内容上也应该有要求。在课堂或者网上讨论环节中从多方位讨论了影片,因此,观后感应该是在讨论基础上的一个总结报告。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要求,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升华电影教学体验。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应该是法学教改的基本思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电影在课堂中的作用体现在能呈现真实的法律关系情境,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因此,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屈振辉.影中觅法:寻找电影中的法律世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