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探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k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个案分析和文献研究法,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师资管理、性别角色影响、背景性因素等方面来探究幼儿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
  关键词 幼儿教师 流动 频繁 原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幼儿教师流动现象十分常见甚至频繁,我国某中部省份的某幼儿园近年来教师流动率达 50%以上,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工作不到三个月就跳槽的现象普遍存在。①分析幼儿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找出影响其流动的因素是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幼儿园入职门槛低,专业化常被忽略
  笔者在新乡市幼儿园进行调查中发现,接受问卷调查的幼儿教师84.25%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并且有75.34%的幼儿教师没有评定职称。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2011年统计数据,幼儿教师中的研究生、本科生占幼师总体比例最少,而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生占幼师总体比例最多。
  幼儿园入职门槛低,专业化要求不高,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来工作”的错觉,让一批无业者流入到幼师队伍。一旦找到他们认为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时,更有可能放弃幼师工作;同时非专业、学历低等原因也影响其在学前教育上的专业发展,因为觉得“没有发展前途”而离开园所的也不在少数。
  2 幼儿园师资管理、培养机制不健全
  在笔者进行的访谈时,这一点在农村的私立幼儿园上更为凸显,它们在人才管理和培养或者说是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上机制不健全,甚至完全空白。为幼儿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空白不利于幼儿园对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一部分教师会因为觉得升迁无望、得不到培养而离开所在幼儿园去向培养机制成熟的幼儿园。
  王某,女,音乐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回到家里,正好同村的幼儿园需要老师,考虑到离家比较近、月工资1000元左右等因素就去到幼儿园上班。王某在幼儿园不仅要教音乐课,一些和“艺术”沾边的课也要王某来担任。她从教一两个星期后就离开了幼儿园,尽管幼儿园再次向她抛去了“橄榄枝”和更好的条件,但其 “死活”不愿意回去,一是觉得幼儿园工作辛苦,二是觉得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该所幼儿园正缺少一名专业的老师来上音乐课,这时候王某来了,但是幼儿园在人才管理上的模式很明显留不住“好老师”。在师资管理上无科学方法的幼儿园,只通过工资而不健全机制来“控制”住老师,流动频繁是难以避免的。
  3 性别角色的影响
  3.1 女性角色
  笔者接触过一位张老师,32岁的她本科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进入一所省级示范园8年,是该园一线名师,不久前因为“相夫教子”的原因“虽然不舍得”但是依然放弃了幼儿教师职业,结束其教师生涯,成为家庭主妇,全力照顾孩子。有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退出劳动力市场要早。②传统女性角色观念依然存在,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要远高于对其职业角色期待。女性要比男性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照顾好家人的日常起居、包揽家务活、孝敬长辈、照看孩子等等,这大大减少了女性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对自己的事业全力而为。有时女性为了家庭甚至于放弃自己的事业,开始“相夫教子”的生活。
  现阶段,学前教育阶段女教师占据了专任教师总数的97.56%,远远高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女教师占总数的比例。而女性流动概率比男性大的情况又增加了幼儿教师流动的现象。
  3.2 男性角色
  相关研究表明,男性在职业期待上多与成就、事业等相关,而幼儿教师职业与男性期望的事业有成有着一定差距。男幼师多在幼师岗位感受到比女幼师更大的压力和倦怠。笔者接触过一名专业是英语的男幼师,在其言谈中提及“有时候会不知所措”、“可能过段时间就不干这个了”,他一人兼多职,有体育老师、校车司机、搬运工等工作,所在幼儿园除了厨师和司机都是女性。一方面是幼师和男性的职业期待相差较大,另一方现阶段幼师的职业定位和男性特征并不吻合,这些都促使了男幼师在岗位上易于否认自我价值,产生离园意愿甚至行为。
  性别角色对职业的影响在其他教育阶段,因为多种因素并没有像学前教育阶段的负面影响大,这也是相较之下幼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4 背景性因素
  4.1 年龄
  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年龄和离园离园的单因素方差检验数据表明二者之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见表1),在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时,显示年纪越大离园意愿越小。
  表2可见,年龄越大,在职业上越趋向于稳定。而大部分幼儿教师所处的年龄段正是20~30岁,甚至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幼儿教师是吃“青春饭”的职业,这也无疑增加幼儿教师的流动行为发生的概率。职业稳定性随工作年限呈现 U 型非线性变化,证明职业稳定性的拐点恰恰发生在青年时期,总体上 20 ~34 岁的青年正处于从职业不稳定向职业稳定过渡阶段。③
  4.2 职业地位
  在146名调查对象中,只有5人有正式编制。没有编制,对自己的教师职业没有一种肯定,带着不确定性。
  在进行访谈时、在实习时,我们也从幼儿教师口中听到了“社会地位低下”、“要不是暂时没办法也不来做这个(指幼师)”、“家长都不听我说的”这样对自己职业的评价。相关研究也表明从事高端职业者其职业稳定性更强,反观这样自我职业认同感“低”的幼儿教师职业从业者离开幼儿园甚至结束教师生涯都不难理解。
  针对幼儿教师流动的普遍问题,不少学者对于影响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教师工资待遇是影响的核心因素。笔者对调查结果进行显著性的检验、相关系数分析时未能发现出明显差异和相关,因此,本文不作为原因探究的因素分析。
  注释
  ① 徐燕.幼儿教师“恶性流动”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4).
  ② 魏国英.职场环境与职业发展的性别比较——基于新浪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2).
  ③ 宋健,白之羽.城市青年的职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12.11.36(6).
其他文献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对人口政策有了改善,流动人口逐年处于增长状态,流动人口子女,在当地入学困难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近年来,义务教育“就近入学”
本文从优秀习惯的角度切入,依据笔者个人的学习成长经历,从习惯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来探讨优秀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并分享了作者个人的一些感悟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