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日盲区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40~280nm是一个特殊的波段。当这一波段的紫外光穿过大气层时,其光子目标信号会和臭氧层产生的强烈“反应”,几乎被吸收殆尽。这样一来,该波段的太阳光信号,在地表几乎完全不存在,形成了一个天然“日盲区”。如果地球上探测到该日盲波段信号即表示有特殊事件的发生。
  要知道,除了强闪电之类的异常现象,枪支开火、炸药爆炸、火灾和高压输电线漏电等都会产生日盲信号。而日盲紫外信号非肉眼所见,如何把这些隐匿在日盲区内的危险信号找出来?如何让它们的“形象”显示在人前?已经是国际公认的军事制高点,被视为电子领域的尖端技术。
  “由于日盲紫外技术在红外紫外双色制导、导弹识别跟踪、舰载通讯等国防领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严密核心技术封锁。我们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开辟新的技术路径。”张荣说。近日,他们团队的“先进日盲紫外探测与应用技术”刚刚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而他和项目组在做的就是穿越日盲区的限制,拓展其应用前景。“除了国防,这项技术在电网安全监测、医学成像、海上搜救、环境与生化检测等民生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剑指“三高”,引领日盲紫外探测潮流
  高灵敏日盲紫外光子信号探测是世界性难题。但究竟为什么探测困难7通过张荣的科普,记者得知,日盲紫外光子目标信号传输损耗大、带外噪声干扰强,需要探测系统具备在日盲紫外带外全波段10抑制比。也就是说,要在一千万亿个波长大于280纳米的背景光子中探测到单个或者若干个日盲紫外光信号,无异于大海捞针。然而,就算日盲紫外探测与成像再困难,他们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做出应用级的技术。这一点,从他们决定投身该项研究时就明确了。
  该项目是以新一代紫外探测器优选材料——Ⅲ族氮化物的晶体生长和能带调控作为技术基础的。这里所说的“Ⅲ族氮化物”主要指的就是AIGaN三元合金化合物半导体。
  据介绍,高AI组分的Ⅲ族氮化物半导体的外延生长通常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由于AI原子相对于Ga原子具有更大的粘滞系数,扩散长度小,难以形成二维生长模式;二是AI原子与作为生长气源的NH3寄生反应严重,而氮化物半导体与现有的衬底材料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晶格失配等问题。与此对应,在研究中就不得不面对AIGaN材料制备时存在的AI组分控制以及材料缺陷控制所带来的挑战。而随着AI组分的增加,AIGaN材料Mg受主离化能偏高,研究者又必须解决另一个关键问题——获得高空穴浓度的p型AIGaN。
  为此,团队发明了调控异质界面应力的新型插入层、抑制寄生反应的源流量控制、提高激活率的p型掺杂等技术,实现了低缺陷密度和高空穴浓度的日盲波段AIGaN材料制备。与原有技术相比,他们的方法使得材料位错密度降低了1~2个量级,空穴浓度提高了1个量级,完全可以担当起高灵敏度日盲紫外探测器件研制的技术后盾。
  高性能材料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该是如何提高先进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件的灵敏度了。
  一般来说,Ⅲ族氮化物半导体具有强达MV/cm量级的压电极化和自发极化效应.对器件的光电性质有极其重要影响。张荣团队要设计氮化物器件,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如果善加利用,可以取得奇效。事实证明,他们创立的极化增强探测器设计理论的确是一个潜力股。在该研究中,他们碰撞出一个重要的灵感——通过p型层/倍增层异质结将极化场引入雪崩光电探测器(APD)的倍增层。
  “APD的性能主要体现在雪崩增益和暗电流这两个关键参数上。新一代半导体材料Ⅲ族氮化物的日盲紫外APD,由于高AI组分AIGaN材料存在较高缺陷密度和较低p型掺杂效率,为实现高雪崩增益和低暗电流带来巨大的挑战。”项目组一致认为,这种新的倍增层结构一举数得:既可以提高倍增层电场和降低雪崩击穿时的外加偏压,也能够降低雪崩击穿时暗电流,实现极化增强日盲紫外APD。与无极化增强的传统AIGaN雪崩光电探测器相比,新结构能够将雪崩倍增因子提升两倍以上,从而使器件主要性能参数增益和暗电流均达到目前国际公开报道的最好值。
  在他们看来,要实现真正的高灵敏度,探测器还需要其它有助于提高灵敏度的增强结构。为此,他们对业内一直沿用的雪崩结构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加速区和倍增区分离的新结构,这种结构既可以大大降低雪崩噪声,同时降低了材料制备难度,增加了器件设计灵活性和工艺可重复性。他们还提出了AIGaN分布布喇格反馈结构生长的界面控制技术,首次研制出具有高晶体质量和平坦陡峭界面的三层周期日盲紫外共振增强结构,有效解决了传统的高低折射率两种材料晶格失配和折射率差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具有高反射率的日盲紫外反射镜。对张荣团队来说,他们的作为无疑是为高灵敏紫外光电探测器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成为潮流的引领者。
