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这样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语道明语文课程“学什么”和“怎么学”两大问题。“学什么”是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怎么学”是在大量的综合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近年来,笔者将思维导图、思维地图、思维树、概念图等一系列思维可视化的工具纳入教学的视野范围,提出应用概念构图策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探索研究。在指向语用的应用中,概念构图既是“地图”,也是“GPS导航系统”,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为践行“语用”的理念指明了目的和方向,让学生在大量画图、用图的过程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一、概念构图策略在微观层面的应用
语文教学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离不开语言这一媒介。对语言反复推敲、感悟、比较、分析,是语文课程的任务。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句子,是用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笔者在这个微观层面,运用概念构图策略,品味用字、遣词、造句的奥秘,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一字开花图,触摸文字的温度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当字词句组合成文本的时候,有着动人的力量。比如,当我们读到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会情不自禁地落泪,读到令人悲伤的地方,会感觉到丝丝凉意。这就是文字的温度。那么,怎样利用概念构图策略,帮助学生去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的力量呢?
如笔者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句时,抓住“浸”字,引导学生来感受桂花的香味迷人和家乡的浓浓情意。具体操作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关注“浸”字,让它开花。由师生合作,完成一字开花图(如图1)。请大家选择花瓣里的任何一个词,代入原文读一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这个“浸”字的妙处,从而体会浸在花香中的感觉。
第二步,让“浸”字再次开花,师生合作,完成一字开花图(如图2)。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描写是有内涵、有感情的,同时让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怎么做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还有谁浸在桂花的香气中,并试着用“浸”字说句子,如“家乡的小溪浸在桂花香里”。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生灵都美妙地享受着桂花香,感受着浓浓的家乡情。
“语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作者在用字上的巧妙之处,体会作者写作风格上的特点,所以,还得再进行第三步,通过运用“换词法”“想象法”“琢磨修辞法”“领会含义法”等让“浸”字再次开花(如图3),引导学生去关注方法,并抓住作者用字上特别有力量的地方加以分析和品读,如此习得的是语言运用,而不仅仅是情感。
上述“一字开花图”设计简单,结构清晰,布局分明,它便于学生对信息的组织和管理,学生通过直观看图,比较、讨论,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发现作者在用字、遣词上的奥妙之处,体会作者在风格上的特点。这是一种指向于写作、指向于运用的比较简单可行的策略。
2.糖葫芦串图,品味词语的个性
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词语、经典的遣词,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
孙双金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中采取的方法,令大家眼前一亮。孙老师在让学生们初读课文后,出示了这样一组词语: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这三列15个词语,像不像一串串糖葫芦?孙老师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归类梳理,别出心裁地根据词语的内容将之分为三列。除了根据内容这样的明线安排,还凸显了写作的暗线。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认读中理解、积累了词语,更理清了文本的条理,使教学明晰而又高效。
孙老师的这一设计让我们受到了启发。教学《小镇的早晨》中“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一句时,对于“恬静”一词的学习,笔者同样通过糖葫芦串图,进行了展示和梳理。
师:“恬静”是什么意思?(顺势在黑板上画一串糖葫芦图,写上“恬静”,如图4)
师:如果把“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改成“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行吗?(顺势在糖葫芦图上加上“安静”)
生:不行吧?安静给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声音的,沉沉的,而恬静能给我们柔柔的美感。
生:不行,听起来给我们的感觉太不一样了。“恬静”的“恬”和“甜美”的“甜”同音,“恬静”,听着,我感觉小镇的早晨不仅是安静的,安静中还有丝甜甜的味道。
生:作者特别热爱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乡就会有一种甜甜的味道,用“恬静”更能表达他这样的感情。
师:“恬静”和“安静”是两个意思非常相近的词,但细细辨别仍有细微的差别。还可以换别的词儿,(顺势在糖葫芦图上加“……”)比较辨别后,我们才领悟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利用和借助图进行教学的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领悟用词的精当,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这也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
3.系列流程图,体会句子的味道
流程图是流经一个系统的信息流、观点流或部件流的图形代表。笔者想借浙江省课题推广活动中姚筱群老师的一个用图实录,来说明流程图在帮助学生体会句子味道时起到的作用。姚老师教学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
一、概念构图策略在微观层面的应用
语文教学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离不开语言这一媒介。对语言反复推敲、感悟、比较、分析,是语文课程的任务。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句子,是用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笔者在这个微观层面,运用概念构图策略,品味用字、遣词、造句的奥秘,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一字开花图,触摸文字的温度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当字词句组合成文本的时候,有着动人的力量。比如,当我们读到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会情不自禁地落泪,读到令人悲伤的地方,会感觉到丝丝凉意。这就是文字的温度。那么,怎样利用概念构图策略,帮助学生去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的力量呢?
