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 巧妙整合 让阏读更美丽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ndm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用年级】
  五年级。
  【设计理念】
  吕叔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课程标准对每学段学生的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因此,教师应把握课程设计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教学中适时进行课内阅读拓展,整合课内外资源,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架设一座连通課内外学习的桥梁,给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文章,感知主要内容。
  2.情感性目标:品读文章,于细微处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语用训练目标:整合阅读,体会作者通过生活中平凡事例表现母爱的写作方法,领悟对比反衬对表现母爱的作用;联系生活经历,尝试表达母爱。
  【教学过程】
  一、文本回顾,聚焦“母爱”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孙友田的《月光启蒙》,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吗?
  (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2.在作者的童年回忆里,母爱是什么?
  PPT出示,学生诵读:
  母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是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是一支支幽默的童谣,
  是一则则有趣的谜语。
  3.一件事代表着一份爱,母爱是无处不在的浸润,母爱就是——月光下的启蒙!今天,让我们跟随孙友田再次走进他记忆中的母爱。请同学们拿出阅读材料,上面有《迎接母爱》和《母爱似水》两篇文章,它们与《月光启蒙》(原题《月光母亲》),合称为“母爱三部曲”。在这两篇文章中,母爱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回顾《月光启蒙》的主要事件,以“母爱”为主线,从学生情感期待处拓展,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自然过渡到孙友田“母爱三部曲”另两篇文章的阅读。】
  二、阅读拓展。品味“母爱”
  1.学法回顾。
  读一读: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
  找一找:文章中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母爱的?
  画一画:文章哪些段落或语句打动了你?画出来,并做批注。
  想一想:作者笔下的母爱是什么?
  2.学生自主阅读。
  3.小组内交流分享。
  4.全班汇报交流:文章中哪些事、那些词句打动了你?
  (1)送羊肉
  谁知她脱去棉袄,松开腰间扎得很紧的绳子,从背上卸下一块用白布裹着的东西,她颤巍巍将那东西放在案板上,摊平、展开,呵,我和妻子都愣住了:一块肥美的羊肉!
  师:母亲腰间的绳子为什么要扎这么紧?如果掉下来会有什么后果?
  师:从这些细节中,我们感受到母爱是——藏在身上的羊肉,是——不辞辛苦的付出。
  这十斤羊肉伏在母亲宽宽的背上,在春寒料峭的三月,从黄口到贾汪历时一昼夜,行程二百里,母亲为此弓腰驼背,母亲为此步履蹒跚。
  师:背着十斤羊肉这么长时间,走这么远的路,母亲累吗?此时,她会想些什么?是什么支撑着她?
  师:时间漫长,路程遥远,母爱是——日夜不停地奔波。
  师:“弓腰驼背”“步履蹒跚”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能读出来吗?(生自由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这感人的画面。(配乐诵读)
  这十斤羊肉,
  伏在母亲宽宽的背上,
  在春寒料峭的三月,
  从黄口到贾汪,
  历时一昼夜,
  行程二百里,
  母亲为此弓腰驼背,
  母亲为此步履蹒跚。
  (2)拔茅草
  我和妻结婚的那年初冬,她来矿上,看到我们床上只铺着薄薄的褥子,就瞒着我们只身爬上了矿区的东山,见草就拔,一个下午就拔了一大捆白茅草,硬是从山上背下来。妻子见了又心疼又生气地埋怨她:“娘,那山上有狼!”母亲却轻轻一笑,说:“什么野物都怕活人。”
  师:你关注了这件事吗?哪些细节打动了你?(生交流)
  师:母爱就是——无所畏惧的付出。
  (3)拆羊肉
  几个孩子围了上去,母亲撕一块填在这个嘴里,又撕一块填在那个嘴里,像喂她的一窝小鸟。转瞬间,一条羊腿只剩下一盆羊骨头。
  师:说说你的感受。(生谈感受)
  师:是啊,母爱就是——担心你吃不饱,穿不暖。
  (4)纳鞋底
  自从我学会走路,就穿她做的布鞋。鞋面是她织的粗布,纳鞋底用她纺的线绳。为了我一双爱动的赤脚,常常熬红她的眼睛。直至以后,我出外上学了,工作了,还仍然穿她做的布鞋。
  师:读出你的感动。
  师:一双双布鞋浸润了母亲多少爱,踩碎了她多少不眠之夜。
  (5)关爱孙女
  夏天蚊子多,她让孙女睡在软床子里。所谓软床子,是用绳子编起来代替床板,人躺上去就如躺进网兜里。母亲睡在孙女身边,不停地用扇子赶着蚊子,嘴里还唱着动听的童谣。后来女儿告诉我:“奶奶睡在床框上,那床框就是一根木头。”
  师:母亲爱我,爱孙女,这是爱的传递。
  5.仿写小诗:
  母爱是什么?
  母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是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是一支支幽默的童谣,
  是一则则有趣的谜语。   母爱是月光下的启蒙。
  母爱是什么?
