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助产士是一个高风险、高强度的职业,要求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熟练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由于助产工作环境及性质的特殊性,助产士经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本文分析了助产士职业危害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以尽量降低对助产士身心健康的危害。
【关键词】 助产士职业危害身心压力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60(2014)02-0273-011资料与结果
1.1 一般资料
5年间我院助产士共42 人,年龄在22—43(32±1.52),其中,中专学历4 人,占9.5%;大专学历25 人,占59.5%;本科13 人,占31%。
1.2 调查结果
助产士职业性伤害表现主要为针刺伤、传染性疾病、颈腰椎间盘突
出、肩周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甲亢、过敏性皮炎、睡眠障碍、视力下降、强迫行为等。研究资料显示助产士的职业性伤害率的发生率为89%,现状较为严重,助产士是职业性伤害的高危人群。
1.3 分类
按照伤害程度将伤害分为三类:Ⅰ亚健康状态:睡眠质量差、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怒等;Ⅱ 工作相关性伤害:针刺伤、过敏性皮炎、皮
肤皴裂;Ⅲ 工作相关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颈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甲亢、视力下降、强迫行为等。
2 原因分析
2.1 生物性因素
现阶段孕产妇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性肝炎(HBV、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RPR)、淋病、尖锐湿疣等,在肛查、阴道检查、人工破膜、接产及伤口缝合的过程中,这些疾病可以通过血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进行传播,尤其在助产士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是有破损伤口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感染,特别是在抢救或意外情况发生的无防护状态下。近年来,病源流动性加大,该因素呈逐年上升趋势。
2.2 物理性因素
对助产士造成职业性伤害的物理因素主要是锐器刺伤,最常见为针刺伤。助产士在缝合会阴伤口时由于视野暴露不清、技术不熟练、产妇不配合等原因造成;进行护理操作如抽药、回套针帽、换输液瓶等易被针头刺伤。助产士长期站立、侧弯、颈部前屈的体位易造成颈椎、腰椎疾病、腰肌劳损及下肢静脉曲张;手术视野的强光会导致头晕、眼部疲劳、视力下降;分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导致助产士工作量大、无法保证正常的进餐和睡眠,可导致胃炎、胃溃疡、睡眠障碍的发生。
2.3 社会心理因素
产科是医院内的高危科室,工作预见性低、病情变化快,经常会遇见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抢救等危急情况,接产中反复核对,害怕纱布、器械等遗留在手术部位,使助产士在工作中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对助产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家属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辛苦的工作无法得到家属的理解,都会对助产士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助产士在工作中,还要妥善处理与医生、护士其他助产士之间的关系。工作中的考试、进修、评比、晋级高级职称等诸多现实问题所造成的疲惫感都是助产士产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
2.4化学因素
产房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存在着各种对人体有潜
在危害的化学因素:接触各类化学消毒剂.洗手液极易导致皮肤过敏,溃烂等,含氯制剂.戊二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可刺激皮肤引起色素沉着,挥发吸入气道还可出现头痛.呕吐等中毒现象,长期接触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对人体危害极大。而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是缓慢的。
3 预防对策
重视职业安全教育,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增强防护意识和技巧,不
但强调标准预防,更应该注意全面预防。
3.1 医院应设专门的部门时事调查职业性伤害的危险因素,适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及时反馈。把职业性伤害的安全教育作为上岗教育和在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双向防护,树立“任何与患者的体液及被污染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感染危险的”的标准预防的观点。
3.2 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防护措施,加强无菌观念 接生操作规范,认真执行手卫生,急产接生时穿防渗隔离衣、戴护目镜、双层手套,如有手皮肤或手套破损应及时更换;对有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隔离技术规程助产和护理,专人负责,所有使用物品及胎盘均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在接触、使用各种消毒剂时应遵循使用原则,做好个人防护,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推广安全性留置针和真空采血器。
3.3 安全使用锐器,避免针刺伤 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的过程中应正确的使用镊子和止血钳取放缝合针,避免用手接针;对于烦躁不配合的产妇或缝合视野暴露不清,应寻求助手配合操作;医疗废物处理规范,注射器应正确的回套针帽,锐器使用后应及时回收,放入利器盒,从而避免助产士受到意外伤害。
3.4 建立职业性伤害应急预案和登记上报制度 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性伤害时应立即采取应急相应的措施,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测和预防性用药及观察;填写登记表, 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上报备案,评估职业暴露程度。
3.5 满足临床合理人力资源,解决助产士缺编问题,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实行弹性工作制,合理配备人员,合理安排班次, 既能保证产科工作质量和产妇的安全,也能减轻助产士工作强度。
3.6 减轻工作压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3] 助产士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协调好工作、学习、休息之间的关系,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和缓解压力的方法,培养适当的兴趣爱好,提高对紧张刺激的应激能力;同事之间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助产士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注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必要时展开有针对性地心理咨询,提高助产士的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控制情绪的能力;加强心理调整、保持情绪稳定;形成愉快的工作心理状态。医院要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使医务人员能及时缓解心理压力。
