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总能看到许多人关闭朋友圈。其实,“开”与“关”都是个人的自由,也许是为了让自己静一静,腾出时间和精力干自己喜欢的事;也许是迫不得已关闭了朋友圈。总之关都有关的理由,而我只想探讨一下:那些关闭朋友圈的人,会失去什么?
关闭朋友圈,你会失去哪些“力”
失去一个扩展影响力的渠道。离开现有的企业、平台、组织的你,是否仍具有影响力?个体崛起时代,作为普通人,即便没打算做微商,拥有流量聚集能力,则意味着拥有更多话语权,有机会促成更多有意义的链接,达成更伟大的目标。
如果你有过硬的本事,若能加上影响力这个赋能系数,效果就会几何式翻倍扩大。普通人可用的渠道本就不多,放弃朋友圈,就等于放弃了一块重要阵地。
失去一个表达力的训练营。“发圈力”是需要长期锻炼和反复打磨才能具备的。你以为迅速用9张图或140字来传达思想、体现观点,还要在人群中刷出独特的存在感,是件很简单的事吗?
你有过这种体验吗?朋友圈编辑后,修修改改,总觉得词不达意,一气之下不发了……久而久之,表达欲越来越弱,到后来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了,对周围事物和事件的判断、感知、变化,越来越麻木与无感。别人看不见我,我也懒得看别人,最后一别两宽。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发圈力”。它也并不是发几张照片、说几句话这么简单,而是用寥寥图文,能准确表述出当事人的观察所得和内心思考,进而获得广泛影响的能力。
我特别佩服我身边的一位“发圈高手”,她每天很忙却几乎每天都坚持发圈。而且,不管是倒霉事,还是烦心事,她总能看到积极有趣的一面。即便特别糟心的过程,她也总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并能将这段经历变成案例或故事,作为精神滋养肥料,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别人获得感悟和启发。
这不就是反脆弱的能力吗?对当下不利的情况,用稳定的情绪应对,并从中获得成长,甚至将逆境化为顺境。所以,放弃发圈,等于失去了一个自我修炼的场所。
分组管理,打造朋友圈的丰实肌理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会根据重要程度、沟通频率给朋友圈分组管理。
第一类:很重要,且频率高。比如家人、好友、老板、同事等。发圈原则:不用非得打造完美人设,偶尔“自黑”也许更受欢迎。
第二类:很重要,但频率不高。比如行业精英、孩子的老师等。原则:线上多关注,在朋友圈里主动点评,或者私信互动。
因为第二类朋友在圈里发过的书籍、电影、链接、资料等,都可作为学习资料去深度思考,并在看完后给出反馈。不要只会“搬砖”转发,还要训练自己在朋友圈里用140字以内的文字,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情绪。总之,第二类朋友在圈里发出的动态,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最好能参与并互动。有可能的话创造线下见面沟通的机会,看可否转化成第一类型。
第三类:不重要,且频率低。比如某次饭局上加的朋友……原则:发一条礼貌公告,断舍离,有缘下次再约。
作为社交平台,朋友圈最关键的是——你对生活的热情。也就是说,即便塑料社交,互动还是要有的;即使完不成的Flag,目标还是要设的;即使不完美的人設,IP还是要造的。能把每一个普通小日子过得烟气与仙气并存的,那才是真本事。
在微信朋友圈里,一城一池的得失不会决定未来;但是砌一砖一瓦的能力,却能决定你的一生。
(摘自《中国妇女报》)(责编 芳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