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淮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y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徐淮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及危害症状,分析了发生规律和流行因子,结合该地区小麦的生产实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技术,以指导小麦生产。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流行因子;防治技术;徐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1-0200-02
  
  由于徐州和淮安地处黄淮地区,小麦生长中后期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小麦赤霉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该地区小麦的常发病害,现已成为生产中的重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使得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赤霉病[Gibberella zeae(Schw.)Petch]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病害,多发生在穗期和多雨、气候潮湿地区,该病害发生时造成穗腐;同时也可引起苗枯、基腐等症状,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能达到80%~90%,且感病麦粒中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不可取食,给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1]。为了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结合徐淮地区小麦的生产实践,探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防治方法,现总结如下。
  1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及危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nm graminearum Schw.),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其中以穗腐危害最大,穗腐发生在小麦扬花期,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通常,一个麦穗的少数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使病部呈现枯褐色。穗轴发病后,由于穗轴输导组织被破坏而影响养分和水分的正常输送,因而使上部其他小穗迅速枯死而不能结实,或形成干瘪粒。发病后期,在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分生孢子座或分生孢子)。在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子囊壳)。受害籽粒皱缩、体积变小,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从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一种流行性病害,多发生在穗期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每年小麦抽穗扬花期正值该地区高温多雨的4—5月,正适合玉蜀黍赤霉生长发育所需高温、高湿的条件[2]。小麦赤霉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来自病菌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在大麦、元麦和小麦混栽的地区,分生孢子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各地形成数量和发育进度取决于气温和土壤湿度,高温、高湿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和发育成熟,尤其要求基质湿润。子囊壳成熟后遇水滴或相对湿度≥98%的条件即能释放子囊孢子,相对湿度≤95%不能释放。因此,在雨后,尤其小雨后最有利于孢子的释放,孢子释放后借风雨传播,微风至2~3级风有利于传播,以作物层中孢子最多,因此小麦赤霉病的传播以本田或本地区为主。小麦赤霉病的病菌主要以败谢的花药为跳板,在其上短暂腐生立足,从而侵入小穗,少数可以从张开的颖花直接侵入内部。赤霉病菌最有利的侵入时期为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末期。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持续极为潮湿的天气,一般不会再侵入。病菌侵入后3~5 d受侵小穗开始发病,菌丝体继续沿穗轴蔓延到上下相邻两小穗,潮湿多雨高温时病害扩展较快。发病后病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在多雨条件下可迅速传播,促进病害的扩展蔓延。一旦满足高温、高湿的条件,病害便暴发。
  3流行因子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与否及流行强度主要取决于品种抗病性及易感病生育期、适宜发病的暖湿气候条件与大量的菌源这3个因素及其吻合程度。一是品种的感病性及易感病生育期。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多为感病或中抗品种,某些高抗品种(如望水白、苏麦3号等)因农艺性状或丰产性不佳而难以应用。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抽穗至扬花期是病菌侵染并引起发病的最适时期。研究发现,扬花期最敏感,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糊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二是菌源量。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稻桩等残体带菌率、空中子囊孢子与分生孢子浮游量及穗部孢子粘附量是反映菌源数量的标记,是具备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必要条件,能否流行还取决于气候条件。三是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是决定小麦赤霉病能否流行的重要因子。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是决定病害能否流行的重要因素,小麦赤霉病发病的起始温度为15 ℃,随着温度的升高,病菌侵入的速度加快,潜育期缩短,发病加重。最适发病温度为25 ℃,徐淮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温度均能满足发病要求,故温度并不成为病害发生或流行的限制因素,但气候明显的异常变化对加速或延缓病情发展仍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小麦抽穗扬花期长期处于相对湿度≥85%以上、又遇3 d或3 d以上连续阴雨天气时,病害极有可能流行。
  4防治技术
