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hui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中,中国古典诗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它不仅在我国文学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中国古代诗歌不仅含蓄优美、含义丰富,还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些特点,为后人翻译古代诗词带来了巨大困难。本文探讨了如何更好地鉴赏和翻译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模糊美 鉴赏 翻译
  由于古代诗歌在语言表达和意向表达中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性质通过读者独特的视角和对审美的不同体验产生了一种模糊美。
  一、文化翻译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学派相关理论与翻译领域在不断地发展和相互渗透,所以文化翻译的过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断向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方向发展。
  在文化学者的思想中,翻译也被称为文化转换。对相关学者来说,翻译不仅需要解码、重组文字,还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局限于文字本身的含义,还要重视文字在翻译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学派强调,文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翻译也会赋予文化新的含义,这对翻译本身来讲是一种进步和完善。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句子或文字的翻译,也是对古典文化的翻译。
  随着现代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发展,翻译也与文化研究进行全新的融合。在翻译时,如果我们只是主观加强对宏观文化的研究,就会对研究主体产生较大影响,但过分研究文本的技巧和词义,也会制约诗歌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将两者充分结合,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更好地传播文化。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模糊美的文化凸显和翻译困境
  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这种含蓄、多解和不确定性正是我国语言表达的独有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翻译和研究古典诗词,通过研究诗歌的模糊性,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中国古典诗歌常常使用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方式表达作者的情绪。诗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诗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诗歌的模糊性,导致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和意境方面比较模糊。在诗歌的整体表述过程中,模糊美对译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擾。
  三、在文化视角下欣赏中国古典诗歌
  在中国文化悠悠长河中,古诗词有着十分丰富、辉煌的历史。在发展诗歌的过程中,译者有责任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尤其是翻译成英语,以此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古典诗歌。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完善诗歌的语言和文字,使语言表达形式得到更大的发展。
  模糊美是中国古典诗歌宝贵的财富,因为中国古典诗歌本身就使用了较为含蓄的语言,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要充分表现中国古典语言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产生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诗歌的美感,做到“神”还原是译者最应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翻译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译者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译者只有有效解决,才能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真实还原了词语,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并在翻译过程中发展模糊美学。
  四、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理解难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更应加强对文化本身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译者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我国和世界文学史得到更大发展,也使翻译领域取得了更多傲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桑仁敏.发掘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浅谈高中古诗鉴赏教学[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19).
  [2]廖君湘.在古典诗歌和现实生活间作文化的引渡——《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美研究》阅读感言[J].湖南农机,2011,(32).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通感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认知现象。本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探析通感隐喻在汉语颜色词中的构建机制。  【关键词】通感隐喻 颜色词 作用  一、引言  1980年莱考夫与约翰逊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如今学界已经普遍接受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通感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隐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纤法布里-珀罗(F-P)折射率传感器,该传感器由单模光纤头端面和靠近该端面的由157 nm激光加工而成的短空气腔构成。短空气腔两个端面的反射光和光纤头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