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策略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wang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中学 浙江 兰溪 321100)
  
  摘要:进行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注意问题引入的适时性;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性;要立足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训练的科学性。
  关键词:开放性问题 初中科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倡导开放教学,而开放教学的核心是问题的开放性。就初中科学教学而言,开放性问题,从内容上看具有新颖性,从形式上看具有生动性,从解决的路径看具有发散性,从问题的功能看具有创造性。开放性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学生积极的探索才能完成,这对于吸引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科学素质是十分有益的。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开放性问题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科学的实际教学中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应抓住的几个关键环节。
  
  1 从教学实际出发,注意问题引入的适时性
  
  要认识到开放性问题并不能简单地代替常规性的知识训练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恰恰相反,扎扎实实地搞好这些训练是解决开放性问题的基础。开放性问题不仅要追求问题本身的新颖性和生动性,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要注意问题引入的适时性。开放性问题的引入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握好最佳时机。
  一是在学习内容含有开放性的因素时,适时创设开放性问题。若教学内容本身就隐含着开放的因素,就要充分挖掘学习材料中的这些因素,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或开展合作讨论活动中适时引入开放性问题。如学习“摩擦力”的内容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抛出如下开放性的问题:① 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② 你认为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③ 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那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三个都是很好的开放性问题,也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问题。
  二是学生有了相应的知识积累欲求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时,引入开放性问题。随着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知识丰富了,思路拓宽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方法也多了,学生就有一种自觉地要求拓展和深化知识的欲望,这时教师不妨引入相应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如上述第一问的提出是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要突破课本的束缚,提出自己的见解;上述第二问的提出是在学生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后,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都地列举出生活中摩擦力有害或有益的实例;上述第三问的提出是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后,在完成这一问题时,要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畅想,用心体验生活中有效利用摩擦力的积极作用。
  
  2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性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的设计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个中心。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更要强调过程性。这里的过程性有两个层次:从参与的面上来讲,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避免使课堂活动成为少数人表演的舞台。设计开放性问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兴趣和能力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路径差”和“时间差”。所谓“路径差”就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不尽相同。所谓的“时间差”就是不同学生理解问题的快慢也会有所差别。教师要正视这种现实,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一位学以参与问题解决的机会,允许学生从自身的条件出发,以不同的路径来探求知识。从参与的深度来看,要求学生自始至终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大家一起提出问题,一起参与观察、类比、猜测、归纳、推断等各种探索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问题解决后,一起验证,一起总结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如:“尽可能多地写出辨别电源正负极的方法。”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借助“现象——整理——实证——发展”的思维模式完成探究的全过程。现象:可以通过小实验发现电流方向影响小磁针的方向这一有趣的现象;整理:通过小磁针的偏转方向,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实证:拿一个正负极模糊的蓄电池进行验证;发展:把这种判别方法进行迁移,提出更多的方法,并进行验证比较。
  通过开放性问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放性问题往往是合作交流的一根引线,因为许多开放性问题都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如“观看神州七号火箭上天的现场直播,可以看到宇航员在太空漫步的镜头,据此你会提出哪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试着在同学互助学习中加以解决。”这种开放性问题的本身就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会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小组的讨论,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评论。不同能力的学生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每位同学都会有所收获。开放性问题在合作中得到解决,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 立足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训练的科学性
  
  开放性问题一般都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从知识面看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从思想方法看具有灵活性和多向性,给学生发挥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开放性问题教学要立足对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训练的科学性。
  3.1注重课内外知识相联系
  开放性问题不仅要用到课堂内的知识,而且可以适当引入课外知识,使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如“可用哪些方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这一问题开放度大, 思维空间广, 需要课内外知识的广泛联系。
  3.2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科学开放的最大空间是向生活开放,因此,开放性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如:“请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一只简易密度计,测出家庭厨房中常用液体的密度。”这一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科学知识加以解决。
  3.3优化思维策略
  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必定是多路径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也是多路径的。在思维训练上重点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变通性和灵活性,要着重于分类思想、纵横比较、演绎推理、分析综合、转化思想、知识迁移、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的训练。
  3.4综合运用,各个突破
  初中科学开放性问题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我们综合思维优势,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实现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有一块密度为ρ的正方形木块,放入注满水的方形玻璃缸中,半浮在水面的木块静止时,木块的下面距水面m厘米,请计算出与木块有关的物理量。学生通过计算木块的边长、体积、质量、物重,计算木块下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和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强,计算木块受到液体的浮力和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等,对有关“密度、压强、浮力”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概念、规律和公式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通过这类开放性问题的解决,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达到了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也使思维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其他文献
(江苏省海门市货隆中心小学江苏 海门)     摘要: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学习。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亲历实践,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引导探究,有利于学生体验再创造的乐趣;情感参与,有利于学生体验失败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  关键词:体验生活 体验过程 体验创新 体验成功    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依靠教师为学生提供
(江苏省南通市江海小学 江苏南通226017)    摘要: 低年级学生常常是依自己的性子来做事,缺乏理性。在数学教学中,依学生的认知特性,将其引入数学殿堂,使其感到身在其中的乐趣,这样,学生会在无形中养成自觉学习数学习惯,懂得如何自主探究数学的奥妙。  关键词:渗透 激发 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数学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使学生更好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桂花小学 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评价的根本目
(浙江省兰溪市实验小学浙江兰溪3211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凸显数学思维。要尊重原有认知经验,在自主学习中激活思维状态;要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在自主参与中促进独立思考;要把握最佳交流时机、在合作讨论中开发集体智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     “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是数学的根本。数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高度的抽象性,注重理性思维。因此,不管教师运用
(浙江省象山县西周中学浙江象山315722)     摘要: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关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中心小学辽宁 朝阳122000)    摘要:素质教育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研究课题,而语言表达能力就非常重要,所以教师要从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入手着手去研究。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时,要加强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的转化训练,精心组织操作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说出实践过程、思考过程。掌握综合性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福建省长汀县实验小学 福建 长汀366300 )    摘要:本文认为,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处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情境 数学学习 课堂教学    笔者探究了创设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