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高级中学毕业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合理使用这一人才资源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我国职业高级中学扩招,这一举措在给职业高级中学教育事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职业高级中学学生难就业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职业高级中学学生的就业问题,做好职业高级中学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职业高级中学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现笔者对我国职业高级中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抛砖引玉。
一、学生就业困难的内因分析
1.就业观念的误区
职业高级中学学生就业观念实质是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其在对社会职业的追求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信念、态度和评价。就业困难学生在择业期的就业观念误区主要有“从一而终”择业观、“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择业观、“求大慕名”择业观、“依赖他人帮助”择业观等。“从一而终”择业观一般认为初次就业就是永久就业,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的色彩,求稳怕变,因此这批学生总是爱选择稳定可靠没有风险的单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择业观同样是受到了精英式职业高级中学教育时间专业细化特点的影响,一般强调专业在求职中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单一性固化思想,从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自身训练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求大慕名”择业观一般只盯着大机关、大城市和沿海富裕地区,存在浓厚的名利思想和金钱意识,把社会职业分为三六九等,看不起落后地区和艰苦岗位的劳动。“依赖他人帮助”择业观则是平时不注意就业竞争意识的培养,到毕业时只相信组织的推荐以及自己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本。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这些择业观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就业能力的不足
就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职业能力和择业能力。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个体通过学习、训练而获得的胜任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以及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个人成功就业的基础条件。就业困难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多数表现出不牢固、不深入,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知识面狭窄,这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就业困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基础能力一般较落后,他们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科技创造、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方面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因此就业困难学生的职业能力总体表现较差。
择业能力是指个体选择并获得适合自己的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自我分析、职业分析及信息收集、目标定向、制订方案、果断决策等要素。就业困难学生在择业能力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理想不确定,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其二,就业困难学生对职业的分析和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不强。对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了解甚少,择业比较盲目。其三,有的就业困难学生欠缺职业规划能力,不能对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进行合理匹配,不了解求职方案设计,缺乏求职的策略和技巧。
3.就业人格特征的缺陷
人格特征是指表现在个体行动中具有一贯倾向性的特征。就业人格特征是指与个体就业活动关系密切的人格因素,是个体人格特征在就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它主要包括耐挫力、自信心、竞争性、独立性、合作性、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等特质。受遗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多数就业困难学生表现出对自身的认同度不高,成就动机相对较低,独立意识薄弱,不敢竞争、冒险、创新,耐挫力较弱,在就业中遭到压力或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怯懦、依赖等弱者心理。就业困难学生就业人格特征上的缺陷加剧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
二、职业高级中学对就业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
学校教育是青年获取教育的主要方式,职业高级中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在就业活动中暴露出的自身不足之处,学校教育理应及时思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内在素质,寻找就业出路奠定坚实基础。
1.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职业高级中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职业高级中学要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把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要引导就业困难学生做好角色的转变,树立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要引导就业困难学生到农村、私企、西部地区、生产一线建功立业和自主创业。实践证明,到西部、中小城市去发展的学生的前景、潜力和机遇远远高于在大城市就业的同类学生。
2.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困难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它是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就业困难学生专业上的建树和增强对工作的适应能力、选择能力;另一方面,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它是择业竞争中的重要武器之一,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这些要求职业高级中学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变革教学内容,做到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超前设计和超前培养。
3.培养就业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各种基础能力
个体职业能力的最终体现,不仅仅是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基础知识,关键是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学校要多给就业困难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如: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创业活动以及毕业实习工作等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各项技能。实际上,只有综合素质高的职业高级中学学生在就业中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并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
4.加大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在政策指导、思想指导和技术指导三方面来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择业能力。其一,进行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准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气质等,正确认知现实的职业需求现状和自身条件,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在合理的期望值下,保持健康的心态来寻找和选择适宜的职业。其二,提供就业政策和及时的职业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就业困难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分析。职业高级中学要建立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的信息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以及产业特点、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工作环境等信息。同时,培养就业困难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主动地掌握人才市场需求。
5.完善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人格特征
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己的优势上有所进步或创造,悦纳自我、积极评价自我;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克服焦虑、自卑、自负、依赖、盲从、攀比等不健康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1]崔征,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2]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
[3]张莹,云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实思考与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
