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罗斯西方化道路的原因及反思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ming15898575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的现代化自彼得大帝起步至今已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历程。在这漫长的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一方面追求西方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固守东方文化传统,徘徊于东方化与西方化之间的文化特征,使得俄罗斯的历史并未能坚持一条固定的轨道延续发展,始终处于现代与传统之间摇摆,这也决定了俄罗斯的西化是不完整的西化,其东方化成为西方化的条件,这一特有的模式也给俄罗斯民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西方化在俄罗斯却一次次地遭到碰壁与失败,它给俄罗斯现代化和社会文化发展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探寻俄罗斯西方化历史进程,来反思俄罗斯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俄罗斯“西方化情结”缘由
  在亚洲人看来,俄罗斯应该是个西方国家,因为它的发源地、政治中心和领土重心都在欧洲。而中欧和西欧人自古以来却一直把俄罗斯看做是一个“非西方”国家。从某种意义上看,俄罗斯对西方化的追求其实可以理解为对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追求,但是现代化并非是完全等同于西方化。正如亨廷顿所说:“几个世纪内,非西方民族曾一直羡慕西方社会的经济繁荣、先进技术、军事实力和政治凝聚力。他们在西方的价值和体制中寻求成功的秘诀,如果发现自认为可的答案,他们不得不仿效西方。 ”在所有“非西方”国家中,俄罗斯是最早开始学习西方、最先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俄罗斯人始终表现出强烈的认同和融入西方文明的愿望和倾向。综合分析,俄罗斯的“西方化情结”既有其地缘环境原因、文化原因、历史原因还有现实原因。
  1.地缘环境影响
  俄罗斯是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从地缘特征因素看,俄罗斯位居欧亚大陆腹地,虽大部分国土在亚洲,但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却一直在东欧平原,处在东欧平原的开阔之地,由于没有山川河流的天然屏障的保护,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先后受到南方的波罗维茨人、东方的蒙古人、西方的立陶宛人和波兰人的袭扰,“不安全思想”也一直困扰着俄罗斯,并深深植根于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中。
  俄罗斯的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张和寻找出海口的历史,俄罗斯作为内陆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陆路交通落后不便严重制约,虽北边濒临北冰洋,但需要天然暖港,因此为了打通出海口推动同西方国家的贸易的发展,加强彼此的交流和联系,弗拉基米尔大公、彼得一世以及后继者一直在为争夺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而战,使俄罗斯最终成为一个横跨欧亚两洲拥有广袤领土且濒海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地缘位置决定了俄罗斯便于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传播。别尔嘉耶夫说:“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 ”
  2.西方文化影响
  俄罗斯的文化与大欧洲文化息息相关,从宗教到语言,他都与欧洲相近,相对于亚洲则比较陌生。在俄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先进文化对俄罗斯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是俄国现代化发展的制动器和催化剂。俄国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和革命者、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都存有对西方文化的原始认同感。他们很多人从小就接受西方文明的熏陶,在心理上大都依属西方文化。俄罗斯不应该与东方过于亲近,因为东方和西方是永远不能走到一起的。这不仅是因为西方与东方的差异是根本性的,特别是在宗教文化方面,更因为东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落后和愚昧的,不可能有什么前途可言 。
  从弗拉基米尔大公引进基督教在精神上统一俄罗斯,彼得一世学习西方推行改革,叶卡捷琳娜女皇引进欧洲启蒙运动思想,亚历山大一世标榜民主,列宁等将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等等都说明统治者致力于学习西方。而且,俄罗斯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如西欧派、十二月党人、民粹派、列宁主义者等,大多接受过正统的西方教育,很多人还曾长期旅居欧洲,亲身体验了西方文明和民主的气氛。他们怀着对自由生活的理想,把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作为启迪民智和反对专制制度的有利武器。
  3.宗教历史影响
