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中,“巨”往往作为不成词语素,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如“巨大、巨变、巨人、巨作”等,也可以作为形容词出现在 “甚,之”的后面,这种用法应该是古汉语的延续。举例如下(本文用例除注明“人民网”以外的都搜索于百度):
两亿多元人民币,其数额之巨令人唏嘘不已。(人民网2004-11-02)
其所见所闻所行,成就了其学术研究,对他们后来的人生也影响甚巨。(人民网2004-08-27)这两例中的“巨”均为“大、很大”的意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用法,大致表示程度副词“特别、非常”的意思。这样的“巨”在用法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出现对语言系统有什么影响?本文拟对此作简单分析。
首先看“巨”所修饰的成分。从搜索的结果来看,它可以修饰形容词、动词、动词短语以及名词等。下面分别举例。
1.修饰形容词
“巨”修饰形容词的用例比较普遍。
①如果对财神卡使用宝石卡加倍,不仅随机得到的拉霸奖金额加倍,连免付房租的周期也会加倍,巨爽。(人民网2002-05-11)
②这两天整个中国足球界都成了哈姆莱特,巨无聊地把严肃而深刻的生存与毁灭的疑问庸俗成类似于“今晚皇上将会宠幸谁”的暧昧与模糊。(人民网2002-05-20)
经常受“巨”修饰的形容词还有傻、好、坏、坚强、自信、单纯、无耻、经典、肉麻、郁闷等,这些形容词从语义上看都有程度变化,且绝大多数是性质形容词。
2.修饰动词性成分
(1)“巨”修饰一般性动词或动宾词组,这些动词一般都含有静态性质的性状义。
①陪老爸老妈还有老妹去颐和园,巨失败的一个决定,人很多,什么也看不到。
②他是一个喜欢读书巨善于思考的人,由于公务繁忙,所以只好见缝插针抓时间。
能受“巨”修饰的一般动词还有:体现消长义的 “浪费、缺乏、需要” 等动词,体现背顺义的“像、符合”等动词,体现态度义的“讲究”等动词。
(2)修饰心理动词及其构成的词组。心理动词表达人的主观情感与态度,是一种静态的性状义,与性质形容词很像。绝大多数心理动词及其构成的词组都可以受“巨”的修饰。
①徐传化感到很生气,一气之下,便把徐冠巨喜欢看的医药书统统都扔掉了,只许他看化工方面的书。(人民网2003-06-10)
②10元3瓶,试用一下居然是真的吓人,没买,现在巨后悔。
(3)修饰兼语短语(V1+N+V2)。兼语短语主要有两类:一类由“招、令、让、叫”这些不表实在行为意义的动词充当V1,如“令人反感,招人喜爱”等等;另一类由“请、派、嘱咐、命令”等具有实在行为意义的动词充当V1,如“派他去工作,请我吃饭”等等。前一类V2表示与N所代表主体的感觉、意识等相关的抽象属性,具有程度性质,所以能与“巨”搭配;而后一类的V2是由V1促成发生的,由V1到V2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所以无法与“巨”配合使用。
①问他们为什么不看韩寒大叔的东西时,有女生的回答巨令人昏厥:“韩寒是谁啊?”
