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不用说,情况很明了——到处都有茶园,到处都有茶叶——为什么有的地方茶叶名气很大,而有的却不为人所知?無非是因为,人。再明白一点,天时地利人和也。天好地好,风生水起,便有了出产好茶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要出在名人故乡,就最好了;故乡无缘,那就让名人品饮,留下些许文字来,要是有幸在《茶经》《茶录》《东溪试茶录》等等典籍里留下只言片语,那就万事大吉;倘若品饮无缘,再退而求其次,便是让名人路过一下也好,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用说,情况很明了——到处都有茶园,到处都有茶叶——为什么有的地方茶叶名气很大,而有的却不为人所知?無非是因为,人。再明白一点,天时地利人和也。天好地好,风生水起,便有了出产好茶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要出在名人故乡,就最好了;故乡无缘,那就让名人品饮,留下些许文字来,要是有幸在《茶经》《茶录》《东溪试茶录》等等典籍里留下只言片语,那就万事大吉;倘若品饮无缘,再退而求其次,便是让名人路过一下也好,留不下一点文字,留下一点屐痕留与后人考证,那也是一件善事。
李白爬过的山,徐霞客走过的路,鲁迅住过的旅店,不用说,都有了网红级传播的话题性。若是以上都没有,对不起,只好生拉硬扯,说是乾隆爷下江南时迷了路,饥肠辘辘,误打误撞,到了某地某亭某桥头,饮了一碗茶,吃了一碗面,啃了一张饼,喝了一道羹。总之,乾隆爷老是迷路,老是饿得头昏眼花,这皇帝当得真是叫人郁闷。
黄庭坚的故乡,在江西洪州分宁县双井里,就是今天的九江修水。那里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出一款茶叶品质不错。茶园那时属于黄庭坚家族所有,算是私家物产。黄庭坚在京城为双井茶做宣传,几乎是不遗余力。他将此茶作为伴手礼,给朋友们一次又一次快递。每次数量不多,通常是一次寄新芽八两,也就是半斤。可见此茶产量,也并不那么大。物以稀为贵。黄庭坚经常给各界名流奉寄新茶,同时作诗,对方收到茶,盛情难却,便回赠一首。一来二去,这茶不火都难。譬如黄庭坚给大自己八岁的好友苏轼寄茶,留下一首诗,《双井茶送子瞻》,其中有句:“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硙,亦作“碨”,小石磨。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像雪一样白。这是宋代喝茶的必经步骤,那时是点茶,用的茶叶是抹茶,是要把茶叶磨碎了再泡的。
黄庭坚的朋友孔常父,跟他算是半个老乡,两人都同在翰林院为校书郎。黄庭坚以茶馈友的同时,也写了《以双井茶送孔常父》诗,“故持茗椀浇舌本,要听六经如贯珠。”黄庭坚是很热爱双井茶的,他在《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写道:“龙焙东风鱼眼汤,个中即是白云乡。更煎双井苍鹰爪,始耐落花春日长。”
黄庭坚把双井茶赠给当时的武宁知县吕晋夫,他在帖中写道:“双井四瓶,皆今年极嫩者,又玉沙芽一斤,以调护白芽。然此品自佳气味,但未得过梅,香色味皆全尔。公着意兹,想不可欺也。”吕晋夫是品茶老手,对茶叶讲究,黄庭坚给他寄双井新茶,要搭上一斤玉沙芽。茶叶很容易吸味,也易受潮,白芽放在里头,外面用一斤玉沙芽掩护着,受潮受损,都由它去承受了。《宋稗类钞》中记载了一件趣事,说是宰相富弼一直很想见一见黄庭坚。终于见到,回头对别人说:“将谓黄某如何,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这话意思,恐怕黄庭坚在富弼面前,少不得也大力营销他的双井茶叶了。反过来说,黄庭坚也是爱茶不避讳了。
总之,双井茶的出名,跟黄庭坚的功劳密不可分。虽然在此之前,欧阳修、司马光都品过双井茶,但是黄庭坚在该茶的包装、存储、排名、碾茶、煮茶、品茶等茶事活动上,作了全面的审美化演绎,使其诗化而易于传播;同时,双井茶在文人名士之间馈赠品饮,又与“苏黄之谊”“江西诗派”等建立了符号化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人文性的标签认知。这些,在茶叶的传播上,或曰任何一款农产品的传播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这两天抽空重翻几页书,《茶经》和《茶录》(外十种)略翻了一下,又把八十年代老六堡茶拿出来喝,喝出了沧桑的感觉。茶这个东西,在一千多年甚至两千多年中,基本建立了一套文化谱系。茶与山,与水,与人,已然密不可分,都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累积出来的。要是没有出过什么好茶的地方,突然冒出来一款新茶,的确是很难的。喝茶的人,喝来喝去,喝的还有一份对于过往的追忆。所谓追忆似水流年。这不只是一叶茶叶与水的关系,而是漫长的时间长河里,那些茶烟和那些远去的名士留给我们的背影;一碗茶汤里的气韵与风度,是这样山高水长。
选自《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喜欢喝茶,缘于一首歌里的一句歌词。 几年前去大连,在陌生的街头第一次听到刘珂矣的《一袖云》,立即被那舒缓、古典、清净、悠悠然的曲调吸引:“谁家炉火热,茶烟起千朵……”真亲切啊!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一个人独自坐火车去陌生的城市参加会议。也许,对于别人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可是于我却不一样,我从没有出过远门,一直在家人的保护伞下宁静地过着日子,从来没有独自坐过火车。受邀参加会议,我是