  1453年,随着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东正教世界的中心转到了莫斯科公国。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娶拜占廷末代皇帝的公主为妻,并把象征拜占廷帝国的双头鹰徽号作为自己国家的徽号,这一切促成莫斯科公国具有了一种自己是拜占廷帝国继承者和东正教世界唯一领袖的意识。 这时还出现了“莫斯科-第三罗马”理论,认为莫斯科是继罗马、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是新的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对信仰的忠诚将使它永远保持世界基督教中心的地位,莫斯科大公是整个世界惟一的沙皇,一切信仰基督教东正教的王国都应合并到它的统一的王国中去 。“前两个罗马帝国已经灭亡,第三个罗马帝国正矗立在那里,而第四个罗马再也不会出现了。 ”
  东正教徒的弥赛亚情结认为自己不仅负有将世界上所有人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的使命,而且还负有拯救非正教世界的西方基督徒的使命,因为他们接受的是天主教这一异端邪说。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俄罗斯人很早就具有一种感觉——比意识更敏锐的感觉,这就是:俄罗斯有着特殊的使命,俄罗斯民族是特殊的民族。如同欧洲的民族一样,弥赛亚说也是俄罗斯民族所固有的” 。这种强烈的救世使命感促使俄罗斯积极参与介入西方事务,首先是拿破仑战争,俄国军队击败横扫欧洲大陆的法国后,成为了欧洲传统均势体系的拯救者。其次是二战,苏联红军打败纳粹德国,让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免于法西斯统治。
  (4)现实压力
  从现实的因素来看,由于俄罗斯历史上由于外族入侵和内部纷争丧失了多次发展机遇,而西方社会率先走向了现代化,它把现代化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了非西方民族的面前。所以,对于非西方民族来说,之所以踏上实现现代化的艰难之路,是为了本国家本民族能生存下去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正是看到了西方先进的政治管理、军事、商业,俄国自彼得大帝开始现代化事业,向西方学习,就是为了摆脱俄国落后的面貌,超越西方国家,建立一个强大的俄帝国,其后的历代统治者包括社会主义的苏联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进行现代化的。
  西方两次工业革命使传统的农业文明相形见绌。在大机器生产、市场经济、代议制政体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西方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并迅速走上了海外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样波及到俄罗斯以及远东的日本,使其深刻意识到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奋发图强改变传统愚昧落后的面貌。日本明治维新时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就明确地提出,要使日本现代化,就要“脱亚入欧”,即脱离东方的亚洲而融入西方的欧洲。他十分明确地表示:“纵令达摩大师面壁几十年,也不能发明蒸汽机和电报,即使现在的古典学者们读破中国的万卷经书,掌握了无形的恩威的治民妙法,也不能立刻通晓现代世界通行的经国济民之道。 ”   二、对俄罗斯西方化进程的反思
  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传播及西化改革措施,对俄罗斯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催化剂。它对于打破俄禁锢的大门、传统落后的价值观念、僵化的体制弊端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俄国现代化的发展,但是俄罗斯的“西方化”道路并非一路顺畅,国内也与传统文化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使这一过程一次次地受挫与失败。
  一方面倡导西方化,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巩固和专制体制,从弗拉基米尔到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变革一直无法摆脱自上而下的传统。但是,一个社会的变革本应是民众普遍意识的反应,其政策与行为不能超越民族在该时代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也不能超越该时代民族普遍的认知心理和价值观念 。“俄罗斯的悲剧恰好在于它开化得太早了 ”,统治者都是在绝大多数国民还没有思想准备,经济和社会结构还处于中世纪的发展水平,运用国家机器的强制力将西方的文化引入并推动改革的进程。
  “罗斯受洗”这场由君主自上而下的宗教变革,缺乏宗教教育,其目的主要是统治者为加强统治维护自身权力。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给俄罗斯带来了一些变化,但他的社会仍然是君权至上的,大到国家管理,小到服饰、举止,他都要采用强迫的方式。叶卡捷琳娜女皇虽然引入了自由主义思想,但是运用其手中的权力推行改革使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甚至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列宁和斯大林在采取不同方法使俄国走向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同时,也都不同程度地强化了这种专制和集权特征。
  俄罗斯的西方化(向西方学习)与东方化(保持甚至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的机制和思想)是相伴而行的,且后者往往成为前者之条件 。这种徘徊不定的政策使俄罗斯“西方化”沦成一种工具,其后果是维护和丰富了社会上层贵族的利益,改变了他们的物质生活,使之成为改革坚定支持者,但是广大的社会中下层并未享受到西化改革所带来的成果,而且使民众所背负的苦难愈发深重,每一次改革的背后都潜藏着巨大的社会动荡。