  母爱是
  ,
  是——,
  是——,
  是——。
  母爱是不求回报的付出。
  6.学生交流诵读自己写的小诗。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的方法,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以“母爱”为纵线,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關键词句谈体会、抒情感,于细微之处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以“小诗”为横线,在对话探究的基础上仿写小诗,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创造了情智共生、情美共生的境界。】
  三、阅读统整。升华“母爱”
  1.对比阅读,加深认识母爱
  (1)快速浏览三篇文章,完成填空:
  从《月光启蒙》中,我们看到了一位
  的母亲;
  从《迎接母爱》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从《母爱似水》中,我们又看到一位——的母亲。
  (2)出示三篇文章中最能表达母爱的语句,感情诵读,再次感受母爱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幼小时在母亲怀里,长大了在母亲心里,离家后在母亲梦里。游子走到天涯海角,也走不出慈母那关切的视线。
  母亲的爱如春天里飘洒的小雨,如青石中流出的甘泉,滋润万物,细微周到。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母爱如歌,浅吟低唱;母爱似水,滋润万物。就这样一位温柔、智慧、慈祥、勇敢的母亲,现在连她最爱的儿子都不认识——(师配乐诵读)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师:看到此时的母亲,你又有什么感受?
  师:这是原文《月光母亲》开篇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话?(母爱伟大,可贵,一去不复返;通过对比的手法,形成反差,更衬托出母爱的伟大)
  2.联系生活,表达母爱
  (1)课件播放生活中众多“母爱”的镜头,师配音:孩子们,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时刻充盈着我们的生活。母爱是孟母三迁和临行密密缝的针脚,母爱是遮风挡雨的关怀,母爱是哭泣时的安慰与鼓励,母爱是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泪水,母爱是危难时刻的义无反顾……
  (2)爱,就大声说出来!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在你生活中,母爱又是什么呢?
  母爱是什么?
  母爱是——,
  是——,
  是——,
  是——。
  母爱是无以回报的恩情。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地爱自己的母亲,学会爱,理解爱,表达爱,回报爱,不让爱留下遗憾……
  【设计意图:统整阅读,找准阅读的切入点,抓实阅读的侧重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升华“母爱”之后,笔锋一转,配乐诵读描写老年痴呆后母亲的语句,形成巨大反差,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生活中“母爱”的镜头,唤起学生生活体验;情动而辞发,学生畅谈自己的“母爱”,让“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四、阅读推荐。延伸“母爱”
  同学们,今天我们沉浸在孙友田的文字里,感受到浓浓的母爱,其实写母爱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老师给大家推荐阅读梁晓声的《母亲》一书,下周举行读书汇报会。
  【设计意图: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教者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在由一篇课文拓展到一组文章的基础上,推荐一本书的阅读,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提升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夯实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台湾小学教育的实地考察与座谈,台湾小学教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彰显,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的过程,课余多彩的活动,以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分层教育。从社会地位、自主空间以及流动尺度来看,教师职业幸福感较强。台湾小学善于利用各类资源,充分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式教育等给人启迪。  【关键词】台湾教育 自主地位 职业幸福 教育资源  前不久,笔者有幸前往中国台湾
“空白”本是绘图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绘画作品中一些或多或少的空白不仅没有束缚住欣赏者的思维,反而带给人们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达到“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包含着种种“不确定”与“空白”,这就留给了师生无限想象的可能,犹如插上了多姿多彩的翅膀,让人们在语言文字的天空自由翱翔。因此,无论是课堂时间的留白还是语文文本中种种空间的留白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时的抓手,并以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小学语文高段 在线教学 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各地政府宣布推迟春季开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停课不停学”时,学校立刻成立防控小组,定人定责安排线上教学工作各项事务。如何既能减轻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能有效指导学生在家在线学习值得教师深思。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笔者同全班学生和家长一起努力,共同寻求到目前较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在线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家长的监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的智力由言语、数学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知及自然观察八种智力结构组成。传统的英语教学多以重复的机械操练、知识强灌为主。新课标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在新时期的英语教学中必须结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动画是一种富含视听形象、丰富色彩、声音描述等多种元素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其将多元智力理论中的空间视觉智能
【摘要】文本的精神、文本的灵魂、文本的种种好处,是要通过细读才能得以发现的。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细读文本,善于发掘一切有助于学生学好语文的信息,让學生在字里行间巡视,在关注文本表达的同时,加深对文本的体悟,从而使阅读更有效。  【关键词】阅读 体悟 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
[教学内容]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宜早思”,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
【摘要】“你有什么感受?”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的提问。此问题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却可反映出学生品德课堂学习中情感体验的深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预设,预测学生各种可能的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的引领、帮助,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提问意图。  【关键词】引领 情感 体验  【案例一】  《高峡出平湖》第一课时第一次试教,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在
1  警车开进金山林场大院时,邬天正在山坳里穿行,密林蔽日、信号隔绝,唯有雷声滚滚,远在天际,与风声混成低沉的咆哮。  邬天沿溪流溯源而上,行至一半,潺潺流水已隐于地下,成为一片褥湿的沼泽,两侧则是千仞壁立,如死亡般绝望。邬天当然可以回头,回到溪流的下游,甚至一路退到两河口,等长岭公路上过路的汽车。可如此一来,这处山坳便会出现在他的梦中,扭曲成不同的形状。  事实上,邬天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片绝境
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听说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和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因此,借用生活情境激发健康情感,师生共同活动,体验交际乐趣,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英语,喜欢交际,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用生活情境,激发健康情感  小学英语课本内容大多与人们学习生活有关,让学生直接面对并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能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口语交际成为快乐的事。  如
构建“高效课堂”,对于每位教师而言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变原有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提升专业技能,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为全面贯彻落实高效课堂改革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校全体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不断探索、实践,努力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课堂即成长,既成长知识与能力,也成长情感与创造力。  一、注重氛围营造,强化培训指导  为推动高效课堂的实施,身为省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