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其职业适应力,并以此为着眼点来研究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相应对策,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关键词】职业适应力;职业院校;思考
职业适应力,即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能力是人生最根本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大学生要“适应”:培养学生的主要问题:“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教育学生的目标:“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1.引言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经历了服从分配、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三个阶段。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正面临着第四阶段的发展,即职业适应指导。全球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形成一个主题: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教育模式的探索。职业适应指导立足我国大学生培养和就业环境,针对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迷茫、厌学、脆弱、功利、浮躁等导致的就业困难,以“适者生存”的法则来探索当代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
2.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的现状
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包括两大目标、九个纬度。两大目标:解决生存,促进发展。九个纬度:目标适应力、学习适应力、思维适应力、体能适应力、道德适应力、人际适应力、态度适应力、技能适应力和表达适应力。通过跟踪我院已就业学生和在校学生的座谈等多种途径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我院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整体水平不高,存在不少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有属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学校、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其他问题。总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社会就业困难、培养与需求脱节、择业意识形成相对滞后、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等。
2.1 社会就业困难
自1999年实行大学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扩招的速度以20%的幅度增长,2003一2010年的大学毕业生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611万、630万、660万,而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岗位不足、有岗不就、有岗难就越来越成为当前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难题。岗位不足,毕业生人数增多,导致供需发生变化,信息不畅;有岗不就,学生不愿意到一线、到基层、到低薪的岗位就业;有岗难就,专业性强的岗位学生能力不及,素质低、学用不一。
2.2 人才培养和需求脱节
学校与企业的环境不同,相对独立运转,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高职毕业生素质、能力与公司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和规定,未能直接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出发,致使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有些就业面狭窄的专业招生规模过大,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轻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2.3 择业意识相对落后
择业意识的有无决定择业者的心理是否已处于择业的准备状态;而择业意识形成的早晚表明择业者的心理是否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择业意识形成越早,相对而言,择业者心理在择业阶段越能够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有助于择业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应对应聘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种程序;反之,则不利于择业。纵观我校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现象:就业指导讲座参加人员极少,单位招聘现场拖拉迟到,工作职位挑三拣四,很多学生的择业意识相对落后。
2.4 职业生涯规划的水土不服
在市场选择的大学生就业环境下,我们引入源于美国的职业生涯理论体系,试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由于我们的教育环境、就业环境以及职业成功理念的差异,使得这一“舶来品”有着明显的水土不服显现。就象麦可思总裁王伯庆所说:“中国人多,毕业生数量大,不同于美国,就业教育只讲自我规划不符合国情,应该加强适应力的指导”。
3.提高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的对策
3.1 达成高校与企业人才合作培养的共识
企业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部分,应把合作培养人才看做自身战略发展的重点并列入规划,而不应将其看成额外负担。企业也应主动为高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和生产实践课题,并配备专门的指导人员。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争取企业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订,使高校课程设置趋于科学和合理。
3.2 建立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全程指导和培训制度
在就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动的情况下,仅仅在临近毕业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已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需求,特别是针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意识形成较晚的现状,高校应从大学生入学起,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职业前适应的指导和培训。
3.3 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构建多方位、多角度的学生发展平台,如:社会调查,职业调查,交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招,自己解决;拓展训练,自助式的,野外的;实践锻炼,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实习等…。为此,高校应该本着学生未来职业适应的基本原则,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和职业人格,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3.4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充分熟悉企业,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将本校就业指导教师送到企业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流程和文化,另一方面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吸纳到我们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3.5 加强职业适应性教育的宣传和指导
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环境,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教育,通过开展职业指导讲座,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更好地面对将来所要面对的就业竞争市场,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同时,还应该指导大学生结合未来职业与人格特征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缩短职业磨合期。
总之,在新形势下,应当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创新工作内容,高度重视大学生职场适应能力的辅导,使大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职业适应性水平,及时改进和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质上的不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今后的职业生活,实现人职和谐,为个体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晓波.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与就业能力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8-73.
