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灵魂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g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一个于微处见光的城市。它偌大,但绝不失细腻,因而它总能在不经意间带给人绝妙的惊喜。
  在北京,我常常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古朴与现代的交融并存。北京,處处是如画美景:泛舟北海,看到白塔掩映于绿树丛中,底片似的天空湛蓝明澈;登上景山,看到故宫静卧在城市中央,红墙黄瓦泛着光泽;回望鼓楼,看到远方夕阳正红,一群白鸽擦着檐角匆匆飞过……身处北京,惊鸿一瞥的发生实在不是什么难事,这座城市像极了温柔细腻的画家,采撷了种种斑斓的色彩,精心绘制着自己画布上的每一处角落。因此,也难怪了,郁达夫身处南国十余年,还心心念念着那故都的秋,那“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北京的细腻又绝不仅体现于景色,更在于它兼容着古与新、旧时代与新时代。我曾以为,旧时光里的种种事物已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而烟消云散,却在不经意间看到一辆长着“长犄角”的有轨电车缓缓驶过,看到一只深沉安静的墨绿邮筒站在街边。原来,细腻的北京将这些古物珍藏在城市的角落,它在接纳着钢筋水泥的同时,还不忘装点人们怀旧的念想,它如此的细腻,如此的体贴入微,实在令人心生感动。
  景色如此,人亦然。提起北京人,你或许会立刻想到那京片子里裹挟着的大大咧咧、豪放爽朗、不拘小节的性格,北京人,似乎和细腻沾不上边,别急着妄下定论,且去尝尝全聚德的烤鸭,踩踩内联升的布鞋。你会发现鸭肉外焦里嫩、甜面酱酱香醇厚、黄瓜清脆爽口、饼皮吹弹可破。一道烤鸭,足以惊艳你全部的味蕾。单看食材本身,实在是再普通不过,可为何它们组合出了如此奇妙的味道?因为饼皮的蒸制、黄瓜的挑选、甜面酱的发酵、鸭肉的烘烤,每一个步骤都是精心而为,都是对食材的细腻加工。北京人的吃,诠释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神。再看,内联升的布鞋,从打样到采购鞋底,再到纳鞋、上鞋,一双成品鞋的制成要经过90多道工序、40余种工具的参与。如此细腻的做工,只为打造绵柔的足感。北京人,诠释着“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如此这般,怎能说北京人不细腻呢?
  而北京的老字号,也正是因为北京人的细腻,才能经历百年风雨仍安稳如山。全聚德、内联升、瑞蚨祥、月盛斋、六必居、吴裕泰……老字号的牌子直到今日还熠熠生辉,不得不说是它的细腻让每一个走进它的人为之惊艳、赞叹。细腻,是北京老字号的精髓,更是北京人的神韵。
  北京城是偌大的,但这并不等于它在细节上是粗粝的。譬如,故宫之美绝不仅仅是在于宏伟的气势,更在于细微之处见光彩。你看那大殿之上的檐角小兽,形态各异,活灵活现。你看那华丽的琉璃瓦,色泽斑斓,流光溢彩。因而,我总认为,故宫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庄严宏大的建筑群,而是隐匿于这建筑群中的微小器物。正如北京,它吸引人的不是大气的外表,而是微处的细腻。正如北京人,他们不仅仅能侃能谈能说一口豪爽的京腔,更有着极其认真细腻的情怀。
  细腻,是北京的灵魂。
  (《中国国门时报》2017年12月29日,有删改)
  品读
  北京的美,不只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只是浩大的建筑群,还有细腻的景致以及人文情怀。从一定意义上讲,细腻是北京之景的特质,更是北京人的神韵。在写法上,本文紧紧围绕“细腻”来绘景写人,不仅层次明晰,而且内容紧凑,从另一个角度来揭示北京的灵魂。那些细微之处,容易被人忽略,却是北京的特质,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观一座城,阅读一卷史,唯有细读才能更有滋味。
其他文献
2018年7月22日下午两点半,距离田家炳先生追思会尚有一小时,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已经人潮涌动。人群里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王志民、香港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等行政官员,有香港各大学校长或其代表,也有田氏族人与各地赶来的民众,占最大比例的一群人,年纪不等、三五成群,他们都是田家炳学校的学生。  参与追思会的人排队与田家炳的人形立牌合照,大部分民众直到此刻才知道他的模样。田家炳很少抛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