  从中世纪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俄罗斯属于亚洲,不属于欧洲,这是在心理上认同的排斥。俄罗斯国土广袤,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又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承受苦难的毅力,但由于历史上外族的入侵和统治,俄罗斯人天生就有一种“不安全感”,通过扩张寻找安全的疆界,构成俄对外扩张原始的安全动因。其中,陆地扩张是其主要方式,这样相对与西方的海洋扩张更具有侵略性,而且对被征服的地区采用武力镇压、蚕食和吞并,与殖民统治相比更为残酷,并极力宣扬优秀民族论,遏制其他文化的发展。
  三、结论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经过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以后,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特别是在拿破仑战争以后,俄罗斯成为维护欧洲均势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极。这引起了当时英国的极大不安,英国担心日益强大的俄国会对中东、印度和远东地区造成威胁。为此,英国在政治和军事上联合其他西方强国,竭力限制俄罗斯势力的膨胀,最终通过克里米亚战争使俄罗斯遭受重挫,并使之丧失了自拿破仑战争后在欧洲事务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
  一战结束之后,新生的苏俄政权并未像西欧国家那样立即获得喘息,而是面临着对外抵抗外国干涉军的武装干涉。二战后,随着苏联已经具有了世界超级大国的实力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周边国家不断推广和建立, 在资本主义阵营中美国为了遏制苏联,试图通过二战中所形成的绝对威信和绝对实力建立世界霸权,将西欧国家作为铁幕屏障发动对苏联的全面冷战。苏联解体后,北约不仅没有因1994年1月实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放缓东扩,反而在加速推行东扩计划,尤其是2008年俄格冲突使双方由外交的博弈发展到军事上的对峙。
  由此可以看到,面对如此庞大且具有侵略性的国家,西方人对俄罗斯表现出了既蔑视又恐惧的复杂心理,既对俄罗斯有着“文明歧视”,又害怕它的强大,于是,阻碍俄罗斯的发展成为西方对待俄罗斯的基本策略,对于它极力融入欧洲的努力,总是防范,设置障碍,不顾一切地封杀它的国际生存空间,甚至认为俄罗斯的发展壮大必定会给欧洲乃至世界和平带来威胁。用基辛格的话说,俄罗斯是“一支庞大可怕的力量——神圣而深具侵略野心,令人生畏,必须以合作或对抗来加以遏制。 ”
  (作者简介:肖 阳(1987.10-),男,湖北省武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国际关系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中国国际战略。)
其他文献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2014年10月15日
期刊
随着土地利用需求多向发展,为了保障用地审查,更加科学的进行审批工作、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健全化;使项目用地科学、依法、集约和规范化。致使勘测定界的工作相对以前更加复杂,掌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With few available soil organic carbon(SOC)profiles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ose that do exist, the estimation of SOC pools in karst areas is highly uncertain.Based o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建筑工程逐渐发展起来,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成败。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
摘要:文章概述了产学研人才培养方式的含义和优势,分析了当前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提出并探讨了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新方式—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并指出该方式的优势,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图书馆学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方式  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组成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图书馆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极大地促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读者的眼球定格在自己的稿件上,是每个记者最大的追求。为了拽住读者的眼球,记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写出来和同仁共商。让思想交锋。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得有波澜。怎样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原则,让学生主动,快乐,全面地发展,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一大难点。几年来,我注重挖掘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运用“单式班复式教”的教学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异步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