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肆虐下,全球经济一片狼藉,各国的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环境,给会计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为切入点,研究后危机时代会计所要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探索出后危机时代会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会计 发展趋势
0 引言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告一段落,后危机时代正在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后危机时代虽然是一种平稳的状态,但是,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而且危机也并没有结束,对会计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对我国会计体系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同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完善,对会计的发展趋势进行积极的探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合理的规避。
1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通过对金融危机进行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在高额利益驱使下,美国几家华尔街银行向信用评级低的房产商(次级贷款者)发放贷款,而此时的美国贷款利率不断上升且房价持续降温。对于信用等级比较低的用户来说,随着利息的上升,还款压力不断增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违约,于是增加了银行回收贷款的难度,进而引发危机。另外,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在“缺乏监管”、“政策失误”和“低估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进而也催生了此次金融危机。综上所述,虽然金融危机不是会计问题,但是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在经济范畴中,会计作为比较敏感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此次金融危机。那么,就必须研究会计本身存在的问题,找出后危机时代会计的发展模式。
2 在后危机时代会计所应关注的问题
2.1 会计计量模式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因此饱受指责。由于通过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缺乏确定性,对当日公允价值的衡量通常是以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在金融危机时期,市场下跌幅度巨大,投资者持有的投资工具大幅贬值,按市场价值入账将造成企业的巨额损失。
虽然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不同,但在初始计量的过程中,二者是彼此保持一致的。如果市场变化不大,那么二者不会发生背离。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相关性与可靠性存在差异,历史成本的可靠性相对较大,但是在未来决策方面,缺乏相应的相关性;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相对较大,但是该相关性建立在主观判断和估计的基础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计量模式应该如何权衡成为会计在后危机时代应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2 会计核算基础 在金融危机中,我国众多存在利润的企业都倒闭了。这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利润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出来的。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滥用权责发生制,那么企业在期末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方面会出现不匹配。因此,该如何对待权责发生制,成为后危机时代所应关注的问题。
2.3 会计信息披露 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美国各行业债务人没有将真实的财务信息提供给银行。与此同时,关于债务人的财务状况,作为债权人银行也没有进行审查与核实,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真实信息,债权人不能及时获得,进而不能对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债务决策。最终,银行也无法收回其债务,进而产生相应的死账、坏账,流动资金入不敷出,账面亏损价值与盈利价值相比,要远大于后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宣告破产,追根溯源这一切则都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2.4 会计职能 目前,会计人员主要依据会计制度核算经营管理活动,通过确认、计量、报告等会计处理,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及相应的财务关系发挥控制作用。而实际上,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多年来一直进行着简单的记账、算账工作,这些工作仅局限于事后,会计的管理职能没有真正实现。通过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进行反思,必须重视会计职能的深挖与提升。
3 后危机时代会计发展趋势
3.1 后危机时代会计的计量模式 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同利益相关者围绕公允价值的命运展开了空前激烈的博弈。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优劣与存废的争论见仁见智,在极端市场条件下,有些投资者极度恐慌,认为历史成本可靠性更强,主张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取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客观的审视,不可操之过急,放弃这种计量模式。
3.1.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必要性。在历史成本计量下,企业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进行计量,企业资产拥有情况通过资产进行反映,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作为计量标准,通常情况下能够结合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更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或负债情况,更加符合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3.1.2 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对于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采用适度、谨慎地引入,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了充分的考虑:第一,活跃市场存在的资产或负债,以及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对其公允价值进行确定;第二,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结合熟悉情况,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的价格;第三,对于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通常情况下应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3.1.3 完善计量模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在后危机时代需要进一步地完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发挥规避风险的作用。一方面,应规范公允价值确定的标准,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用相对统一的、标准的公允价值信息。另一方面,应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结合。
