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丰富 寄寓深远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o395495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戏剧等之类的作品,一般来说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而细节是构成情节的“细胞”。一篇小说可以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却不能没有场面和细节,否则就会失去形象性特质而走向抽象化、意念化。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看似漫不经心,实是独具精心的细微描写。黄政枢在《笔谈散文》中对杨朔的散文结构作了这样的比喻:“读杨朔的散文,像走进苏州园林,格局虽小,却峰回路转,意界深邃;读杨朔的散文,像观赏扇面画幅,咫尺之间,竟烟波云海,天地开阔。”笔者认为,细节的功能也与类似。虽是一景一物的淡淡点染,一颦一笑的轻轻勾勒,却蕴含丰富,寄寓深远,于细微之处隐含深邃的意蕴,在无言之中尽写不尽之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
  鲁迅的《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书房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比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椅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这里没有对鲁四老爷做任何正面描写,就是一个“寿”字,一副对联,几本古书,就深刻地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腐朽、保守的思想性格。这个细节,远比长辞累语地对鲁四老爷的直接介绍要生动和深刻得多。因为“生活方式常常是思维方式、情感状态和审美情趣的感性显现”。
  此时无声胜有声
  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的细节描写是很突出的。最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要算第四次对小通信员衣肩破洞的描写。
  小通信员安详的躺在那里,新媳妇侧着身子坐在他的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缝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医生听了通信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来说:‘不用打针了……’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那个洞”。“我”也叫她不要缝了,“她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这一针一针,该浓缩了多少语言!新媳妇复杂的感情都化成了这“忏悔”的紧针密线。这细小的动作,无声的语言,把新媳妇对通信员的真挚热爱和深切的痛悼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里新媳妇始终没有只言片语,这个缝衣的细节,胜过了许多悲肠痛肚、撕心裂肺的哭诉。
  说尽心中无限事
  秦少游的《如梦令》有一个细节很深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站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鼠窥灯”这个细节,实际上是词人内心的外化显露,意念的物象表现。从表层上看,它渲染了驿站残破、苍凉的景象;从深层上看,它又隐寓着词人谪旅的凄楚、悲苦和宦海的飘忽、前途的暗淡,还有身世的感伤,内心的孤寂……仅三个字涵括的感情,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可见,有时细节本身也可以构成意境,其艺术空间包容丰厚,不少细节内涵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而显现出朦胧含蓄、扑朔迷离之特点。
  [作者通联:湖北黄石阳新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主学科,语文作业具有帮助学生温故知新的作用,不过学生进入高中后,课业负担逐步加重,不少学生认为语文作业过于单一,只是在做教辅资料。而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同样存在困惑:如果布置预习、读书这些“软性作业”,学生不以为然,难以落实;如果购买教辅资料,以单一的练习为主,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学生抄作业现象严重,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慢慢消褪。  面对学生的诉求,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积极有效地回应,
聋子捻羊毛的时候我从未看到过他的脸,只有直立立的头发,俨然草般竖立在他头顶。他的头发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而是黄、红、灰这些颜色混搅在一起的发丛,阳光射在他微微前倾的头上,我眼里便出现混浊的,模糊的,很难形容的一片。捻羊毛的聋子,除了他的双手,整张身体都是凝固不动的。他身后的墙体污浊不堪,他的专注贴着墙上的石头缓慢地沉淀。很漫长的时光,羊圈高高的窗口上的太阳一直摇摆,没有任何一丝跌落或者倾斜的姿态
作文教学研究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和焦点话题。然而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却难称为“百花齐放”。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研究倾向于思辨型、直觉型、经验型的“写论文”,而不是“做研究”。翻阅浩如烟海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的真情实感哪里来”之类的研究成果,总让人感觉到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学理不足,很难跟“学术”挂上钩。   下面评述的三篇论著,是从本年度硕士学位论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重点从研
我爱仰望蓝天,因此时常会看到飞鹰。它在空旷的天穹盘旋着,一层一层向上攀高,像圆舞曲,一章高过一章,直至最高音度。懵懂的我时常疑惑,天的那一边到底有什么,会使这些鹰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终成为天边可望不可及的一个黑色小圆点?  鹰的飞翔是感人的。开始它只是在天空低低地盘旋着、徘徊着。可,渐渐的,它拼命地向四周划出完美的弧形,一圈又一圈,层层拔高,阶阶递进。那样的飞翔似乎永远不会停止,永远只有前进。那
传统方法教《史记》,百分之九十的语文老师应该是这么个教法:每篇文言文要是不给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要是不讲解出特殊句式通假字一词多义,那谁还敢放了这篇文言文!非要把它肢解零碎,使劲“填”到学生肚子里不可。为什么呀?不放心!不敢!高考指挥棒指哪里我们就往哪里冲!以往每周的语文课连早读加晚自习八九节课,语文老师可以有时间小火熬煮炖《史记》中的任何一篇5000字左右的什么《荆轲》《飞将军李广》。但是,新课
在一次以“积极自主思考,生动活泼参与”为主题的全国课堂教学文化研讨活动中,江苏省常州中学程代军老师执教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他授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选用一个词说说看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整体印象。  学生的回答有:难、深、有哲理、精彩、迷茫、深奥……  第二环节:教师直接向学生展示自己给课文做的梳理:一部分是证据、证明;一部分是村庄、家园。  第三环节:教师让学生谈谈“文章有没有特别精
一  连续几年,都有教材选文增删引发新闻围观,尤其是删除一篇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教材编者不能给出让大多数人接受的理由,往往成为舆论焦点。  这些围观中有两个有趣的现象:  第一,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一篇由教材编写者专门就某一篇选文的增删作详细解释,基本上都是网友的揣测和编者接受采访时的零星言论。综合网友揣测和编者零星言论,删除部分经典篇目的原因,要么主题思想对青少年来说“危险”,如《鲁提辖拳打
新教材的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自己锻炼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语言文字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活动,此活动的开展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也是几易初中语文教材后的保留篇。然而,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待“愚公移山”,我认为愚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属愚人之举。  首先,困难太大,力量太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仅凭人力去搬掉它们,那比登天还难,即使有千军万马也奈何不了两座高耸入云,方圆几百里的大山。更何况愚公只是“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力量之微薄显而易见。正如愚公妻子所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  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