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体育课不好上,学生不听话、懒惰,上课积极性不高等等。从本性上说,孩子是喜欢体育的,是喜欢运动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呢?
让“快乐”进入体育课堂,使学生重新体会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體育,快乐地进行锻炼。体育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师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艺、活泼的教学形式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加强师生个别谈心,注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内驱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师生同心、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培养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的、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应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要生活化,以学生的健康为目标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的应用中也要转变思想,抛开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认真分析教材特点,仔细研究教法,最大限度的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展露其个性天赋,鼓励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在中年级一节利用轻物的练习课中,我把用什么器材练习的问题交给了学生,学生对我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最后学生是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塑料袋装报纸替我解决了难题。于是在课上我也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自由想象设计练习,他们觉得长长的塑料袋像尾巴,总结提炼出了不同形式的抓尾巴游戏;看报纸装进塑料袋像炸药包,与我交流后完成了最感兴趣的战斗游戏,我不得不叹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妙用。
因“地”适宜,因“材”施教,激趣促学。充分利用本校所拥有的体育场所,让学生在有限的场所里进行多种体育练习。很多学校只有一个小小的篮球场,很多运动只能在这个狭小的场所进行。上体育课的时候如果只是在这个场地单调地进行跑步、打球、做操等练习,相信很多学生对体育会越来越无趣。但是在教学时,如果把教学内容进行趣味性的改變,使学生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有不同的感受,相信学生在练习体育运动时,能更加有兴趣,有激情。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场地的问题。如在教学“3—5分钟耐力跑”。这可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内容,而且需要比较广阔的场地。在狭小的篮球场里进行跑步,很多学生已经觉得很枯燥乏味了。现在还要进行的是3到5分钟的耐力跑,相信很多学生必定累得气喘吁吁,产生厌恶情绪,觉得平淡无味。但是3到5分钟的耐力跑的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身体的耐力,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品质。于是在狭小的篮球场里,我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法:首先,在练习时采用进行曲伴奏,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感觉到宽阔的体育场上体育健儿激烈竞争、奋勇向前的气氛;其次,练习形式变化为“开火车,游华夏”的游戏:在场地上布置一些省份的代表标志,当教师下达“到北京去”的口令时,在“火车头”的带领下,学生“跋山涉水”奔向“北京”,这样一来,练习就具有了趣味性,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制或自备体育器材,丰富学生体育活动种类,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因为体育设备器材的缺乏,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制或自备一些小器材,可以花很少的钱买或者用废旧物品自制。例如:跳绳的自制,农村小孩会用稻草搓成一条麻绳来跳。这样自制或自备的器材,学生用着格外珍惜,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一部分设备器材的问题。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玉皇镇小学)
让“快乐”进入体育课堂,使学生重新体会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體育,快乐地进行锻炼。体育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师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艺、活泼的教学形式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加强师生个别谈心,注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内驱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师生同心、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培养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的、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应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要生活化,以学生的健康为目标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的应用中也要转变思想,抛开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认真分析教材特点,仔细研究教法,最大限度的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展露其个性天赋,鼓励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在中年级一节利用轻物的练习课中,我把用什么器材练习的问题交给了学生,学生对我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最后学生是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塑料袋装报纸替我解决了难题。于是在课上我也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自由想象设计练习,他们觉得长长的塑料袋像尾巴,总结提炼出了不同形式的抓尾巴游戏;看报纸装进塑料袋像炸药包,与我交流后完成了最感兴趣的战斗游戏,我不得不叹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妙用。
因“地”适宜,因“材”施教,激趣促学。充分利用本校所拥有的体育场所,让学生在有限的场所里进行多种体育练习。很多学校只有一个小小的篮球场,很多运动只能在这个狭小的场所进行。上体育课的时候如果只是在这个场地单调地进行跑步、打球、做操等练习,相信很多学生对体育会越来越无趣。但是在教学时,如果把教学内容进行趣味性的改變,使学生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有不同的感受,相信学生在练习体育运动时,能更加有兴趣,有激情。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场地的问题。如在教学“3—5分钟耐力跑”。这可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内容,而且需要比较广阔的场地。在狭小的篮球场里进行跑步,很多学生已经觉得很枯燥乏味了。现在还要进行的是3到5分钟的耐力跑,相信很多学生必定累得气喘吁吁,产生厌恶情绪,觉得平淡无味。但是3到5分钟的耐力跑的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身体的耐力,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品质。于是在狭小的篮球场里,我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法:首先,在练习时采用进行曲伴奏,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感觉到宽阔的体育场上体育健儿激烈竞争、奋勇向前的气氛;其次,练习形式变化为“开火车,游华夏”的游戏:在场地上布置一些省份的代表标志,当教师下达“到北京去”的口令时,在“火车头”的带领下,学生“跋山涉水”奔向“北京”,这样一来,练习就具有了趣味性,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制或自备体育器材,丰富学生体育活动种类,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因为体育设备器材的缺乏,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制或自备一些小器材,可以花很少的钱买或者用废旧物品自制。例如:跳绳的自制,农村小孩会用稻草搓成一条麻绳来跳。这样自制或自备的器材,学生用着格外珍惜,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一部分设备器材的问题。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玉皇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