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社会评价教师的变化特点问题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源远流长,呈现出从简单、零散到丰富、系统,从上层评价为主到上层评价与下层评价相结合,从内引为主到内引与外发相结合,从褒多贬少到褒贬纷杂,从经验判断为主到科学求证与经验判断相结合,从单手段评价到多手段评价等特点;社会评价出现这些变化特点,有教育的、文化的、科技的、政治的等社会原因,也有身份变化、素质变化等教师队伍状况方面的原因;面对当前社会评价的新特点,教师要平和以待、依法维权、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争取对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从而得到社会更多的肯定。
  关键词:社会 评价 教师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就像其他群体一样,要被社会评价。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对教师的评价视角多样、内容丰富,手段方法不断扩展,呈现出诸多值得研究的特点。
  
  一、社会评价教师的变化特点
  
  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的。根据社会评价教师的阶段性特点,本文将中国社会历史分为古代(夏商周到1840年)、近代(1840年到1949年)、现代(1949年到1978年)和当代(1979年至今),并且将古代和近代合称为“古近代”,将现代和当代合称为“现当代”,这样更有利于论述。从古近代到现当代,社会评价教师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变化特点:
  (一)从简单、零散到丰富、系统。这是从评价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方面提出来的。
  在古近代,社会主要从地位、作用、学习工作态度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天地君亲师”、“事师之犹事父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学莫重于尊师”等,就是评价教师的社会地位的。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就是评价教师的作用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道尊严”等就是评价教师的工作学习态度的。“吾师道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评价教师的任职条件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就是评价教师工作收获的。可见,古代对教师的评价内容较为简单,不够全面。而且,古代对教师的评价不够系统,较为零散。“天地君亲师”引申自《荀子·礼论》的“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一语,“师道尊严”引申自《礼记·学记》的“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一语,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孟子·尽心上》,“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出自《荀子·大略》,“事师之犹事父也”出自《吕氏春秋·劝学》,“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出自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出自韩愈《师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出自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可见,古近代对教师的评价,散见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学等著作和学校规章之中,没有人系统地加以论述。《师说》虽然是一篇专门论述教师的文章,但也仅从教师的作用、任职标准等方面来进行阐述,内容单薄,系统性较差。
  到现当代,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内容丰富,且系统性强。除了沿袭古近代耳熟能详的一些评价之外,现当代人对教师作出大量的新评价。如,就教师的地位提出“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把古捷克夸美纽斯的名言改编而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等。就教师的作用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借用前苏联加里宁名句),“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太阳”’,“教师是助人前行、攀爬的‘路标’、‘梯子’、‘拐杖’、‘铺路石”’等等。将教师的角色说成是“慈母”、“园丁”、“摆渡人”、“心理医生”、“学习辅导员和评价者”、“生活分析指导师”、“班级管理员”、“研究者”等等。将教师的劳动特点看成是兼具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周期性的劳动。将教师的素养状况喻为富有奉献精神的“春蚕”、“孺子牛”,说成是“人世楷模”、“启蒙巨匠”、“学界泰斗”、“大师”等等。
  总之,到现当代,人们利用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从地位(经济的和政治的)、作用、角色、性质、职责、社会价值、劳动特点、素养状况、修养方法、工作效能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这些评价虽然大都异口异言,但被《教师论》、《教师学》等论著吸收、整理之后,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二)从以上层评价为主到上层评价与下层评价相结合。这是从评价主体的社会地位方面提出来的。