②这段看得巨叫人绝望,到了七水之都后,一切都是那么绝望。
例句中的“昏厥、绝望”都是用于形容“人”当时的感觉与心理状态的,可以受“巨”修饰表现程度高低。
(4)修饰能愿短语。在能愿短语中,“能/会”对其后的动词成分有转化作用,能把动作转化为能力,而能力有大小、强弱的差别,所以整个能愿短语能受“巨”的修饰。
①这是一位巨能说的教练。
②我那里一个南斯拉夫人,巨会做点心。
(5)修饰“有+抽象名词”短语。“有+抽象名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动宾短语。这一结构的作用与形容词相当。“巨+有+抽象名词”表示对该结构中名词所指对象的评价,此种用例是比较多的。
①人文片拍得巨有思想,标题更是取得画龙点睛。
②老板是个巨客气巨有礼貌的日本老太太。
能出现在此格式中的其他抽象名词如“个性、性格、成就感、质感、魅力、创造力、才华、争议、面子、道理”等等,这些词语多数与精神、气质、性质、力量、才能有关。
3.修饰名词。“巨”修饰名词基本上都属于临时活用,只有“白痴”一词使用较为普遍,如“巨白痴的错误”“巨白痴的问题”等等。
其次,从“巨”的语义变化轨迹来看,我们认为“巨”的副词用法是其形容词义(词素义)的演变和虚化所致。“巨”最常见的义项是“大、很大”,如巨人,也有“最、极”的含义,如《汉语大词典》举例:“《荀子·王霸》:‘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三国魏曹植《辩道论》:‘言不尽于此,颇难悉载,故粗举其巨怪者。’《宋书·江夏王恭传》:‘乾灵降祸,二凶极逆,深酷巨痛,中古未有。’”这些例句中的“巨”虽然表示“最、极”,与副词意义类似,但仍是形容词性质。而目前“巨”的新用法,表示 “非常、特别”,明显具有了副词的特征。可以说由“大、很大”到“最、极”再到“特别、非常”,体现了一个语义不断虚化的过程。但严格说来,“巨”的副词意义并不等同于“特别、非常”,而是比它们的程度还要高一些。比如说“特别郁闷”是比“很郁闷”还要郁闷,而“巨郁闷”则是比“特别郁闷”还要郁闷,是特别特别郁闷!所以说“巨”给程度副词的量级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层级,即有点儿——很——非常/特别——巨——太,由此体现了程度上的不断加深、加强。正是因为“巨”填补了程度副词在量级上的某种空白,所以才有了它存在的空间和可能。
再从使用情况看,虽然我们收集的“巨”做程度副词的例子绝大多数来自口语或网络聊天记录中,但在正式的书面语中也有少数发现。笔者从1995—2005年的人民网中就搜索到了6例。可见,“巨”的副词用法正逐渐由口语向书面语过渡,很有可能正式进入书面语。
此外,“巨” 在句中往往处于重音位置,其构成的状中结构后面常有停顿,用以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倾向,使说话者的情绪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巨”的新用法具有程度副词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应看作程度副词。不过由于这种用法目前主要存在于口语及网络用语中,正式的书面语中尚不多见,所以它的副词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确认。总之,“巨”的副词用法有助于增强话语的表现力,有助于准确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倾向,它是人们在语言运用中追求新奇简洁的结果。
参考文献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2004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通讯地址:071002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071002 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
两亿多元人民币,其数额之巨令人唏嘘不已。(人民网2004-11-02)
其所见所闻所行,成就了其学术研究,对他们后来的人生也影响甚巨。(人民网2004-08-27)这两例中的“巨”均为“大、很大”的意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用法,大致表示程度副词“特别、非常”的意思。这样的“巨”在用法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出现对语言系统有什么影响?本文拟对此作简单分析。
首先看“巨”所修饰的成分。从搜索的结果来看,它可以修饰形容词、动词、动词短语以及名词等。下面分别举例。
1.修饰形容词
“巨”修饰形容词的用例比较普遍。
①如果对财神卡使用宝石卡加倍,不仅随机得到的拉霸奖金额加倍,连免付房租的周期也会加倍,巨爽。(人民网2002-05-11)
②这两天整个中国足球界都成了哈姆莱特,巨无聊地把严肃而深刻的生存与毁灭的疑问庸俗成类似于“今晚皇上将会宠幸谁”的暧昧与模糊。(人民网2002-05-20)
经常受“巨”修饰的形容词还有傻、好、坏、坚强、自信、单纯、无耻、经典、肉麻、郁闷等,这些形容词从语义上看都有程度变化,且绝大多数是性质形容词。
2.修饰动词性成分
(1)“巨”修饰一般性动词或动宾词组,这些动词一般都含有静态性质的性状义。
①陪老爸老妈还有老妹去颐和园,巨失败的一个决定,人很多,什么也看不到。
②他是一个喜欢读书巨善于思考的人,由于公务繁忙,所以只好见缝插针抓时间。
能受“巨”修饰的一般动词还有:体现消长义的 “浪费、缺乏、需要” 等动词,体现背顺义的“像、符合”等动词,体现态度义的“讲究”等动词。
(2)修饰心理动词及其构成的词组。心理动词表达人的主观情感与态度,是一种静态的性状义,与性质形容词很像。绝大多数心理动词及其构成的词组都可以受“巨”的修饰。
①徐传化感到很生气,一气之下,便把徐冠巨喜欢看的医药书统统都扔掉了,只许他看化工方面的书。(人民网2003-06-10)
②10元3瓶,试用一下居然是真的吓人,没买,现在巨后悔。
(3)修饰兼语短语(V1+N+V2)。兼语短语主要有两类:一类由“招、令、让、叫”这些不表实在行为意义的动词充当V1,如“令人反感,招人喜爱”等等;另一类由“请、派、嘱咐、命令”等具有实在行为意义的动词充当V1,如“派他去工作,请我吃饭”等等。前一类V2表示与N所代表主体的感觉、意识等相关的抽象属性,具有程度性质,所以能与“巨”搭配;而后一类的V2是由V1促成发生的,由V1到V2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所以无法与“巨”配合使用。
①问他们为什么不看韩寒大叔的东西时,有女生的回答巨令人昏厥:“韩寒是谁啊?”