[2]王泽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7(2):17-19.
【关键词】职业适应力;职业院校;思考
职业适应力,即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能力是人生最根本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大学生要“适应”:培养学生的主要问题:“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教育学生的目标:“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1.引言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经历了服从分配、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三个阶段。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正面临着第四阶段的发展,即职业适应指导。全球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形成一个主题: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教育模式的探索。职业适应指导立足我国大学生培养和就业环境,针对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迷茫、厌学、脆弱、功利、浮躁等导致的就业困难,以“适者生存”的法则来探索当代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
2.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的现状
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包括两大目标、九个纬度。两大目标:解决生存,促进发展。九个纬度:目标适应力、学习适应力、思维适应力、体能适应力、道德适应力、人际适应力、态度适应力、技能适应力和表达适应力。通过跟踪我院已就业学生和在校学生的座谈等多种途径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我院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整体水平不高,存在不少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有属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学校、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其他问题。总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社会就业困难、培养与需求脱节、择业意识形成相对滞后、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等。
2.1 社会就业困难
自1999年实行大学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扩招的速度以20%的幅度增长,2003一2010年的大学毕业生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611万、630万、660万,而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岗位不足、有岗不就、有岗难就越来越成为当前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难题。岗位不足,毕业生人数增多,导致供需发生变化,信息不畅;有岗不就,学生不愿意到一线、到基层、到低薪的岗位就业;有岗难就,专业性强的岗位学生能力不及,素质低、学用不一。
2.2 人才培养和需求脱节
学校与企业的环境不同,相对独立运转,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高职毕业生素质、能力与公司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和规定,未能直接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出发,致使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有些就业面狭窄的专业招生规模过大,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轻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2.3 择业意识相对落后
择业意识的有无决定择业者的心理是否已处于择业的准备状态;而择业意识形成的早晚表明择业者的心理是否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择业意识形成越早,相对而言,择业者心理在择业阶段越能够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有助于择业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应对应聘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种程序;反之,则不利于择业。纵观我校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现象:就业指导讲座参加人员极少,单位招聘现场拖拉迟到,工作职位挑三拣四,很多学生的择业意识相对落后。
2.4 职业生涯规划的水土不服
在市场选择的大学生就业环境下,我们引入源于美国的职业生涯理论体系,试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由于我们的教育环境、就业环境以及职业成功理念的差异,使得这一“舶来品”有着明显的水土不服显现。就象麦可思总裁王伯庆所说:“中国人多,毕业生数量大,不同于美国,就业教育只讲自我规划不符合国情,应该加强适应力的指导”。
3.提高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的对策
3.1 达成高校与企业人才合作培养的共识
企业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部分,应把合作培养人才看做自身战略发展的重点并列入规划,而不应将其看成额外负担。企业也应主动为高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和生产实践课题,并配备专门的指导人员。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争取企业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订,使高校课程设置趋于科学和合理。
3.2 建立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全程指导和培训制度
在就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动的情况下,仅仅在临近毕业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已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需求,特别是针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意识形成较晚的现状,高校应从大学生入学起,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职业前适应的指导和培训。
3.3 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构建多方位、多角度的学生发展平台,如:社会调查,职业调查,交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招,自己解决;拓展训练,自助式的,野外的;实践锻炼,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实习等…。为此,高校应该本着学生未来职业适应的基本原则,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和职业人格,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3.4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充分熟悉企业,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将本校就业指导教师送到企业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流程和文化,另一方面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吸纳到我们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3.5 加强职业适应性教育的宣传和指导
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环境,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教育,通过开展职业指导讲座,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更好地面对将来所要面对的就业竞争市场,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同时,还应该指导大学生结合未来职业与人格特征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缩短职业磨合期。
总之,在新形势下,应当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创新工作内容,高度重视大学生职场适应能力的辅导,使大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职业适应性水平,及时改进和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质上的不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今后的职业生活,实现人职和谐,为个体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晓波.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与就业能力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8-73.
[2]王泽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7(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