  在古代,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上层人物发起的。前文所说的孔子、孟子、萄子、韩愈、谭嗣同等人都是当时社会的上层人士。社会上层评价教师的又一典型则表现为朝廷的尊师重教。在我国,自从汉代之后,历朝历代都尊师重教。隋唐之后,朝廷尊师的风气尤盛。唐朝开始设立孔子庙,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宋朝不仅修复孔庙,而且实行祭孔、封赐孔子后裔的政策,把孔子封为“至圣文宣王”,将孔庙释奠礼逐步上升为帝王之礼。元朝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盛赞孔子为“万世师表”。朝廷崇孔尊师的行为,到明朝清朝仍兴盛不衰。孔子是教师的楷模,尊孔就是尊师的象征。在古代,上层的评价对社会各阶层产生强烈的示范作用,极大地左右着社会的舆情。
  民国时期,虽然经过“五四”期间“打倒孔家店”的冲击,但祭孔拜孔仪式在政府和民间的教育活动中还断断续续举行着,而且,民国政府还设立教师节,以新的形式开展尊师活动。可见,在民国时期,社会对教师评价是上层与下层相结合的。
  在现当代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上层(政府)把教师列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设立教师节,给教师以很高的荣誉和很大的尊重。但是,上层评价的影响力远非古代能比。如今,上层对教师的评价虽然比任何时期都更迅速、更广泛地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但却较难以被下层完全认同、效仿,而是常常被下层审视、评判,有时得到认可,有时则遭到冷遇甚至批判。在计算机网络发达的今日更是如此。有时上层的话音刚落,社会下层立即通过网络给予如潮的回应,或赞赏,或嘲讽,或反对,或提出新的见解。值得一提的是,在评价教师的人潮中,学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往往以很情绪化的言辞,发表对教师的爱与恨。社会下层对教师的评价,又反作用于上层,两者之间形成互动,影响着整个社会对教师的看法。
  (三)从“内引”为主到“内引”“外发”相结合。这是从评价起源方面提出来的。
  这里所谓的“内”是指教师群体自身,所谓的“外”是指教师群体以外的社会大众。
  在古近代,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起源于教师自身,是教师群体内的人先对教师作出评价,这个评价传到社会上,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附和,进而变成社会评价,这就是所谓的“内引”。孔子、孟子、苟子、韩愈、谭嗣同等 评价“名嘴”都是教师。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名师自不待说,孟子则是战国时期中叶广收弟子的教师,荀子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稷下学宫”的老师,韩愈虽为官吏但也是授徒不辍,谭嗣同创办浏阳算学馆并担任教师。他们千百年前对教师的评价,代代相传至今,变成社会的评价,就是“内引”的典型例子。
  到了现当代,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既起源于教师群体内,也起源于教师群体外,具有“内外夹攻”的特点。前文所列的“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心理医生”、“学习辅导员和评价者”,“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周期性,等等,最先是教师提出来的,是“内引”式的社会评价。而“老师是孩子的希望,也是家长的希望”等等评价,是外部社会对教师群体作出的评价,是“外发”。“内引”与“外发”相结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评价教师的社会浪潮。
  (四)从褒多贬少到褒贬纷杂。这是从评价内容的倾向性方面提出来的。
  在古近代,说教师职业不好的也有,比较出名的有“老九”说、蒲松龄说和郑板桥说。元朝把人民分为十个等级,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作为“儒”的教师成了社会的“老九”,倒数第二。在清朝,蒲松龄发出“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感慨;而郑板桥则题写“教馆从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弟子结冤仇。而今幸得青云步,遮却当年一半羞”的描写教师卑微落魄的诗作。这些贬抑教师的评价,虽然历史影响远长,但在当时却只是微小的杂音。在元朝,把教师视为“老九”的并非主流,当时的朝廷其实是尊孔崇儒的。历史上第一次给孔子最高封号的是元朝,元朝还规定祭拜孔子时要保持肃穆,就是军队有军事活动也不得干扰祭孔典礼。元朝还十分重视教育,将书院纳入官学体系,朝廷把书院教师供养起来,教师的生存状态并非如一些人所说的“近似于乞丐”。清朝的教师境遇也并非完全像蒲松龄和郑板桥所说的那样全是悲惨的,清朝也执行尊孔崇儒的政策,官学从中央设立到府、州、县,官学教师的生活是有保障的。蒲松龄和郑板桥所说的“孩子王”和“教馆”教师应该是私塾老师,私塾在清朝只是官学的补充,其教师数量是比较少的,他们的境遇不能代表所有教师的境遇。因此,在古近代,“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高度褒扬教师的社会舆论是占主流的。
  现当代,除了诸如前文所列的褒扬教师的评价外,批评教师的声音则越来越大,形成了褒贬纷杂的局面。“文革”时期得势的造反派将教师评价为“臭老九”的同时,民间对教师却还是既尊敬又羡慕(在边远落后地区尤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邓小平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点的提出,教师的地位迅速提高,教师节的确立更强化了社会对教师的尊重。然而,在尊师重教的同时,人们对教师的批评声也开始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教师墨守成规,照本宣科,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保守,重知识传授轻创新能力培养,是落后的“教书匠”。有人把教师评价为只会把考试当法宝、把分数当命根的毫无人性的人。有人认为教师其实没有那么崇高、伟大和了不起,教师就是教师,是做工吃饭谋生的普通人。有人说教师收入低廉、地位低下且压力巨大,是被官员“欺压”、“玩弄”的对象,只有无能的人才当教师,教师职业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有人说教师大多没心没肺,不公正,不民主,对学生不尊重、不热爱甚至伤害学生。甚至有人将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比作可恨的黑社会,把教师备课到深夜比作熬夜的妓女,把教师名声比作汉奸,把教师积劳成疾的身体比作脆弱的蚂蚁,一点不给与同情。此外,还有人认为教师职业不是专业性职业,还有人说教师职业有朝一日会消失,等等。在网络普及的今日。这种褒和贬彼此对立、互相激荡、针锋相对的“局势”在论坛上有时可谓铺天盖地、甚嚣尘上。