  4.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适期播种,开深沟排水,合理施肥,增施钾肥等栽培管理措施,都可以减轻田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一是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根本办法,但是由于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的影响,导致一些抗小麦赤霉病品系在徐淮地区的抗性效果并不显著。目前徐淮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是淮麦、烟麦、豫麦系列小麦品种,而这些小麦品种在田间对赤霉病均表现为中抗(MR)以下水平。另外,要提高种植品种的纯度,使小麦扬花抽穗整齐,缩短病菌侵染危险期。二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避免播种过迟,适时早播,避开小麦赤霉病危害时期,可利用早熟或特早熟品种,使抽穗扬花期避过有利于赤霉病发病的气候条件,产生时间上的避病作用,也可以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另外,根据种植品种特性和田地肥力水平,控制好播种量,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数,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形成不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的环境。三是合理施肥,增施钾肥等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重施腊肥,巧施返青拔节肥,并实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避免氮肥施用量过大,促进麦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搞好田间沟系配套,在小麦扬花期之前,挖沟起垄,注意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这对控制病害蔓延十分重要;在冬前、春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轻田间郁闭度,抑制病害的滋生蔓延。
  4.2化学防治
  鉴于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多为感病或中抗品种的事实,化学防治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防治效果不取决于施药次数,而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通常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期,若遇穗期高温,小麦边抽穗边扬花,则应提前至齐穗期施药。有效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 kg/hm2、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750 g/hm2、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 g/hm2、12.5%治萎灵(水杨酸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 kg/hm2。在当前生产实际中,部分农户采用以多菌灵为主的化学药剂在小麦扬花期进行喷雾防治,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多菌灵是一种内吸性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其作用位点单一,小麦赤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近年来徐淮地区虽然还没有关于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报道,但是建议多菌灵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3]。为更及时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危害,建议在病害大发生年份用30%多·酮可湿性粉剂在适期内用药2次,第1次在田间发病始盛期,第2次视病情发展情况而定[4]。应掌握在病情高峰期前(一般间隔7~10 d较好)用药1.5 kg/hm2为宜,若病害发生程度在中等偏重以下时,宜提倡在发病始盛期用药1.5 kg/hm2防治1次,即可取得理想的防效。一般在关键时期喷1次即可,但在下列情况下应于5~7 d后再喷1次:一是品种严重感病;二是首次用药后遇连续高温、高湿天气;三是生育期不整齐,扬花期持续7 d以上[5-6]。
  4.3生物防治
  目前也有学者提出采用生物制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但是要求使用的生防菌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遗传上稳定;二是低浓度下有效;三是对营养要求简单,在廉价培养基上能培制;四是防效能与化学杀菌剂媲美,至少要能及时控制病害;五是对寄主无致病性;六是必须有足够的市场。目前,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还处于试验阶段,还没有批量生产与应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研究历史短,尚未发现非常理想的生防菌;另一方面是其防效或者与化学杀菌剂不相上下,或者不及后者,且防治成本较高,因此近期内不会取代化学杀菌剂。
  5参考文献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7-131.
  [2] 王东海,贾文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业导刊,2006(11):28.
  [3] 陆长婴,季明东,李沛元,等.多菌灵和三唑酮混配对小麦病害的协同杀菌作用[J].上海农业学报,2000,16(1):62-66.
  [4] 叶正荷,朱建祥,苏卫华,等.兼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的复配药剂筛选及毒力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1996,4(2):22-25.
  [5] 王玉雪,袁小丽,司剑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77.
  [6] 宋玉立,何文兰.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14.
其他文献
[目的]为壳聚糖及壳聚糖铜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壳聚糖及壳聚糖铜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并建立了毒力回归方程,求出其有效抑制中浓
社会学家说,女人的自我价值感来源在于婚姻的幸福。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不难想象,为了婚姻家庭的幸福,大部分女人都不会故意破坏和婆婆的关系。但即便如此,婆媳关系依然是家庭里最难念的经之一。  古人说,孝子无贤夫,意思就是孝顺的儿子没办法成为好丈夫。如果男人将成为孝子作为第一重要的事,他就很难同时履行丈夫之职,因为人的时间、精力、心力都有限,顾此就可能失彼。  在我们的文化里,如果一个男人被认为不孝,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