【关键词】 助产士职业危害身心压力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60(2014)02-0273-011资料与结果
1.1 一般资料
5年间我院助产士共42 人,年龄在22—43(32±1.52),其中,中专学历4 人,占9.5%;大专学历25 人,占59.5%;本科13 人,占31%。
1.2 调查结果
助产士职业性伤害表现主要为针刺伤、传染性疾病、颈腰椎间盘突
出、肩周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甲亢、过敏性皮炎、睡眠障碍、视力下降、强迫行为等。研究资料显示助产士的职业性伤害率的发生率为89%,现状较为严重,助产士是职业性伤害的高危人群。
1.3 分类
按照伤害程度将伤害分为三类:Ⅰ亚健康状态:睡眠质量差、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怒等;Ⅱ 工作相关性伤害:针刺伤、过敏性皮炎、皮
肤皴裂;Ⅲ 工作相关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颈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甲亢、视力下降、强迫行为等。
2 原因分析
2.1 生物性因素
现阶段孕产妇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性肝炎(HBV、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RPR)、淋病、尖锐湿疣等,在肛查、阴道检查、人工破膜、接产及伤口缝合的过程中,这些疾病可以通过血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进行传播,尤其在助产士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是有破损伤口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感染,特别是在抢救或意外情况发生的无防护状态下。近年来,病源流动性加大,该因素呈逐年上升趋势。
2.2 物理性因素
对助产士造成职业性伤害的物理因素主要是锐器刺伤,最常见为针刺伤。助产士在缝合会阴伤口时由于视野暴露不清、技术不熟练、产妇不配合等原因造成;进行护理操作如抽药、回套针帽、换输液瓶等易被针头刺伤。助产士长期站立、侧弯、颈部前屈的体位易造成颈椎、腰椎疾病、腰肌劳损及下肢静脉曲张;手术视野的强光会导致头晕、眼部疲劳、视力下降;分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导致助产士工作量大、无法保证正常的进餐和睡眠,可导致胃炎、胃溃疡、睡眠障碍的发生。
2.3 社会心理因素
产科是医院内的高危科室,工作预见性低、病情变化快,经常会遇见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抢救等危急情况,接产中反复核对,害怕纱布、器械等遗留在手术部位,使助产士在工作中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对助产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家属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辛苦的工作无法得到家属的理解,都会对助产士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助产士在工作中,还要妥善处理与医生、护士其他助产士之间的关系。工作中的考试、进修、评比、晋级高级职称等诸多现实问题所造成的疲惫感都是助产士产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
2.4化学因素
产房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存在着各种对人体有潜
在危害的化学因素:接触各类化学消毒剂.洗手液极易导致皮肤过敏,溃烂等,含氯制剂.戊二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可刺激皮肤引起色素沉着,挥发吸入气道还可出现头痛.呕吐等中毒现象,长期接触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对人体危害极大。而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是缓慢的。
3 预防对策
重视职业安全教育,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增强防护意识和技巧,不
但强调标准预防,更应该注意全面预防。
3.1 医院应设专门的部门时事调查职业性伤害的危险因素,适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及时反馈。把职业性伤害的安全教育作为上岗教育和在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双向防护,树立“任何与患者的体液及被污染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感染危险的”的标准预防的观点。
3.2 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防护措施,加强无菌观念 接生操作规范,认真执行手卫生,急产接生时穿防渗隔离衣、戴护目镜、双层手套,如有手皮肤或手套破损应及时更换;对有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隔离技术规程助产和护理,专人负责,所有使用物品及胎盘均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在接触、使用各种消毒剂时应遵循使用原则,做好个人防护,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推广安全性留置针和真空采血器。
3.3 安全使用锐器,避免针刺伤 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的过程中应正确的使用镊子和止血钳取放缝合针,避免用手接针;对于烦躁不配合的产妇或缝合视野暴露不清,应寻求助手配合操作;医疗废物处理规范,注射器应正确的回套针帽,锐器使用后应及时回收,放入利器盒,从而避免助产士受到意外伤害。
3.4 建立职业性伤害应急预案和登记上报制度 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性伤害时应立即采取应急相应的措施,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测和预防性用药及观察;填写登记表, 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上报备案,评估职业暴露程度。
3.5 满足临床合理人力资源,解决助产士缺编问题,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实行弹性工作制,合理配备人员,合理安排班次, 既能保证产科工作质量和产妇的安全,也能减轻助产士工作强度。
3.6 减轻工作压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3] 助产士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协调好工作、学习、休息之间的关系,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和缓解压力的方法,培养适当的兴趣爱好,提高对紧张刺激的应激能力;同事之间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助产士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注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必要时展开有针对性地心理咨询,提高助产士的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控制情绪的能力;加强心理调整、保持情绪稳定;形成愉快的工作心理状态。医院要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使医务人员能及时缓解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