  经过层层铺垫,张荣团队终于走到了实现高精准度日盲紫外定位成像技术这一步。前期调研之后,他们发现传统日盲紫外探测器最大的缺陷在于带内灵敏度相对较低、带外噪聲高,这直接导致日全盲级单光子灵敏度紫外定位成像技术前行无力。
  “国际上只有以色列实现了日全盲级单光子灵敏度探测成像技术,但对我国实行技术禁运。”时至如今,他们已经可以轻描淡写地来面对这个问题。过去的十几年中,张荣团队提出高精准度日盲紫外定位成像算法,建立了日盲紫外灵敏度量化理论,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发展了具有单光子灵敏度的日盲紫外成像技术,实现了国产化,打破禁运,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继以色列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尖端技术的国家。
  基于该成像技术,他们开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全天候电晕定位监测与电网安全预警系统,可以检测pc级(10库伦)的放电信号:此外,他们还发明了分米级高精度紫外定位导航技术,首次研发了港口船舶穿雾靠泊导航系统,从而开辟出日盲紫外精确导航这一新技术领域,被《科技日报》评为2015年我国十大核心技术第一名。   打破禁运,做好国产化应用
  在国家技术发明奖申报书上,张荣团队明确列出了三大发明点,即前文所述高性能AIGaN日盲紫外探测材料制备技术、高灵敏度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件技术、高精准度日盲紫外定位成像技术。
  说是三点,却是他们用30件授权发明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串联起来的一整套自主知识产权链条。在此过程中,他们发表了SCI论文65篇,做国际邀请报告17次,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这一切,都是在为他们进行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早在2010年,项目组研发的高灵敏紫外光电探测技术就在南京白云化工环境监测有限公司进行了应用。自2012年起,该技术又被拓展到江苏同庚、武汉嘉业恒科等数家企业。在2015年的验收中,几家企业均给出了“性能稳定”“维护简单”“降低成本”等正面反馈,江苏同庚在报告中更是表明,该技术“可完全取代进口”。
  “这些企业将高灵敏紫外探测器用于太阳紫外线指数、火焰控制、紫外水净化消毒监测等多个领域。”团队成员介绍说。但这还不算他们的“主打”转化途径,他们的成果主要用于国防紫外探测、电网安全监测和港口船舶靠泊导航等领域。
  2011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就在整机系统中做了大胆尝試,至今已经运行了5年多。经过量产实施后,该器件组件在江苏南大五维电子和紫峰光电科技等单位进一步转化,得以广泛应用,打破了国际上对我国的技术封锁,突破了产业化关键技术。
  谈到电网安全监测,就不得不提到紫外检测的又一重好处。它能够在电网故障早期发现漏电,而传统的红外、超声等技术手段要到漏电后期才能监测到电晕信号。这种超前的敏感性也是利用其研发全天候电晕定位监测与电网安全预警系统的重要因素。
  在产学研协调下,该系统在江苏南大五维电子和紫峰光电科技公司华丽变身,成为量产型的“日盲紫外电晕检测仪”。目前,该产品已在江苏省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四川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得到了应用推广。在进口产品占主导的国内市场上,日盲紫外电晕检测仪以“成像效果良好,电晕型号成像清晰,便于携带,方便巡检人员的检修工作”等优势.迅速立足,并挣得一席之地。到2015年.该产品在电力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高达30%。
  随着这股势头,南大五维也承担起电力行业标准《高压电气设备放电监测用紫外电晕监测仪技术条件》和国网企标《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技术规范第3部分:紫外成像仪技术规范》的编写工作,为日后国内紫外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大五维与项目组的合作不仅如此,高精度日盲紫外定位导航技术也是通过这个“小伙伴”完成产业转化的。他们研发的港口船舶靠泊导航系统可以实现在任意复杂环境下高精度、实时定位导航。对近年来频发的雾霾天气来说,这无疑是船舶安全入港靠泊的福音。
  据介绍,传统方式进行定位导航的模式,在面对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雾霾情况时就步入了不确定状态。但他们研发的日盲紫外穿雾定位靠泊导航技术能够在可视度极低的复杂环境中直观成像,同时计算船舶自身的准确方位和姿态信息,从而解决恶劣环境及气候下精确靠泊导航的世界难题。2012年起,该技术已经在青岛港进行了数十次港口靠泊试验,真正实现了全天候全时可视的精确导航,将大型船舶的港口靠泊精度创纪录地提高到距离误差小于60cm,角度误差小于0.1度的全新水平。这是中国创造,也是世界首创,他们的“杰作”将原来约15%船舰不能在雾天靠泊码头的变成了全天候运转。