  (五)从经验判断为主到科学求证与经验判断相结合。这是从评价方法方面提出来的。在古近代,人们对教师的评价是基于个人的经验。从孔子到荀子,从韩愈到谭嗣同,无一不是根据自身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提出对教师的看法的。而他们的评说传到社会上,也是只有得到大众经验的印证,才被认可,才变成社会评价并广泛传播的。到了现当代,人们在继续凭借经验对教师作出评价的同时,开始以实证研究的形式,采用问卷调查、测量、访谈、实验、试验、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工作状况、身心状态、幸福指数、学生期待、社会要求等等进行定量研究,取得许多令人信服的量化的结论,开创了以科学求证与经验判断相结合来评价教师的时代。
  (六)从单手段评价到多手段评价。这是从评价手段方面提出来的。在远古,人们单纯借助口头来评价教师。自从文字和书写工具发明之后,人们的评价则通过口头和书面相结合来进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人们可同时借助口头、书面、计算机网络、移动电话等多种媒介进行评价。当前,大量的评价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个平台来开展的。
  社会对教师评价出现的以上六个变化特点,概括地说,就是评价参与者越来越多,评价能力越来越强,评价态度越来越多样,评价涉及面越来越广,评价水平越来越高。
  
  二、社会评价教师变化特点的原因分析
  
  社会评价教师的上列变化特点,归结起来,是由社会发展和教师队伍状况变化这两者决定的。
  (一)社会的发展
  引起社会评价教师特点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有教育的、文化的、科技的和政治的四个方面。
  1、教育的发展。能对人进行评价的人,必须是有智识的人。有智识的人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在古代,教育规模小,受教育的人少,能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人也少,故社会评价教师的内容简单、零散。而且,在古代,受过教育的人大都从政或者从教,所以,古代评价教师的社会人士不是官吏就是教师自身,这些人见多识广,被广大老百姓视为精英,他们的话被看作金科玉律,容易被社会各界接受,变成社会舆论。随着社会的进步,近代以来尤其是现代以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普及面越来越大,社会成员中的智识者越来越多,能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出现了上层与下层、教师内部人士和教师群体外部人士共同评价的特点,出现了社会评价的内容不断丰富、不断系统化的特点。
  2、文化的发展。文化与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是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社会文化影响教师评价的主要表现在:
  文化积累影响教师评价。文化具有积累功能,文化的积累使得文化内容不断丰富、系统。社会评价教师的内容之所以越来越丰富、系统,是因为前人对教师的评价不断积累下来,使后人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扬弃、补充、深化和梳理,使评价更加丰富、系统。
  文化多元化影响教师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文教政策,使得中国文化的一元化特性源远流长。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多元的文化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观点、视角来认识、评说 社会现象。当前社会对教师评价出现的褒贬纷杂、各种观点互相激荡的局面,起因之一就是当前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3、科技的发展。在古近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很低,当时主要是发展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这些学科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经验判断、古文训诂等,人们因此也擅长使用这些方法来研究、评价教师。到了现当代,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相生相伴的科学求证诸方法也迅速向社会普及,于是,人们开始借助问卷调查、测量、访谈、实验、试验等方法来研究、评价教师。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使人们得以利用它们来作为评价教师的手段,实现了单手段评价到多手段评价的飞跃。
  再次,普及了的移动电话、计算机网络等的技术平台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借其来诉说衷肠、发表见解。因此,高见者和浅见者、真知者和谬论者、上层人士和下层人士都可以在这一平台发表对教师的看法,从而出现了对教师评价内容丰富、褒贬纷杂、各界人士互动的诸多新特点。
  4、政治的进步。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集权制,统治阶级对社会的言论控制极其严密,他们不仅不许老百姓自由议论,而且还把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彻底、有效地灌输给老百姓。所以,统治阶级(上层)对教师的看法很快就转化成全社会的意见。到了近代之后,由于教育的发展,文化知识的逐步普及。人和人之间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的差距越来越小。人们的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迫使统治阶级的思想束缚、言论禁锢逐步解除,人们指点江山、评说社会的环境越来越宽松,因而出现了人们敢于怀疑上层见解的新特点,出现了社会评价意见剧增且褒贬纷杂的新特点。
  (二)教师队伍状况的变化
  引起社会对教师评价发生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队伍出现了身份变化和素质状况变化两个因素。
  1、教师身份变化。总的来说是从“官师合一”身份变成专职教师身份。
