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冬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200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的南方
  11月22日,清晨五点钟,手机跳出一条短信,今天是小雪节气。来到北碚三个多月,这是我在南方过的第一个冬天。
  拉开窗子,外面一片漆黑,昨夜下了一场冬雨,潮湿的空气,一团团地滚进屋子里。听不到虫叫,只有雨水坠落的清脆声。此时的缙云山,被浓雾和寒气笼罩,什么也看不清,预报上说的小雪,只是传说中的事情。我居住在黄河岸边的小城,属于黄河中下游平原,这个季节,已经开始下雪,现在客居的南方进入冬季。
  我像往常一样散步,看到湿淋淋的街上,木芙蓉的枝头,偶尔能找到几朵白色、黄色的小花。天空阴沉,灰云堆积,飘着小说中描写的牛毛细雨,这就是南方的小雪的日子。我走过那片竹林,竹叶上积存的雨滴,滴在我的头上凉丝丝的。我老家的东北,这个季节大地冻结,往后差不多一夜多冻一层。农谚说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我在异乡穿越竹林,感受不到北方严寒的情景,身上一件小夹克衫,挡拄南方小雪日子的风寒。
  北方地区小雪以后,果农为果树修枝,草秸编箔包扎株杆,防止果树受冻。南方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的气温快速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节,一些人家做香肠、腊肉。小雪这一天品尝糍粑,也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古时糍粑是南方节日的祭品,很早以前,它是农民祭牛神的供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天吃糍粑,演变成为一种习俗。
  春天的时候,我在北方的家中写丰子恺传,他故乡石门湾的缘缘堂,横额是恩师弘一法师题写,因为尺幅太小,丰子恺又请马一浮题名。马一浮在三个大字写完后,并题一首偈:“能缘所缘本一體,收入鸿蒙入双眦。画师观此悟无生,架屋安名聊寄耳。一色一香尽中道,即此××非动止。不妨彩笔绘虚空,妙用皆从如幻起。”请来马一浮的字,丰子恺拿存下多年的一块银杏板,请雕工将字镌上,制成一精美的匾。缘缘堂落成的那天,匾高悬中央,披挂上彩球。银杏木材优质,价格昂贵,人们称它为“银香木”“银木”,材质具光泽,纹理结构细腻不易翘裂,耐腐性强,并有特殊的药香味,抗虫蛀。
  一夜的冬雨,植物发生很大的变化,枫叶经过寒雨的浇洗,叶子比前几天更红。银杏树的周围落满黄叶,我拾起几枚叶子,触摸它的纹络,有莫名其妙的忧伤。其中一枚叶子的边缘变得铁锈般的枯干,漫出时间的味道,有了沧桑感。这个扇形的小叶子,经过季节的洗礼,风雨的打磨,在一场冬雨的吹拂下,脱离母体,被时间剪断脐带。我没有丢弃这几枚叶子,将它们带回住处,摆在电脑桌上。银杏树有几种称谓,白果,公孙树,鸭脚树,蒲扇。银杏在现存的植物中,是最古老的孑遗类,号称活化石。那一片银杏林,在小雪的日子,全身染得如同黄金的蓑衣。
  坐在电脑桌前,打开电脑,很想写一些文字,窗外的缙云山雾被冷风吹散,露出起伏的山脉。我望着几枚银杏叶,在不大的扇形上面,寻找浓缩的时间。我希望眼前出现几片雪花,将思想装在里面,飘向遥远的家乡。
  小雪的日子,见不到雪花飘舞,在异乡的心,有那么一种牵挂。
  夜深知雪重
  583路公交车驶过的轰鸣声,碾碎甜美的睡梦。睁开眼睛看着窗外,露出一片亮色。
  窗子扯开一条缝隙,清寒的风闯进来,残留的夜迹,被吹得一干二净。12月7日,大雪。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谚语说“大雪纷纷是丰年”。这一天大雪,来年必定大丰收。大雪是一道标志,从此天气更冷,降雪比小雪时大。北碚经过连阴的雨天,看不到飘舞的雪花,只有清冷的风,诉说南方的冬天。缙云山从阴湿的雨雾中露出,一改往日灰色的样子。山脉起伏的曲线,绽出野性的力量。想起多年前,读余光中写的冷雨,走在黑白片的台北街道,打着一把雨伞,听着冰冷的雨,感觉他每天生活的环境,心中生长出多少的忧伤。潮湿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一样的结果。我来到北碚,弥补了北方的干燥少雨。但适应不了潮湿的侵害,身上出现潮疹的症状,只好到药店买“湿毒清胶囊”,求助于药物,清除身体中的湿气,平常的饮食中多吃辣椒、花椒。北碚人在冬天看不到雪,只有连绵的阴雨天,出门时带一把伞,人有一种绝望。