  这些只是“先进日盲紫外探测与应用技术”在推广路上的一个个缩影。事实上,通过近几年的量产,他们已经推出了多种规格的紫外探测和成像产品。而仅仅3年,这些产品就已经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7318.72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6亿元。与张荣团队合作的应用单位,也都成为我国日盲紫外探测与成像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在他们的努力下,国产日盲紫外探测与成像产品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国际禁运”终于成了一纸空谈。
  研路漫漫,唯热爱与专注同行
  当张荣和团队紧锣密鼓地忙于研发和转化时,时间似乎总是不够用。而当他回首来时路,在项目书的起始时间一栏填写上“1998年1月1日”时,才注意到,为了先进日盲紫外探测与应用技术系列,他已经走过了19年光阴——从1998年年初开始至今。
  正是有了这十几年的努力,他们的项目成果才得到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等一大批世界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高度评价,就连德国AIXTRON公司、美国Vecco公司以及韩国三星等高科技企业也对之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紫外探测器件好评如潮,Semiconductor Today两次进行专门评介,Compound Semiconductors更是直接表示AIGaN日盲紫外探测器具有“创纪录的低暗电流”。直到2016年1月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时,他们的众多性能参数依然遥遥领先。
  这条漫长的攻关道路上,张荣团队的工作得到“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国防专项等数项支持。通过这一系列项目,他们培养出博士42名、硕士75名、工程师6人,高级工程师2人,为紫外探测、成像及应用技术的发展推出了一批创新人才。他本人也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除了攻克先进日盲紫外探测与应用技术外,张荣还率领团队在我国首个固态照明领域国家“973”计划的支持下,开展了半导体固态照明用超高效率氮化物LED芯片基础研究。到2015年结题时,该项目部分成果被世界权威杂志评述为“提高LED发光效率的开创性成果”,外延芯片技术成果打破了高端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提高了我国在半导体照明领域的国家竞争力。其中的高端LED芯片技术、图形衬底技术、新型电极技术等也已经在相关企业产业化。
  显然,对张荣来说,他的科研生涯中不只有日盲紫外探测研究,但直到今天,他也没有忘记过对日盲紫外探测与成像技术的思考。“这是一项新技术,特别是我国才刚刚起步,有关紫外光电检测方法的行业标准尚不健全,制约了它的发展。”他更希望的是,在国家已将该技术列入“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的今天,他和团队在提升技术水平与推进尖端应用上做出新一轮的突破。
其他文献
2018年8月,在素有图形学领域奥斯卡盛会美誉的SIGGRAPH大会上,来自深圳大学可视计算研究中心黄惠带领的研究团队“发出了中国强音”——他们投稿的6篇长文因在几何建模、形状分析、纹理合成、点云处理、场景理解、三维感知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同时被SIGGRAPH 2018收录并在大会宣讲。这一成绩创下了该大会自1974年举办以来中国高校单年发表的最高纪录,为深圳大学在国际图形领域插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于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日,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分别介绍了该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另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的获奖成就后,瑞典國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屠呦呦颁发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由疟原虫引
看似偶然,三位光学超分辨成像领域的科学家摘取了201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在这一领域的新原理、新技术还说不上“瓜熟蒂落”之时,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就迅速做出了抉择,着实出乎一般人的意料。  然而,同行学者都明白,突破光学衍射极限,解决了光学显微成像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难题,这将为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带来根本性变革,科学意义非同一般。  于是,一个让国人焦虑的问题随之而来——在这块刚刚进入公众视野的
