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新课标出台以来,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在我国边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如何培养有个性、有创造力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文本,创设话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个性;营造和谐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读写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挖掘教材 营造氛围读写结合阅读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我在中小学还是看到像这样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记着;老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无精打彩;课堂失去情境,学生失去兴趣,一篇篇美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面对新课改,再看看这样的课堂,不得不令人深思。如此教学下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被扼杀;依赖性、惰性却不断滋生、蔓延。那么教师如何打造阅读空间,引导学生走进个性化天地,使语文课充满灵性和诗意,让阅读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
1 挖掘教材,创设话题情境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出学生对课文带有自己的创见、理解、思想、情感的谈话。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举不胜举,由于作者在创作时,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都经过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为我们留下了能读、能写、能说、能思的话题内容 。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挖掘教材中的一个个亮点,巧妙的创设话题来激活课堂,课堂定会个性张扬,精彩无限!
话题内容很多,如:抓住美词美句,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升华情感;挖掘略写之处,让学生丰富作者隐藏的画面;推敲标点之处,让学生感悟其中的意境;利用插图,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续写结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移情换位,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如果你就是大诗人扬万里,你陪同友人刚走出净慈寺……于是你情不自禁地吟起……请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说说好吗?”;创设语言话题,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如:特级教师余映潮教学《故乡》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解课文内容的话题情境:这篇课文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我们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内容来代替这段文字中的“故乡”呢?请用“这篇课文实际上写了两个……,一是记忆中……,一是现实目睹……”句式说话。这样的话题很快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进行品读课文,积累语言,绽放个性。
如果每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善于挖掘教材,引出同学们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的谈话,那么课堂上学生就有了分析与品读,思考与探究,合作与交流,迁移与扩展,学生就真正占有了课堂,较好地表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及“对话”理念。
2 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每天时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如何如何……的刺耳声音。其实这沉闷的课堂与我们自己是有直接关系的。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来,展开无拘无束的对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既能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争辩,又能体现老师的观点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要把握情绪,面带微笑,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日常教学中总会有些教师控制不住自己而把情绪带到了课堂,殊不知这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请看下面学生的日记:“今天,老师你一走进教室,脸拖得长长的,上面乌云密布,好像马上就要电闪雷鸣。我们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非常糟糕!也颤胆心惊地听完了一节课。老师,救救无辜的我们吧!请隐藏好您的情绪!”
面对学生的呼喊,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吝啬我们的微笑呢。我曾经教过的一个考上了大学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很喜欢你的课,因为你上课时脸上总是带着微笑,我是一个复读生,我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但我一见你的微笑就对自己有了信心。相信我,我会给你惊喜的。”
从以上看出,微笑是魅力无穷的,我们要利用微笑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拥有一颗轻松的心态、自信的姿态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其次,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课堂中教师的爱心包括亲切的语言,善意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耐心的等待,细心的发现,轻轻地拍肩……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懂、不会;允许他们质疑问难,允许他们想错、说错、读书快慢……在课堂中只要我们赋予学生爱心,就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会让学生轻松、愉快,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课堂上的沉闷气氛容易被扫除,和谐、展示自我的课堂氛围容易形成。
3 丰富读写, 展示独特个性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和写都是语文的实践活动。读读写写,读写结合,它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几乎是没有教师不会运用这种通俗教法的。但阅读教学中能把“读写结合”这个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得灵活、生动、丰富,却是为数不多,通常是同一种方法反复使用,不能让学生意兴盎然,课堂缺少一种生命的活力。
如何让“读写结合”这个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得丰富多彩,其实方法很多,最主要是从语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诸如内容概述、仿写学用、读后随感、成语接龙、美句摘抄、补说续写、信息整合、话题短文、写法实践等等,都是常用的好方法。如信息整合:《只有一个地球》——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遭破坏的资料;课中讨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课终抛出问题:“假如你是地球,你将向人类诉说什么或建议什么?请结合你收集的资料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表达”这问题一抛,向学生展示了个性的空间:可以写、可以画、可以演、可以唱、可倡议,可朗读、演讲……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仅仅解读了文本,还和作者、教师实现了和谐的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课前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探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教师一定要开阔视野,着眼于大语文观,认真研读教材,潜心地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语文、培养个性提供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挖掘教材 营造氛围读写结合阅读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我在中小学还是看到像这样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记着;老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无精打彩;课堂失去情境,学生失去兴趣,一篇篇美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面对新课改,再看看这样的课堂,不得不令人深思。如此教学下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被扼杀;依赖性、惰性却不断滋生、蔓延。那么教师如何打造阅读空间,引导学生走进个性化天地,使语文课充满灵性和诗意,让阅读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
1 挖掘教材,创设话题情境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出学生对课文带有自己的创见、理解、思想、情感的谈话。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举不胜举,由于作者在创作时,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都经过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为我们留下了能读、能写、能说、能思的话题内容 。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挖掘教材中的一个个亮点,巧妙的创设话题来激活课堂,课堂定会个性张扬,精彩无限!
