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瓦托夫斯基关于科学的历史认识论

来源 :哲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o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瓦托夫斯基认为理性是历史的、可变的,要求对科学作为一种人类认识活动的历史形式有较深刻的理解,强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科学的理性。本文通过论述瓦托夫斯基的历史认识论,探讨在科学之中应当保持的理性。
  [关键词]瓦托夫斯基;科学;历史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9—0006—02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在科学哲学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于是科学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展开了一场激战。瓦托夫斯基坚持科学是一项理性的事业,并持有非实证主义的理性观念。
   1 历史认识论的几个观点
   首先,实证主义的理性观念把理性看做是一成不变的,而瓦托夫斯基则认为理性本身具有历史性。他提交给第十六届世界哲学大会的论文《科学是当代的理性吗?——历史认识论和非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没有一种先天的先验论的和一开始就永远确定的基础,人类的理性是一种历史成就,它植根于我们的语言的使用中,植根于我们的社会实践的形式中,这就是历史认识论观点。 其次,历史认识论认为,用模型来再现实在的那种有认识、有自我创造力的活动,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这种知识是如何变化的。我们的表象改变着我们理解和观察世界的方法,我们的认识模式的变化与我们的社会和历史实践的形式密切联系着。这些认识模式是:(1)在实践本身的形式内发展,作为这种实践本身的结构成分和调节成分,作为自觉的,有认识的人类活动而发展。(2)在法则、方法和理论的形式中,作为这种实践的理论和批判的思考的重新构造而发展。(3)作为在数学和逻辑中自主的形式的思考而发展,发展的方式相对独立于这种思考的条件。
  最后,作为获得知识实践的科学便是认识人的实践的理论模式,科学同时又是通过知识的获得来为社会的人们的需要和目的服务的。要正确地描述科学的特性,就必须把科学如实地看做是认识着的人类活动和实践,必须强调科学作为获得知识的活动,作为寻求知识的实践,认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这种活动的特性上。
  
  2 瓦托夫斯基关于在科学中理性与历史认识论关系的分析
  
  瓦托夫斯基在《模型》一书中指出,人类在原始时期生产工具和武器,进而生产出语言、社会组织、生产技艺等等,与此同时,人类也生产了表象或描述方式。这些人工产品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也代表了使用它们的活动方式。代表它们自身生产的方式。人类在基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语言实践中既产生自己的描述方式,也产生出科学和艺术这些高度发展的描述方式。历史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说明人类认识实践是怎样发生的,知识又是怎样成长的。
  瓦托夫斯基分析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理性模型的形成和演变。体现近代科学特征并在伽利略和牛顿的工作中得到最好体现的理性模型是历史的产物。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以这样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信念作依据的。在这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上,人们构思出一系列关于世界的模型。瓦托夫斯基认为,这种数学的理性形式只能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理性形式,它是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这种理性形式开始时把天体归结为几何形象和几何关系,后来用于数学计算、分析和证明这种理解方式被用来理解地球上发生的现象,预示这种理解方式就变成了科学的理性模型。这种数学理性模型不但被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被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把理性的几何代数学跟人造的秩序和关系的模型结合起来,天体和自然界的规律被看做类似于社会生活、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思想本身的规律。这种理性形式就是一个特定的数学模式。这种理性形式在于把认识者对被认识者的关系看作一个思考着的主体和一个外部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并不作用于客体,也不以任何方式改变客体,而是简单的思维中反应客体本身的数学性质和关系。这是一种宏观模式,它长时间来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这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认识论,其中知识是通过被动的观察和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客观数学结构在形式上的重建而获得的。
  实际的自然科学内容并不符合这种理性形式。在量子电动力学中,为了某种计算的目的,我们假定P,如“电子的半径为零”;而为了作其他的计算,我们又必须假定非P,如“电子的半径不为零”。对于同一个客体,既是P,又是非P,很显然,这在逻辑上是有矛盾的,但物理学家却能理性地处理和协调这些矛盾,并了解到每一种计算适合于什么场合。瓦托夫斯基强调,科学理性的变化不仅是在科学内和科学思想史内的一种变化,而且也是跟社会变革密切相关的一种变化。
  
  3 瓦托夫斯基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阐述理性的历史性的变化
  
  瓦托夫斯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坚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科学是历史的产物。认识科学理性的历史意义,需要从史学角度认识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历史十分庞杂,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的矛盾及发展来自于两个矛盾,也可以称为两种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人类在这两大基本关系中谋生,发展,不断地对大自然、对人性进行分析利用。这种实践活动是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并在两种关系中衍生出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历史创造科学;科学理性,科技活动对历史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科技极大地提高了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深刻地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活动是人在自然界中谋生发展的高级形态的历史活动,是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历史活动。
  综上所述,瓦托夫斯基认为科学理性的形式是历史地变化的,理性本身也非纯粹的。用历史的眼光看,三次科技革命的诞生也可以说明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利用正在发生着变化,具体说来就是从不经意到经意、从零散到系统、从局部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演变。到现在,科技活动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已经广泛社会化。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变革社会、推动社会历史进程发展的重要力量。
  
  
  [责编 吕行]
其他文献
讨论法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黄勇樽  [摘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研究型教学的实质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究讨论法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研究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讨论法;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9—0008—04    应对新课改,思想政治学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黄连溶液(0,0.5%,2%,3.5%,5%)在发酵过程中对发酵甘蓝品质具体指标的影响。每隔4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泡菜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呢?本人认为方法如下:一手准备;两个为“主”;三个统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8-0015-02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他列举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