  我怀念小时候,烫人的热炕头,呼呼作响的烟道,雪后的恬静,烟囱冒出的烟缭绕空间。雪地上的一串脚印,描绘出一段动人的故事。如今独自行走在云清路上,穿过那片竹林,秀丽的竹子,青翠的叶子,察觉不到大雪的迹象。唐代诗人白居易,对雪情有独钟,写过一首《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多年前读的诗,现在客居异乡,重新读,一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敲打我的情感,舀出一阵阵的思乡情。冰雪压折竹子,这是天籁之音,折断的瞬间,新的生命诞生。雪铺天盖地,封锁大地,雪封河冻,树上结满树挂,飞鸟也懒得觅食,冰雪形成自然的景观。
  我调动想象,将自己生活的经验激活,在缙云山下,降一场虚拟的大雪,纷纷扬扬,裹住自己的思念,化作一架雪橇,奔向遥远的北方。
  (高维生,满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作家》《美文》《青年文学》《朔方》《雨花》《西南军事文学》《散文选刊》《山东文学》《四川文学》《长城》《文艺报》等报刊。著有散文集《季节的心事》《俎豆》《东北家谱》《阳光的回声》等多部。)
  编辑:刘亚荣
其他文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和大跨结构都采用了型钢混凝土结构体系,这种结构是将钢和混凝土的特性做到最优的结合,更大程度的发挥出各自的良好性能。较之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
王硇地处河北省沙河市西南部,太行山东麓。前年我到邢台,和几位好友结伴去王硇古村探幽。在大山里兜兜转转近两个小时,抵达王硇,时间已是下午两点。  王硇村古石楼建筑最早始于明代,现存建筑中清代、民国居多,其建筑规模足可与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相媲美。据村人介绍,有一处高达十八米的像城堡一样的石楼,历时十二年才建成。村里石楼建筑墙体整体呈现一种淡淡的朱红色,家家墙体相依,院院暗道相通,平薄的石板罩顶,
期刊
门和院墙似乎比人更能守得住秘密。门关闭上锁,院墙严严实实地围起来,诠释一方天地的所有权和私密性。目光在墙外逡巡,漫不经心或饱含深意。  钥匙和各种破拆工具是走进院落的选择性途径,但绝非必然途径。而放羊的老三,决定把自家旧院儿的打开方式完全交付给时间。  那就慢慢等着,等待一道神秘的豁口。  无数个老三  第一次看到墙上那道豁口的时候,老三听见自己的心哗啦响了一下,如同一觉醒来,突然发现一朵花正在他
期刊
我老爹一个相交几十年的朋友,有段时间经常去南方出差,而且一待就是几个月,每次他回来必拖家带口约上我们一家去吃饭,每次去吃的必是涮羊肉。用他的话来说,在南方一吃饭就想家,想家就想吃涮羊肉。曾经我挺不理解的,粤菜、闽菜、淮扬菜,美食无数,咋就叫一个简单的涮羊肉勾住了呢?  直到前两年游学去美国,某一天下午的课堂上,突然想起家乡的罩火烧,那种由馋虫勾起的思乡之情如洪水般席卷而来,我才有了和他相似的感觉。
期刊
一  这是温暖秋天里的一个场景,平凡的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阳光悠悠然斜穿过老房子的窗台,斜搭在房檐上探出头来的青灰色瓦楞上,明晃晃地撒满屋顶高高耸起的脊背,一层暗淡叠加了一层明亮,就这样一路向着狗街最深处弥散过去。这场面如果放在摄影者面前,那可真得算是不错的影像了吧,只可惜,穿梭在弄堂小巷子里的人,早就司空见惯了这些场景,他们唯一关心的是狗街何时拆迁,他们何时才能离开这几近废墟的街巷。  
期刊
现今村里起戏,看戏的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穿得齐齐整整,老婆婆头上顶一块白纱巾,老爷爷戴一顶渔夫帽,脚上都是黑丁丁的布鞋,坐在那里,腰板挺得笔直,双手相叠,撑在拐棍顶端,安静而急切地盯着戏台。台上的表演几十年也没变过,还是我小时看过的那几出戏,《打金枝》《铡美案》《大登殿》《三娘教子》之类,每次路过,听到唱词就会猜出戏名。阳光下,戏场里也不过几个,或十几个看戏的人,他们零零落落地霸占着一个阔大
期刊
一  “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撕开黎明,不用看也知道,一条船又排好了。此刻,它正心情忐忑地颠簸在拖车上,奔向船坞预备出海。桅杆顶端系着的红绸一颤一颤,天蓝得高白,海蓝得深阔。阳光温煦地抚摸着船及捆住船的那些绳索,在干了泛光的新油上面打上一道浅浅的影子。有鸥鸟起起落落,虽然见惯了新船下海,还是架不住歪头多瞅一眼。看人们高高兴兴地忙碌,看新船初见大海的扭捏与羞涩。这是春天。开海的时候。  排好的船入海,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