话题内容很多,如:抓住美词美句,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升华情感;挖掘略写之处,让学生丰富作者隐藏的画面;推敲标点之处,让学生感悟其中的意境;利用插图,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续写结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移情换位,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如果你就是大诗人扬万里,你陪同友人刚走出净慈寺……于是你情不自禁地吟起……请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说说好吗?”;创设语言话题,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如:特级教师余映潮教学《故乡》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解课文内容的话题情境:这篇课文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我们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内容来代替这段文字中的“故乡”呢?请用“这篇课文实际上写了两个……,一是记忆中……,一是现实目睹……”句式说话。这样的话题很快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进行品读课文,积累语言,绽放个性。
如果每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善于挖掘教材,引出同学们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的谈话,那么课堂上学生就有了分析与品读,思考与探究,合作与交流,迁移与扩展,学生就真正占有了课堂,较好地表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及“对话”理念。
2 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每天时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如何如何……的刺耳声音。其实这沉闷的课堂与我们自己是有直接关系的。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来,展开无拘无束的对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既能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争辩,又能体现老师的观点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要把握情绪,面带微笑,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日常教学中总会有些教师控制不住自己而把情绪带到了课堂,殊不知这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请看下面学生的日记:“今天,老师你一走进教室,脸拖得长长的,上面乌云密布,好像马上就要电闪雷鸣。我们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非常糟糕!也颤胆心惊地听完了一节课。老师,救救无辜的我们吧!请隐藏好您的情绪!”
面对学生的呼喊,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吝啬我们的微笑呢。我曾经教过的一个考上了大学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很喜欢你的课,因为你上课时脸上总是带着微笑,我是一个复读生,我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但我一见你的微笑就对自己有了信心。相信我,我会给你惊喜的。”
从以上看出,微笑是魅力无穷的,我们要利用微笑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拥有一颗轻松的心态、自信的姿态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其次,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课堂中教师的爱心包括亲切的语言,善意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耐心的等待,细心的发现,轻轻地拍肩……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懂、不会;允许他们质疑问难,允许他们想错、说错、读书快慢……在课堂中只要我们赋予学生爱心,就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会让学生轻松、愉快,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课堂上的沉闷气氛容易被扫除,和谐、展示自我的课堂氛围容易形成。
3 丰富读写, 展示独特个性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和写都是语文的实践活动。读读写写,读写结合,它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几乎是没有教师不会运用这种通俗教法的。但阅读教学中能把“读写结合”这个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得灵活、生动、丰富,却是为数不多,通常是同一种方法反复使用,不能让学生意兴盎然,课堂缺少一种生命的活力。
如何让“读写结合”这个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得丰富多彩,其实方法很多,最主要是从语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诸如内容概述、仿写学用、读后随感、成语接龙、美句摘抄、补说续写、信息整合、话题短文、写法实践等等,都是常用的好方法。如信息整合:《只有一个地球》——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遭破坏的资料;课中讨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课终抛出问题:“假如你是地球,你将向人类诉说什么或建议什么?请结合你收集的资料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表达”这问题一抛,向学生展示了个性的空间:可以写、可以画、可以演、可以唱、可倡议,可朗读、演讲……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仅仅解读了文本,还和作者、教师实现了和谐的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课前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探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教师一定要开阔视野,着眼于大语文观,认真研读教材,潜心地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语文、培养个性提供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