如笔者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句时,抓住“浸”字,引导学生来感受桂花的香味迷人和家乡的浓浓情意。具体操作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关注“浸”字,让它开花。由师生合作,完成一字开花图(如图1)。请大家选择花瓣里的任何一个词,代入原文读一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这个“浸”字的妙处,从而体会浸在花香中的感觉。
第二步,让“浸”字再次开花,师生合作,完成一字开花图(如图2)。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描写是有内涵、有感情的,同时让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怎么做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还有谁浸在桂花的香气中,并试着用“浸”字说句子,如“家乡的小溪浸在桂花香里”。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生灵都美妙地享受着桂花香,感受着浓浓的家乡情。
“语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作者在用字上的巧妙之处,体会作者写作风格上的特点,所以,还得再进行第三步,通过运用“换词法”“想象法”“琢磨修辞法”“领会含义法”等让“浸”字再次开花(如图3),引导学生去关注方法,并抓住作者用字上特别有力量的地方加以分析和品读,如此习得的是语言运用,而不仅仅是情感。
上述“一字开花图”设计简单,结构清晰,布局分明,它便于学生对信息的组织和管理,学生通过直观看图,比较、讨论,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发现作者在用字、遣词上的奥妙之处,体会作者在风格上的特点。这是一种指向于写作、指向于运用的比较简单可行的策略。
2.糖葫芦串图,品味词语的个性
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词语、经典的遣词,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
孙双金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中采取的方法,令大家眼前一亮。孙老师在让学生们初读课文后,出示了这样一组词语: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这三列15个词语,像不像一串串糖葫芦?孙老师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归类梳理,别出心裁地根据词语的内容将之分为三列。除了根据内容这样的明线安排,还凸显了写作的暗线。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认读中理解、积累了词语,更理清了文本的条理,使教学明晰而又高效。
孙老师的这一设计让我们受到了启发。教学《小镇的早晨》中“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一句时,对于“恬静”一词的学习,笔者同样通过糖葫芦串图,进行了展示和梳理。
师:“恬静”是什么意思?(顺势在黑板上画一串糖葫芦图,写上“恬静”,如图4)
师:如果把“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改成“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行吗?(顺势在糖葫芦图上加上“安静”)
生:不行吧?安静给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声音的,沉沉的,而恬静能给我们柔柔的美感。
生:不行,听起来给我们的感觉太不一样了。“恬静”的“恬”和“甜美”的“甜”同音,“恬静”,听着,我感觉小镇的早晨不仅是安静的,安静中还有丝甜甜的味道。
生:作者特别热爱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乡就会有一种甜甜的味道,用“恬静”更能表达他这样的感情。
师:“恬静”和“安静”是两个意思非常相近的词,但细细辨别仍有细微的差别。还可以换别的词儿,(顺势在糖葫芦图上加“……”)比较辨别后,我们才领悟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利用和借助图进行教学的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领悟用词的精当,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这也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
3.系列流程图,体会句子的味道
流程图是流经一个系统的信息流、观点流或部件流的图形代表。笔者想借浙江省课题推广活动中姚筱群老师的一个用图实录,来说明流程图在帮助学生体会句子味道时起到的作用。姚老师教学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