哭声忽然消失了。我是说人生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就像是走进了一串长长的、高大的水泥管道中,你用石块敲击着管道壁,聆听它所发出的声响,开始的时候,敲一下总是会响一声的,但持续了几个小时,再敲时那回响声突然没了,你不相信,你用力敲,你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但声音没了就是没了。 没有哭声的日子真安静,安静得让人心里发毛。因为在一直以来的人生体验当中,或者说在自己的某种价值观里,人活着就是要哭的,要
一出村庄,我就看见了那一片田野。那是一片玉米田,玉米正拔节到了最高的时候。我们这些乡村的孩子搭眼一看就知道,它们不会长得再高了。就像大人们眼中的孩子的个子,蹿到了某个尺寸,就不会再蹿了。剩下的事情,就是长壮了。 这些玉米还没有长壮,所以格外亭亭玉立,修长的玉米叶和玉米叶之间还有着疏朗的空隙。风吹过来,玉米们微微摇动,如在跳舞。它们的颜色翠玉一样闪闪发光,这翠玉有浅翠,有深翠,有墨翠,交杂辉映,
有些美好,像风,抓不着,却能感受到。更神奇的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散去,倒是历久弥新。 91年外出求学,我一乡下姑娘,第一次坐市内公交车。 是姐姐的男朋友带我坐的。姐姐在西安上学,我考入的是她男朋友就读的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在渭南市南边的塬下,离市还有一段距离。一个周末,哥说带我进市里转转。上了公交,只有靠过道一个座位,哥用手帕擦了擦,让我坐。我推辞着,从小在家里,都是大人坐孩子站。哥催促
最近几年,母亲每一次离开故乡来上海小住,行囊中碎布粘好的鞋垫半成品是必带的物件。我们上班忙,沒有多少时间陪她,而她时常牵挂的孙子也去上大学了,工作日,家里常常就她一个人,亲戚、朋友都在故乡,找熟人唠嗑几乎不可能。做针线活,特别是衲十字绣或盘绣的鞋垫,就成了她消磨时间、排遣孤寂的最好方式。母亲心灵手巧,小时候过年,家里贴的窗花都是她手剪的。母亲缝制衣服的手艺更是远近闻名,我到上海上大学穿的一件深蓝色
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更试翻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在他们的歌咏中,也都把秋染上凄迷哀凉的色调。如李白的《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柳永的《雪梅香辞》:“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周密的《声声慢》:“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 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便是美的元素,这种美的元素只有“秋”才有,
眼睛是个小容器,但盛满天地万物和人间百态。当我看到孤独的鲁迅,在充满愁绪的烟雾里,他的凝视——深沉而辽远。我最早知道鲁迅是因为一部令人感伤的彩色故事片。那是个冬天,节令进入大寒,阴冷得仿佛能把人说出的话语冻住。一辆手扶拖拉机“突突突”颠簸着,是公社的放映队来了!十里八乡的人都追赶着夜色,簇拥在我们的大院里,说过年、谈庄稼、叙粮食……他们大多戴着硕大的火车头帽,裹着略带油污的羊皮袄,穿着粗笨而磨出小
在景德镇旅游时,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就是那些华丽的瓷器了。景德镇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到了景德镇,不买个瓷器回去,就好像没有到过景德镇。我也不能落了这个俗套。在一家瓷器店,我終于看中了一瓶青花瓷。那色泽、那釉体、那玲珑、那粉彩,无不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我买下这瓶价格不菲的青花瓷,就像买下整个景德镇。一路上,双手搂着这瓶青花瓷,就像搂抱着个宝贝似的,格外小心,心里还一遍
翻看杂志时,偶然看到这幅漫画。一扇窗开,半幅帘卷,窗下木桌,桌上杯壶杂置,窗前一弯淡月高挂,画的空白处随意自然地写着:“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寥寥数笔,清新脱俗,弥漫着淡淡的欢喜,有种曲终人散,可喜悦犹存,清凉依旧的宁静,如小河淌水,如清风徐来,透彻而又纯净。 由于十分喜欢,我查了查此画的出处,原来是画家丰子恺多年前在上海首幅公开发表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我读过不少,朴实自然,烟火气息
2020年虽然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但人们丝毫没有因为经济衰退而降低对“双十一”的热情。 不过,“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并非现代人的创举,自古至今,人们都有提前购物以备不时之需的意识,因而,历朝历代都有类似于“双十一”的购物节,除叫法不同、交易形式有别,本质上大同小异。 古代没有超市,更没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人们无法实行网购。但古人通过“赶集”的方式把买和卖聚集在一地,巧妙地进行线下交易,实有殊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