3.2 后危机时代会计的核算基础 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上,为了避免企业对会计信息和企业的业绩过度包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利润与其现金流量不匹配,同时对三大报表进行正常反映,对三大报表特别是现金流量表,一方面对具体细则作出相关解释,另一方面提供应收、应付的明细表。同时对资金抓好核算,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资金链的流畅性,进而对权责发生制存在的会计信息漏洞进行相应的修补。 3.3 后危机时代会计信息披露 在金融市场上,为了满足其迅猛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需要加大识别风险的力度,另一方面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的信息等内容进行披露。为此,我们要积极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积累丰富的经验,对会计信息加强披露。一方面对我国相关准则和规范进行完善,在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同时,更加注重其质量和利用率。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大监管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力度。
3.4 后危机时代会计职能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逐渐到来,在能力素质方面,会计人员将会面临全新的挑战,会计人员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具备全球化的视野,以及综合性的能力素质,同时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也就是说,会计人员要在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管理会计的预测、分析和决策等职能,否则的话只能成为记账的机器,而不是财务决策的积极参与者。
在后危机时期,会计人才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财务收缩措施帮助企业顺利度过难关;可以做好预算成本控制,实现其职能由事后向事前、事中的转变,核算由静态向动态的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我国的会计系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冲击和影响,虽然损失有限,但是还是应该认真吸取教训,积极研究、设计、执行合理的会计准则,完善自己的会计体系。在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我们看到危机让会计理论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会计的实际环境的适用性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思考,相信后危机时代的会计行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俊.后危机时代外经贸企业会计发展思路初探[J].财税审计,2011(07).
[2]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06).
[3]李端生,李征.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趋势[J].会计研究,2001(11).
[4]李聪艺.对我国会计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资讯,2008(14).
[5]刘斌,陈洪萍,姜红仁.后危机时代会计研究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2010(08).
[6]寿莉,乔香兰.后危机时代管理会计的重新审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
[7]许世坤.浅论后危机时代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商业现代化, 2011(03).
[8]杨雨莳.基于金融危机的国际会计准则改革[J].经济研究,2012(03).
[9]支晓强,童盼.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J].会计研究,2010(1).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会计 发展趋势
0 引言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告一段落,后危机时代正在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后危机时代虽然是一种平稳的状态,但是,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而且危机也并没有结束,对会计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对我国会计体系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同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完善,对会计的发展趋势进行积极的探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合理的规避。
1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通过对金融危机进行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在高额利益驱使下,美国几家华尔街银行向信用评级低的房产商(次级贷款者)发放贷款,而此时的美国贷款利率不断上升且房价持续降温。对于信用等级比较低的用户来说,随着利息的上升,还款压力不断增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违约,于是增加了银行回收贷款的难度,进而引发危机。另外,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在“缺乏监管”、“政策失误”和“低估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进而也催生了此次金融危机。综上所述,虽然金融危机不是会计问题,但是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在经济范畴中,会计作为比较敏感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此次金融危机。那么,就必须研究会计本身存在的问题,找出后危机时代会计的发展模式。
2 在后危机时代会计所应关注的问题
2.1 会计计量模式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因此饱受指责。由于通过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缺乏确定性,对当日公允价值的衡量通常是以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在金融危机时期,市场下跌幅度巨大,投资者持有的投资工具大幅贬值,按市场价值入账将造成企业的巨额损失。
虽然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不同,但在初始计量的过程中,二者是彼此保持一致的。如果市场变化不大,那么二者不会发生背离。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相关性与可靠性存在差异,历史成本的可靠性相对较大,但是在未来决策方面,缺乏相应的相关性;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相对较大,但是该相关性建立在主观判断和估计的基础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计量模式应该如何权衡成为会计在后危机时代应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2 会计核算基础 在金融危机中,我国众多存在利润的企业都倒闭了。这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利润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出来的。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滥用权责发生制,那么企业在期末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方面会出现不匹配。因此,该如何对待权责发生制,成为后危机时代所应关注的问题。
