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经典风光”,一个大胆的定义,一个《大众摄影》紧随时代为风光摄影赋予的定义。
2009年《大众摄影》第7期推出了“新经典风光”专题,从此,如石投大海一般,风光摄影界泛起层层涟漪。读者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何为“新经典”展开了激烈讨论。回到初哀,我们在这本增刊中,进行正论。
“新经典”,顾名思义,一为“新”,二为“经典”。“经典”在多数人看,是对旧事物的回味。新与旧之间是对立,如何又统一了呢?因此,在此首先声明的就是,我们的“经典”侧重于“里程碑”的含义,即是对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定。今天,风光摄影大繁荣、大发展,已全然步入崭新阶段。大量与以往摄影理论不同的新艺术现象涌现,颇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终将成为一座里程碑。因此,我们大胆把“新”与“经典”统一起来,日“新经典。”
于是,“新”便有两重要义:
一、新人。《大众摄影》创刊至今,已半个多世纪。挖掘的新人、培养的大师不乏其数。每个时代,都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新人,一个时代的大师。尤其,当前这个大繁荣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站在《大众摄影》这个平台,为千千万万“非著名”摄影人,提供展示才华的一方天地,并力求从中造就时代的大师。
二、新作。经典之作在尚未成为“经典”之时,已经具备了影像魅力,在经历时间的浸润与打磨后,终将成为“经典”。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似座座丰碑,已矗立在人们记忆中,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不过,我们不希望这些令人敬仰的丰碑成为后人不可逾越的阻碍,而是希望它们能够激励跨越,鼓励创新。所以,“新经典”最提倡“创新”。
怎样才能创新呢?面对相同的风景,50个人、50台相机,拍出了50张大同小异的作品,这种自娱自乐的拍摄,新意在哪儿?这本《新经典风光》告诉大家,试着逆向思考,另辟蹊径,便可找到创新的出路。比如,爱好者总是沉迷于起早贪黑地赶光线,那么日照中天或大雾弥漫就无法产生大片了吗?就艺术而言,创作具有新意的风光作品,不应该限制于某种特定的时间或气候,关键在于摄影者是否具有独到的发现之眼,是否具有化平淡为神奇之技能与智慧。
风光摄影走到这个年代,应更多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从写实到写意,借记录抒真情。摆脱地标式特定光影模式的狭隘,追求人之心境的反映。以经典的摄影技艺将风景拍摄出新式样,这便是“新经典风光摄影”。
最后,还需要强调一点:丰碑就树立在那里,但丰碑不是一座,21世纪需要新丰碑,让我们来创造新经典。
2009年《大众摄影》第7期推出了“新经典风光”专题,从此,如石投大海一般,风光摄影界泛起层层涟漪。读者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何为“新经典”展开了激烈讨论。回到初哀,我们在这本增刊中,进行正论。
“新经典”,顾名思义,一为“新”,二为“经典”。“经典”在多数人看,是对旧事物的回味。新与旧之间是对立,如何又统一了呢?因此,在此首先声明的就是,我们的“经典”侧重于“里程碑”的含义,即是对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定。今天,风光摄影大繁荣、大发展,已全然步入崭新阶段。大量与以往摄影理论不同的新艺术现象涌现,颇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终将成为一座里程碑。因此,我们大胆把“新”与“经典”统一起来,日“新经典。”
于是,“新”便有两重要义:
一、新人。《大众摄影》创刊至今,已半个多世纪。挖掘的新人、培养的大师不乏其数。每个时代,都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新人,一个时代的大师。尤其,当前这个大繁荣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站在《大众摄影》这个平台,为千千万万“非著名”摄影人,提供展示才华的一方天地,并力求从中造就时代的大师。
二、新作。经典之作在尚未成为“经典”之时,已经具备了影像魅力,在经历时间的浸润与打磨后,终将成为“经典”。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似座座丰碑,已矗立在人们记忆中,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不过,我们不希望这些令人敬仰的丰碑成为后人不可逾越的阻碍,而是希望它们能够激励跨越,鼓励创新。所以,“新经典”最提倡“创新”。
怎样才能创新呢?面对相同的风景,50个人、50台相机,拍出了50张大同小异的作品,这种自娱自乐的拍摄,新意在哪儿?这本《新经典风光》告诉大家,试着逆向思考,另辟蹊径,便可找到创新的出路。比如,爱好者总是沉迷于起早贪黑地赶光线,那么日照中天或大雾弥漫就无法产生大片了吗?就艺术而言,创作具有新意的风光作品,不应该限制于某种特定的时间或气候,关键在于摄影者是否具有独到的发现之眼,是否具有化平淡为神奇之技能与智慧。
风光摄影走到这个年代,应更多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从写实到写意,借记录抒真情。摆脱地标式特定光影模式的狭隘,追求人之心境的反映。以经典的摄影技艺将风景拍摄出新式样,这便是“新经典风光摄影”。
最后,还需要强调一点:丰碑就树立在那里,但丰碑不是一座,21世纪需要新丰碑,让我们来创造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