  唐代以前,我国教师的身份主要是“官师合一”的身份,教师主要由官吏兼任。西周的“学在官府”,把学校设在官府里,官吏既是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汉朝建立博士弟子制,博士官常常以私人名义授徒讲学,吏师合一。唐朝的教师均为有品级的朝廷官员。由于我国老百姓历来敬畏官吏,所以,古代人民对教师的崇敬带有敬畏其官吏身份的意味。
  宋朝之后,我国教师逐步专职化,除了学校管理者(即学官)是朝廷命官之外,普通教师基本上都是纯粹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没有官威护身的秀才。从此,教师就沦落为依附某一政治集团而生存的群体。政治地位的边缘化导致了教师经济待遇的下降和不稳定。老百姓对教师因而也就不再仰视,而是平视、审视了,人们渐渐地也就肆无忌惮地对教师评头论足起来。
  2、教师队伍素质变化。古代教师大都由社会精英担任,素质远远高于普通老百姓,老百姓因而对教师顶礼膜拜,评价时给予褒扬赞美。近代之后,由于教育事业扩大,教师数量增多,许多教师的学历、水平与其他社会成员相近。有些甚至还低于一般社会成员,加上一些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违法违规问题,于是,教师不再显得比常人高超、神圣,社会对教师因而褒贬不一。
  总之,由于社会发展和教师队伍状况的变化,才使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因而走下了神坛。
  
  三、教师面对社会评价新特点的调适对策
  
  面对当前社会评价新特点,有些教师感到失落、苦闷,有的则激愤不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在心理和行为上进行调适。
  (一)平和面对,依法维权
  我认为,与社会其它职业相比,教师及其劳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学”要“高”、“身”要“正”、日劳动时间比他人要长、劳动过程要少犯甚至不犯错误免得误人子弟等等,但是,说到底,教师只是从一个方面为国家发展做工作,所起的作用也局限在一个方面,因此,教师确实只是国家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教师没有理由获得比其他劳动者更高的荣誉和尊敬,更没有理由获得比其他劳动者更多的照顾和偏袒。因此,对人们因感动而发出的夸赞,教师要谦虚地接受;对人们因误会而提出的批评,教师要宽容地说明。但是,教师是社会中的一员,有法律赋予的权益,所以,对那些故意造谣、恶意中伤、企图诋毁教师名誉或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教师要坚决地给予回应,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自强不息。有所作为
  在过去,教师为社会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社会因此给教师以崇高的地位和美好的礼赞。今天,广大教师虽仍然在披星载月,刻苦工作,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成效、教育工作的质量与社会的要求还有距离,社会对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期待还没能完全实现。因此,教师们要继续自强不息,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改革不辍,创新不止,在自己岗位上作出更大成绩,对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才能得到更多的肯定、赞誉和尊重。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没能很好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而目前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体制都影响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需要多方面协同解决。  关键词:高职教育 科学人文教育融合 现状 成因    为了弄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情况,我们对四川几十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低。教师们认为,学生人文
摘要:校外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已逐渐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普遍使用的培养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实际上是提早离开了学校,如何在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加强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否顺利和取得预期的效果。至关重要。  关键词:顶岗 实习 班级 管理    引 言    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为根本”。毕业生能否顺利就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如何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界定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马克思主义
摘要:传统的元素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已经不是那么单一了,很多有趣的、有意义的特性不是发生了改变,就是已经随着历史的脚步一去不返了。这不是历史的错,也不是我们的错,这是因为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一些固定的、陈旧的理念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传统线型公共空间,这个很久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空间组合方式也是如此,它被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居住空间创造手法改造和重新定义,原本单一的概念被现代人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