2.3 会计信息披露 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美国各行业债务人没有将真实的财务信息提供给银行。与此同时,关于债务人的财务状况,作为债权人银行也没有进行审查与核实,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真实信息,债权人不能及时获得,进而不能对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债务决策。最终,银行也无法收回其债务,进而产生相应的死账、坏账,流动资金入不敷出,账面亏损价值与盈利价值相比,要远大于后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宣告破产,追根溯源这一切则都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2.4 会计职能 目前,会计人员主要依据会计制度核算经营管理活动,通过确认、计量、报告等会计处理,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及相应的财务关系发挥控制作用。而实际上,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多年来一直进行着简单的记账、算账工作,这些工作仅局限于事后,会计的管理职能没有真正实现。通过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进行反思,必须重视会计职能的深挖与提升。
3 后危机时代会计发展趋势
3.1 后危机时代会计的计量模式 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同利益相关者围绕公允价值的命运展开了空前激烈的博弈。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优劣与存废的争论见仁见智,在极端市场条件下,有些投资者极度恐慌,认为历史成本可靠性更强,主张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取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客观的审视,不可操之过急,放弃这种计量模式。
3.1.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必要性。在历史成本计量下,企业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进行计量,企业资产拥有情况通过资产进行反映,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作为计量标准,通常情况下能够结合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更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或负债情况,更加符合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3.1.2 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对于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采用适度、谨慎地引入,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了充分的考虑:第一,活跃市场存在的资产或负债,以及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对其公允价值进行确定;第二,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结合熟悉情况,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的价格;第三,对于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通常情况下应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3.1.3 完善计量模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在后危机时代需要进一步地完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发挥规避风险的作用。一方面,应规范公允价值确定的标准,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用相对统一的、标准的公允价值信息。另一方面,应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结合。
3.2 后危机时代会计的核算基础 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上,为了避免企业对会计信息和企业的业绩过度包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利润与其现金流量不匹配,同时对三大报表进行正常反映,对三大报表特别是现金流量表,一方面对具体细则作出相关解释,另一方面提供应收、应付的明细表。同时对资金抓好核算,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资金链的流畅性,进而对权责发生制存在的会计信息漏洞进行相应的修补。 3.3 后危机时代会计信息披露 在金融市场上,为了满足其迅猛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需要加大识别风险的力度,另一方面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的信息等内容进行披露。为此,我们要积极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积累丰富的经验,对会计信息加强披露。一方面对我国相关准则和规范进行完善,在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同时,更加注重其质量和利用率。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大监管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力度。
3.4 后危机时代会计职能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逐渐到来,在能力素质方面,会计人员将会面临全新的挑战,会计人员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具备全球化的视野,以及综合性的能力素质,同时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也就是说,会计人员要在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管理会计的预测、分析和决策等职能,否则的话只能成为记账的机器,而不是财务决策的积极参与者。
在后危机时期,会计人才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财务收缩措施帮助企业顺利度过难关;可以做好预算成本控制,实现其职能由事后向事前、事中的转变,核算由静态向动态的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我国的会计系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冲击和影响,虽然损失有限,但是还是应该认真吸取教训,积极研究、设计、执行合理的会计准则,完善自己的会计体系。在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我们看到危机让会计理论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会计的实际环境的适用性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思考,相信后危机时代的会计行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俊.后危机时代外经贸企业会计发展思路初探[J].财税审计,2011(07).
[2]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06).
[3]李端生,李征.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趋势[J].会计研究,2001(11).
[4]李聪艺.对我国会计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资讯,2008(14).
[5]刘斌,陈洪萍,姜红仁.后危机时代会计研究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2010(08).
[6]寿莉,乔香兰.后危机时代管理会计的重新审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
[7]许世坤.浅论后危机时代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商业现代化, 2011(03).
[8]杨雨莳.基于金融危机的国际会计准则改革[J].经济研究,2012(03).
[9]支晓强,童盼.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J].会计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