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我曾经到过学校的健身中心,那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人性化的健身设施,而是健身中心的一纸说明。其中谈到规章制度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了保证消费者的安全,我们不得不制定了一些制度,但我们会将其降低到最低限度。”看过之后,我颇有些好奇,在美国时间长了,才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西方,许多人认为,“政府是个不能没有的坏东西”。没有它,社会就没有秩序,人类就玩不转;有了它,如果过于强势,又势必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太多的羁绊。难怪哥伦比亚教育学院在宣传自己的画册中,介绍著名校友、美国911调查委员会主席KEAN时,也没忘了说上他的特点:“他信任的是一个管得少的政府”。可见,一个管得少且管得好的政府,更有可能成为公众喜欢的政府。
我经常听一些学校在介绍自己的业绩时,拿制定了多少规章制度说事儿。似乎制度的多少与管理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其实,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制度多了,说不定会成为生产力的枷锁。
我在高密一中做校长的时候,因为大家同心协力,学校做出了一些成绩,在外面也有了一点小名声。一时间,来校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候,领导提醒我们:一中的形象并不仅仅代表一中,甚至也不仅仅代表教育,她是全市的窗口。怎么擦亮这个窗口?一个直接的办法就是整顿学校的环境卫生,先让客人有个好的第一印象。于是,我们把原来一天检查一次环境卫生,改为一天检查四次。从表面上看,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可同学们的一肚子苦水却无处诉说。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一位学生的来信,信中历数这些不考虑学生感受的制度给他们带来的“灾难”。在他看来,制度越多,他们越不得安宁。他不明白,制度到底是干什么的,学校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不近人情的规章制度?
一封平常的学生来信,让我如梦方醒。
我想起了摩托罗拉公司关于制度建设的故事。在东亚,摩托罗拉的工程师每月可以有2000美元的住房津贴。同时,制度还规定:津贴必须用于租房。公司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让工程师们住在公司附近的社区,过得舒服一点,体面一点。但是,有一天,公司有急事要找一位高级工程师,却发现他住在远郊的一个简易工棚里,而用省下来的钱接济他的弟弟上学。公司的第一反应就是解雇他,因为他违反了公司的制度,滥用津贴。其实,他是把钱用在了刀刃上。最终,摩托罗拉还是修改了制度而留下了这位工程师。
别小看这件无足轻重的事。事实上,它在摩托罗拉公司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教育了摩托罗拉的高层管理人员,让他们反思:我们制定制度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个夏日,我在网上遇到一位中学生网友,他为在炎热的天气里学校仍然要求学生穿着厚厚的校服参加升旗仪式而苦恼。学校希望以此创造一道靓丽的“升旗风景线”,因为,只有校服齐整,才可能显得严肃、壮观、整齐划一。可是,这位中学生却认为,穿什么衣服并不重要,关键是同学们是不是认真严肃,是否以真诚的态度来参加这个活动。
其实,一般的学校大概还不至于迂腐到把穿衣服与教育效果生拉硬扯到一起的程度,从哪里寻找教育的效果,学校管理者心里完全应该明白。只是,许多做了管理者的人似乎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不为被管理者设一点条条框框,似乎管理就没有了缰绳,管理者也没有了威严。至于这样的制度到底是不是有用,是不是受人欢迎,那就另当别论了。
有位管理咨询公司的老板,曾经戏说当前的管理文化。他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规章制度从完善走向简约的时代。在新时代的办公大楼里,人们将崇尚没有时钟的文化。尽管我们并不完全同意他的判断和描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规章制度不是妙手回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这个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张扬的时代,我们还要寻求更重要的东西。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市教育局)
(编辑 张 葳)
在西方,许多人认为,“政府是个不能没有的坏东西”。没有它,社会就没有秩序,人类就玩不转;有了它,如果过于强势,又势必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太多的羁绊。难怪哥伦比亚教育学院在宣传自己的画册中,介绍著名校友、美国911调查委员会主席KEAN时,也没忘了说上他的特点:“他信任的是一个管得少的政府”。可见,一个管得少且管得好的政府,更有可能成为公众喜欢的政府。
我经常听一些学校在介绍自己的业绩时,拿制定了多少规章制度说事儿。似乎制度的多少与管理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其实,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制度多了,说不定会成为生产力的枷锁。
我在高密一中做校长的时候,因为大家同心协力,学校做出了一些成绩,在外面也有了一点小名声。一时间,来校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候,领导提醒我们:一中的形象并不仅仅代表一中,甚至也不仅仅代表教育,她是全市的窗口。怎么擦亮这个窗口?一个直接的办法就是整顿学校的环境卫生,先让客人有个好的第一印象。于是,我们把原来一天检查一次环境卫生,改为一天检查四次。从表面上看,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可同学们的一肚子苦水却无处诉说。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一位学生的来信,信中历数这些不考虑学生感受的制度给他们带来的“灾难”。在他看来,制度越多,他们越不得安宁。他不明白,制度到底是干什么的,学校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不近人情的规章制度?
一封平常的学生来信,让我如梦方醒。
我想起了摩托罗拉公司关于制度建设的故事。在东亚,摩托罗拉的工程师每月可以有2000美元的住房津贴。同时,制度还规定:津贴必须用于租房。公司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让工程师们住在公司附近的社区,过得舒服一点,体面一点。但是,有一天,公司有急事要找一位高级工程师,却发现他住在远郊的一个简易工棚里,而用省下来的钱接济他的弟弟上学。公司的第一反应就是解雇他,因为他违反了公司的制度,滥用津贴。其实,他是把钱用在了刀刃上。最终,摩托罗拉还是修改了制度而留下了这位工程师。
别小看这件无足轻重的事。事实上,它在摩托罗拉公司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教育了摩托罗拉的高层管理人员,让他们反思:我们制定制度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个夏日,我在网上遇到一位中学生网友,他为在炎热的天气里学校仍然要求学生穿着厚厚的校服参加升旗仪式而苦恼。学校希望以此创造一道靓丽的“升旗风景线”,因为,只有校服齐整,才可能显得严肃、壮观、整齐划一。可是,这位中学生却认为,穿什么衣服并不重要,关键是同学们是不是认真严肃,是否以真诚的态度来参加这个活动。
其实,一般的学校大概还不至于迂腐到把穿衣服与教育效果生拉硬扯到一起的程度,从哪里寻找教育的效果,学校管理者心里完全应该明白。只是,许多做了管理者的人似乎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不为被管理者设一点条条框框,似乎管理就没有了缰绳,管理者也没有了威严。至于这样的制度到底是不是有用,是不是受人欢迎,那就另当别论了。
有位管理咨询公司的老板,曾经戏说当前的管理文化。他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规章制度从完善走向简约的时代。在新时代的办公大楼里,人们将崇尚没有时钟的文化。尽管我们并不完全同意他的判断和描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规章制度不是妙手回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这个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张扬的时代,我们还要寻求更重要的东西。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市教育局)
(编辑 张 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