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策略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指出教师的“教”起着“指导”“引领”“点拨”的作用。因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应当把阅读时间和阅读过程还给学生,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从而使阅读教学从一种程式化的理解课文内容的套路上释放出来,让学生从自身的阅读经历中自主进行语言积淀,并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一、激情引趣,增强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参与意识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内部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以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在生活中不曾到过小兴安岭,任凭它多么葱茏,多么春华秋实,我们的孩子对此都是陌生的。所以进入课题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实现了“地图引路,走近林海”的实景配乐展播,把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画面拉近,在近距离的接触中,让学生可以充分地、真实地触摸那一份美丽,真切地感受那种画面所带来的美感,也为他们进入语言文字学习提供了想象的基础。当然,语言和美术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画面的形象化来替代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和感悟,学习语文的终极目的是感悟人文关怀和运用语言。所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做进行心灵的交流是实现学生读中感悟的关键所在。
  二、反复品读,深化在语文实践中触摸情感的顿悟
  我们在提倡读的形式多样化的同时,更应当注意每次读都有所体会或者收获。在学习《第六课钻石》一文时,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引发的失业带来人的生活困境并不是主要的,何况我们现年段的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这些制度问题。而要读懂人物的心境,就要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品读体味。丢失钻石人心急如焚的情景是通过他的话语、动作及表情来给我们展现的,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要有一定的层次感。我们的学生在多层面反复品读两者的对话及模仿人物的神情后理解了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但“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的深刻含义。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朗读体味。风景优美的景物让人不禁想深情拥抱;人物的感伤也给我们学生带来心灵伤痛;童话故事给了学生飞翔的翅膀……所有的,就是鼓励学生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带来的魅力,透过语言来触碰人物的情感,达到心灵的交融,并逐步学会运用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沉淀语言,强化“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他曾谆谆告诫我们:语言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靠的是语言实践,学生有了看书读书这个感悟语言实践的机会,才有可能从理解到积累、运用,形成语言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探究,这也是语文课标中提出的具体学习方式之一。
  我们的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沉淀;不是简单的划分后的穷究,而是重在整体的体味和领悟。在文章中,作者的语言以及语言要传递的内容,自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再现或再造作者的生活原型;也会加以想象,构建自己认可的生活图景或事物形象,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观照自身,引发认知冲突,潜移默化地向作者的语言靠近,向作者的人格靠近。正是在这种读的过程中,来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形成语言能力。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寻找多种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读书、思考、探索的积极性。在近一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创设一个个文本的情感氛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传达的复杂情感,并让学生通过模仿或者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表达应用能力,从而也提高了语文课堂实践的实效。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随着折纸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折纸过程中发现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的问题,并运用几何学知识加以解决.折纸可以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这使得折纸逐步发展为现代几何学的一个分支,成为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工具.初中几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如果能够把折纸活动引入课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的联系,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折纸在定理
城市新移民子女指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工作、生活时间较长的群体的子女,主要包括农转非新移民子女、农民工子女及进城经商人员的子女等。随着广州城市化进程,城乡结合部区域出现了庞大的城市新移民子女群体。该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因缺乏关注或关爱,容易出现自卑、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情绪波动、交往障碍、青春期困惑和升学焦虑等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这些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  一、城市新移民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多媒体演示。多媒体以其独有的功能,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能创设现实的学习情境或虚拟情境,还学生一个生动、奇妙的数学世界,使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降低教学难度,拓宽教学时空,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区域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各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中央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差异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集声、文、色、形于一体,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优化了教学过程和资源,丰富了教学活动的模式,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阅读、写作、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命。 
化学是一门到初三才开设的课程,内容浅显且较少,是学生化学知识的基点,化学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首要任务应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思维能力是人脑通过对输入信息加工整合而制作出思维产品的能力,是思维的逻辑性、批评性、灵活性、创造性的综合体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思维才能提高。  一、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略)  二、化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与手段  激发
一、现象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地激活原本凝固的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反观我们的教学,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读”未能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或是有进行指导,但训练未到位就匆匆过场,形式痕迹重,真正的效果欠缺。  现象一:教师滔滔不绝,学生
〓〓中学生语文的素养的培养,是在感悟意义中成长的,随着意义的逐步清晰、逐步增多,智慧也逐步成长起来,人由意义向前推动着,长大了,最终变成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思想深邃的完整的人。  〓〓一、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某种景物,心中忽有感受,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情随景生,触景生情”,而景物描写往往不能孤立起来,写人、叙事与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