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沿海潮间带海水、沉积物 和生物体内铜含量研究

来源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ter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5月在青岛沿海潮间带采集了海水、沉积物、海 藻和一些常见的底栖动物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Cu含量。结果表明:海水中Cu含 量低于一类海水标准,说明该海域海水Cu污染不明显;与国内外一些海域比较,沉积物Cu含 量较低;海藻中海头红、鸭毛藻和异管藻Cu含量较高,Cu含量较低的是石花菜、裙带菜和海 膜;底栖动物Cu含量排序为:贻贝>褶牡蛎>短滨螺。底栖动物对Cu的富集能力远大于海藻, 两者富集系数相差近10倍。
其他文献
采用热弹塑性有限元方法 ,对平板对接接头中焊缝金属强度组配对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高组配接头 ,纵向残余应力的峰值接近焊缝金属的屈服极限 ,
分析了红外辐射在浆纱干燥中的应用规律,试验研究了红外辐射主波长、红外辐射强度、红外辐射源与浆纱间距离对浆纱干燥速率的影响规律,表明红外辐射在浆纱干燥中有良好的应用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茫崖拗陷、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以及吐鲁番盆地油田的原油和油源岩非烃馏分的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分布特征, 发现不同形成环境的原油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云母、氟化钙和氯化钾晶体表面黏附力随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 确认它们表面黏附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吸附液膜的表面自由能, 而与液膜厚度基本无关;在
对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地区早中生代麻粒岩和镁铁质-超镁铁质堆晶岩捕虏体进行了高温高压下的纵波速度测定,结果表明,样品具有较高的纵波速度(6.5-7.4 km/s),它们是早中生代壳幔过渡带的组成部分.结合前人的实验资料,建立了研究区早中生代陆壳波速结构剖面.与现今地壳及世界上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典型地壳波速剖面进行对比,研究区与大陆伸展区的波速结构比较相近.研究结果为恢复华北中生代地壳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等网络服务正在悄悄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但由于计算机网络设计的不足,网络攻击也在不断地增加,本文对分布式的智能化计算机入侵检
本文从空中交通管理者的视角,以双流机场为例,针对易发生鸟击事件的重点季节、重点时段,结合机场进离场程序特点,采用被动防御与主动防治两种手段,以构建多方参与的鸟击防治
将电离层形态研究与对流层气候学研究加以对比, 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从正常和异常电离层行为的角度指出了电离层气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逐项讨论了决定这些特点的重要因素, 在对当前的研究现状简要评述的基础上, 提出了几个重要而未解决的问题, 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途径和方向做了讨论.
利用不同波高条件下的波浪水槽试验 ,对现行黄河水下三角洲粘质粉砂底床的性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中观测了底床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和扰动破坏区与未扰动破坏区之间在波浪
在1/200的缓坡上进行了规则波与不规则波破碎的实验研究。在本实验条件下,分析了波形的不对称性对波浪破碎指标的影响,并以此对合田良实和Nelson关于极平缓坡上规则波破碎指标的分歧作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