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非政府组织为什么“能”影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engli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将意识形态领域作为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切入点,妄图削弱和割断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它们来自境外却能够作“乱”于境内,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多发、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难”、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科技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及其“全球良知”的“正义”形象等.
其他文献
在“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分析框架下,政府、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各自在网络空间的存在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的冲突和合作,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聚合体系.在参与治理这个聚合体系的过程中,各主体呈现出不同的“博弈者特性”.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以私营部门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和以公民社会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分别对应着以主权国家法规为基础的制度建构、以契约为基础的制度建构以及以共识和协商一致为基础的制度建构过程.从利益相关度、权力和权威、合法性及治理成本四个方面衡量不同主体的博弈者特性,发现三个治理主体在不同层次治理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共同侵权规则体系的建构虽已完成,但对相关一些条文的争议仍未停止,其中尤以《民法典》第1168条中“共同”是否包括共同过失、是否包括故意与过失相结合的情形之争论为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人侵权形态 日益多样,狭义共同侵权中“共同实施”含义的科学、正确理解,对于保障司法裁判统一性、确定性、公正性至关重要.“共同过错说”遵循了弥补被侵权人损害的基本要求,符合条文解释的体系性要求,能够实现规则之间的协调,同时也能够对接域外各国侵权法相关立法规则的理念和思路.在对《民法典》第1168条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