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博导”陈涌海:跨界的人生最有趣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23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3月16日凌晨,窦唯发布了新专辑《山水清音图》,整张专辑像一幅长长的画卷,诠释着这位艺术家的音乐追求。但这张独特的专辑还意外地捧红了一个人,他就是专辑的伴奏者之一,吉他手陈涌海。
  陈涌海何许人也?百度百科的词条里,他是中科院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一连串令人懵圈的高冷头衔和科研项目之外,他醉心摇滚,古典诗歌小说无一不通!对于他来说,大概跨界的人生才是最有趣的。
  陈涌海与音乐的缘分,从很小就开始了。由于父亲在电影院工作,少年陈涌海看了不少电影,学会了很多电影插曲。1986年,他只身来到北大求学,上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买琴”。校园时代的陈涌海不仅是一个学霸,更是一个文艺青年。每到夏天傍晚,一群同好便抱着吉他,相约在北大图书馆东边的草坪上弹琴、唱歌、聊理想。而后,陈涌海还与许秋汉、杨一等同道组建未名湖乐队。他们的摇滚乐与现在大学里盛传的情情爱爱不同,他们嘶吼出来的满满的都是对国家、社会、人民的思考和忧愤。彼时的陈涌海张扬恣肆,唱歌时,他满口方言,被台下的观众起哄“听不懂”,他勇猛地吼道:“听不懂的出去!”
  “我们那一代娱乐不多,很有理想主义情怀。我认识一个外号‘万能文艺青年’的,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可硬是放弃学业去山村支教了。”他说:“做不了刀子,也要做刀把子!哪怕做生锈的、钝刀的刀把子,也要跟刀子在一起!”因此,当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不俗建树后,诗和摇滚仍然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题。他常常参加各种诗歌集会,和一众诗人一起吟诗,唱自己的歌。一首《将进酒》被好友杨一无意间传到网上,很快就破了千万的播放量,陈涌海也由此被称为“摇滚博导”。一位高三老师在视频下留言,平时班上对文学艺术不屑一顾的理科生们,听完会震动:“原来科学家可以那么感性,古诗词可以那么迷人。”
  曾有人问陈涌海,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当工作,音乐和科研你选择哪一个?陈涌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科研:“这是我的主业”,而音乐,则是“自我情绪的表达、是有特点和价值的事情”。二者一个是工作,一个是生活,都需要認真对待。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不少节目邀请他去表演,都被他拒绝了。他清醒地知道,他们看重的只是他“摇滚科学家”的噱头。
  陈涌海现在是中科院的“杰出人才”,他住在研究所内家属区,每天8点到办公室,晚上6点回家吃晚饭,9点又到办公室,忙到12点才走。他在办公室和家里各放了一把吉他,弹唱吟咏,拓展精神。他创造了两个迥异而交融的人生,并在每个维度行走自如。他享受着艺术带来的自由和轻盈,“艺术的美可以安抚人心,让人远离功利,心灵自由,不受羁绊。有此自由,生活不但变得可以忍受,甚至变得美好起来。”
  热议锐评:在人们的印象中,“丰富”是五彩缤纷,“纯粹”是月白风清。但有趣的是,我们总能从最丰富多彩的人身上,看到最纯粹的底色。陈涌海就是这样一个既丰富又纯粹的人,他把生活过成了绚烂,又把绚烂提纯成平淡。茫茫人海,具备陈涌海这样才情的人并不多见,能在科学家与艺术家之间自如切换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能学习和借鉴的,只有他的恬淡和洒脱,以及在浮躁中的不忘初心,淡然前行。
  素材运用:跨界的人生最有趣;把生活过成歌;不忘初心,淡然前行;清醒;丰富与纯粹;工作与生活;感性与理性;自由……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搜狐、界面等)
  编辑/关晓星 华放
其他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多少侠客志士仁人舍生忘死,或一腔热血酬知己,或为理想舍生取义,或为国为民从容赴死,他们用生命谱就了一曲曲慷慨悲歌。然而,当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我们惊讶地发现人们开始思考“何为生?何为死?人生为何无常?”这一类的问题了。这种巨大的变化是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发生的呢?  其实细究起来,“人生无常”这种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面对连年战
4月8日早晨,中班的杰杰带来一只透明的盒子,里面有几条蚕宝宝和几片桑叶。孩子们对这些蚕宝宝非常好奇:它们怎么像毛毛虫?它们会不会和毛毛虫一样变成蝴蝶?它们有几只脚?它们有眼睛吗?它们爱吃什么?……教师决定不立即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于是,蚕宝宝进入班上的科学区,成了孩子们的研究对象。孩子们每天都去观察和照料这些蚕宝宝,常常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追随孩子的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