[4]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孟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6]董亮,余智超,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高校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7]李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8]邹松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9]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
(责任编辑 袁妮)
一、学生就业困难的内因分析
1.就业观念的误区
职业高级中学学生就业观念实质是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其在对社会职业的追求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信念、态度和评价。就业困难学生在择业期的就业观念误区主要有“从一而终”择业观、“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择业观、“求大慕名”择业观、“依赖他人帮助”择业观等。“从一而终”择业观一般认为初次就业就是永久就业,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的色彩,求稳怕变,因此这批学生总是爱选择稳定可靠没有风险的单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择业观同样是受到了精英式职业高级中学教育时间专业细化特点的影响,一般强调专业在求职中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单一性固化思想,从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自身训练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求大慕名”择业观一般只盯着大机关、大城市和沿海富裕地区,存在浓厚的名利思想和金钱意识,把社会职业分为三六九等,看不起落后地区和艰苦岗位的劳动。“依赖他人帮助”择业观则是平时不注意就业竞争意识的培养,到毕业时只相信组织的推荐以及自己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本。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这些择业观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就业能力的不足
就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职业能力和择业能力。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个体通过学习、训练而获得的胜任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以及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个人成功就业的基础条件。就业困难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多数表现出不牢固、不深入,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知识面狭窄,这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就业困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基础能力一般较落后,他们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科技创造、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方面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因此就业困难学生的职业能力总体表现较差。
择业能力是指个体选择并获得适合自己的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自我分析、职业分析及信息收集、目标定向、制订方案、果断决策等要素。就业困难学生在择业能力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理想不确定,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其二,就业困难学生对职业的分析和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不强。对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了解甚少,择业比较盲目。其三,有的就业困难学生欠缺职业规划能力,不能对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进行合理匹配,不了解求职方案设计,缺乏求职的策略和技巧。
3.就业人格特征的缺陷
人格特征是指表现在个体行动中具有一贯倾向性的特征。就业人格特征是指与个体就业活动关系密切的人格因素,是个体人格特征在就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它主要包括耐挫力、自信心、竞争性、独立性、合作性、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等特质。受遗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多数就业困难学生表现出对自身的认同度不高,成就动机相对较低,独立意识薄弱,不敢竞争、冒险、创新,耐挫力较弱,在就业中遭到压力或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怯懦、依赖等弱者心理。就业困难学生就业人格特征上的缺陷加剧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
二、职业高级中学对就业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
学校教育是青年获取教育的主要方式,职业高级中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在就业活动中暴露出的自身不足之处,学校教育理应及时思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内在素质,寻找就业出路奠定坚实基础。
1.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职业高级中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职业高级中学要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把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要引导就业困难学生做好角色的转变,树立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要引导就业困难学生到农村、私企、西部地区、生产一线建功立业和自主创业。实践证明,到西部、中小城市去发展的学生的前景、潜力和机遇远远高于在大城市就业的同类学生。
2.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困难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它是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就业困难学生专业上的建树和增强对工作的适应能力、选择能力;另一方面,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它是择业竞争中的重要武器之一,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这些要求职业高级中学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变革教学内容,做到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超前设计和超前培养。
3.培养就业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各种基础能力
个体职业能力的最终体现,不仅仅是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基础知识,关键是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学校要多给就业困难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如: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创业活动以及毕业实习工作等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各项技能。实际上,只有综合素质高的职业高级中学学生在就业中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并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
4.加大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在政策指导、思想指导和技术指导三方面来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择业能力。其一,进行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准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气质等,正确认知现实的职业需求现状和自身条件,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在合理的期望值下,保持健康的心态来寻找和选择适宜的职业。其二,提供就业政策和及时的职业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就业困难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分析。职业高级中学要建立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的信息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以及产业特点、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工作环境等信息。同时,培养就业困难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主动地掌握人才市场需求。
5.完善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人格特征
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己的优势上有所进步或创造,悦纳自我、积极评价自我;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克服焦虑、自卑、自负、依赖、盲从、攀比等不健康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1]崔征,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2]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
[3]张莹,云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实思考与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
[4]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孟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6]董亮,余智超,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高校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7]李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8]邹松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9]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