②这段看得巨叫人绝望,到了七水之都后,一切都是那么绝望。
例句中的“昏厥、绝望”都是用于形容“人”当时的感觉与心理状态的,可以受“巨”修饰表现程度高低。
(4)修饰能愿短语。在能愿短语中,“能/会”对其后的动词成分有转化作用,能把动作转化为能力,而能力有大小、强弱的差别,所以整个能愿短语能受“巨”的修饰。
①这是一位巨能说的教练。
②我那里一个南斯拉夫人,巨会做点心。
(5)修饰“有+抽象名词”短语。“有+抽象名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动宾短语。这一结构的作用与形容词相当。“巨+有+抽象名词”表示对该结构中名词所指对象的评价,此种用例是比较多的。
①人文片拍得巨有思想,标题更是取得画龙点睛。
②老板是个巨客气巨有礼貌的日本老太太。
能出现在此格式中的其他抽象名词如“个性、性格、成就感、质感、魅力、创造力、才华、争议、面子、道理”等等,这些词语多数与精神、气质、性质、力量、才能有关。
3.修饰名词。“巨”修饰名词基本上都属于临时活用,只有“白痴”一词使用较为普遍,如“巨白痴的错误”“巨白痴的问题”等等。
其次,从“巨”的语义变化轨迹来看,我们认为“巨”的副词用法是其形容词义(词素义)的演变和虚化所致。“巨”最常见的义项是“大、很大”,如巨人,也有“最、极”的含义,如《汉语大词典》举例:“《荀子·王霸》:‘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三国魏曹植《辩道论》:‘言不尽于此,颇难悉载,故粗举其巨怪者。’《宋书·江夏王恭传》:‘乾灵降祸,二凶极逆,深酷巨痛,中古未有。’”这些例句中的“巨”虽然表示“最、极”,与副词意义类似,但仍是形容词性质。而目前“巨”的新用法,表示 “非常、特别”,明显具有了副词的特征。可以说由“大、很大”到“最、极”再到“特别、非常”,体现了一个语义不断虚化的过程。但严格说来,“巨”的副词意义并不等同于“特别、非常”,而是比它们的程度还要高一些。比如说“特别郁闷”是比“很郁闷”还要郁闷,而“巨郁闷”则是比“特别郁闷”还要郁闷,是特别特别郁闷!所以说“巨”给程度副词的量级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层级,即有点儿——很——非常/特别——巨——太,由此体现了程度上的不断加深、加强。正是因为“巨”填补了程度副词在量级上的某种空白,所以才有了它存在的空间和可能。
再从使用情况看,虽然我们收集的“巨”做程度副词的例子绝大多数来自口语或网络聊天记录中,但在正式的书面语中也有少数发现。笔者从1995—2005年的人民网中就搜索到了6例。可见,“巨”的副词用法正逐渐由口语向书面语过渡,很有可能正式进入书面语。
此外,“巨” 在句中往往处于重音位置,其构成的状中结构后面常有停顿,用以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倾向,使说话者的情绪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巨”的新用法具有程度副词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应看作程度副词。不过由于这种用法目前主要存在于口语及网络用语中,正式的书面语中尚不多见,所以它的副词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确认。总之,“巨”的副词用法有助于增强话语的表现力,有助于准确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倾向,它是人们在语言运用中追求新奇简洁的结果。
参考文献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2004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通讯地址:071002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071002 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