关于南亚语系人群的地理起源和史前遷徙方向,几十年来一直有较大争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团队与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合作,在柬埔寨、泰国和中国云南系统采集了22个南亚语系人群的646个男性样本,并详细分析了这些人群的Y-染色体DNA遗传多样性。其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自然系列刊物《科学报告》杂志上。为东亚人群早期的起源和迁徙历史提供新的证据,同时也为肤色基因的进化和抗疟疾的遗传基础研
置身于巍巍学府江西农业大学的黄国勤,因踏实认真、吃苦耐劳一举从人才辈出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从江西省余江县普通农民家庭出来的学子,到江西省农业高等学府的学术带头人,黄国勤以他特有的执着精神,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的历程,为我们上演着别样的农业科学的“求知、布道”之路。  追求卓越  “踏实、勤奋、吃苦、认真、肯负责”是同事们对黄国勤的印象。也正是这种骨子里透着的品质,让黄国勤在无数个不平凡的岁月中,始终如一
他1999年被选拔为兵团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近五年主持或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2003-2005年他是科技部西部专项机采棉综合配套技术产业化与示范的首席专家;2004-2006年他主持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特早熟长绒棉“新海22号”的中试与示范;在十一五期间,他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杂交棉种质资源创新及强优势组合选育(经费386万元),率领项目组选育出杂交棉品种4
[本刊记者 王继红报道] 由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主办、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指导的“2015物联网开发者大会”于2015年12月11日在北京丽亭华苑酒店举行。本次物联网大会以“極致·创新·变局”为主题,邀请业内领袖企业与开发者们共同探讨物联网产业的现状,前沿科技、以及对未来物联网事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规划。  IDG常务副总裁黄翔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依托众多科技创新,物联网正以兼容并包的姿态,成为整
2018年7月,中兴事件尘埃落定。中兴公司最终以向美国缴纳14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并更换全部董事会成员等作为代价,使美国商务部取消了近3个月来禁止美国供应商与中兴进行商业往来的禁令。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事件,这次事件更为中国芯片产业界敲响了警钟。  70多年前,晶体管的发明拉开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的帷幕。如今,微电子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能否把核心技术牢牢握在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更是科技前沿欣欣向荣的时代。酶工程、生物催化与转化等领域就是在不断打磨与前进中应运而生的。酶工程是利用生物酶的催化功能,再借助工程手段将原料转化成对社会及生活有用的物质;而生物催化与转化也是利用酶或有机体(细胞或细胞器)作为催化剂实现原料的化学转化,与传统技术相比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姜艳军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生物催化与转化、生物质能源及酶工程的研究。
“21世纪的中国,像一个城市大家庭;往来穿梭的高铁,是一趟趟流动的公交车,拉近了距离,远去了颠簸的不眠夜”;“神州锦绣河山间,一列列精灵般的动车组,忽如一夜春风来,催生了一个新时代速度……”  在我们尽情讴歌中国铁路建设给人们带去的便利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隐身于喧嚣热闹的场景背后,用无悔青春,默默托举着“中国速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郭志勇是其中“不得不说”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