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是化学科学的入门,基本概念繁多,学生掌握较为困难。而化学基本概念又是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化学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系统归纳,注意概念间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但也是一个一个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化,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分子和原子》课题中,学习了原子、离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这几个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学习要注意从形象到抽象逐步过渡。
二、化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应在认识过程中逐步深化
对某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可充分采用模型、卡通图等形象的手段去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新教材上彩色图片较多,这些插图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如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课题3对离子的认识过程。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新教材中配了彩色插图:钠原子一边踢一个电子,一边说“电子走开,我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氯原子赶忙捞住被钠原子踢来的一个电子,说:“我需要电子,我也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氯原子、钠原子得失电子后分别形成了氯离子、钠离子。由于静电作用,钠离子和氯离子手拉手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这样学生仔细观察了类似卡通人物的离子、电子,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离子概念。
三、从正反两个方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正面讲了氧化物和化合物的概念之后,可直接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从反面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对概念理解模糊不清。
四、强调理解,突破概念
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时,都认为只要能背出来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概念记得牢,但不会灵活使用,等于没有掌握。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应进行认真剖析,应着重引导学生剖析关键的字词,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概念,使学生透彻理解概念,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如为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就应特别注意“反应前后”、“质量”、“化学性质”这些重要词语的含义,总结出“一变二不变”,即只加快反应速度,但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再如学习 “溶解度”概念时,应抓住四个关键要素:(1)一定温度下;(2)100g溶剂;(3)饱和状态;(4)单位:g/100g水。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在学习每一个基本概念时,教师都应进行认真剖析,在剖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概念。
五、通过实验等形象化教学,导出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由于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缺乏理解、接受化学概念的基础,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机械记忆法应付老师的提问。教师在教学概念时,要照顾到化学概念形成的特殊性,要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尽
量采用形象化教学手段,不断启发学生由现象上升到概念,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形成“催化剂” 和“催化作用” 概念时,关键要做好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学生观察到氯酸钾加热时放出氧气速度较慢,加热二氧化锰时不放出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时,放出氧气速度很快。这时如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剩余物进行分离,下一节课把分离得到的黑色粉末再和新的氯酸钾一起加热,放出氧气速度仍很快。这样,学生不仅建立了催化剂概念,即“一改变” “二不变”,而且掌握了获得概念的方法,使认识发生了飞跃。
六、融会贯通,应用概念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也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20g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g ,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b , 比较a、b的大小。
第一步,启发学生先弄清弄懂固体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推算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第三步,比较。启发学生根据化学知识可得出关系式,再通过数学知识分析、比较、判断出a大于b。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如果坚持做到传授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既能逐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渔”技,又能不断地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后续的学习,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系统归纳,注意概念间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但也是一个一个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化,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分子和原子》课题中,学习了原子、离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这几个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学习要注意从形象到抽象逐步过渡。
二、化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应在认识过程中逐步深化
对某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可充分采用模型、卡通图等形象的手段去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新教材上彩色图片较多,这些插图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如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课题3对离子的认识过程。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新教材中配了彩色插图:钠原子一边踢一个电子,一边说“电子走开,我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氯原子赶忙捞住被钠原子踢来的一个电子,说:“我需要电子,我也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氯原子、钠原子得失电子后分别形成了氯离子、钠离子。由于静电作用,钠离子和氯离子手拉手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这样学生仔细观察了类似卡通人物的离子、电子,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离子概念。
三、从正反两个方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正面讲了氧化物和化合物的概念之后,可直接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从反面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对概念理解模糊不清。
四、强调理解,突破概念
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时,都认为只要能背出来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概念记得牢,但不会灵活使用,等于没有掌握。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应进行认真剖析,应着重引导学生剖析关键的字词,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概念,使学生透彻理解概念,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如为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就应特别注意“反应前后”、“质量”、“化学性质”这些重要词语的含义,总结出“一变二不变”,即只加快反应速度,但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再如学习 “溶解度”概念时,应抓住四个关键要素:(1)一定温度下;(2)100g溶剂;(3)饱和状态;(4)单位:g/100g水。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在学习每一个基本概念时,教师都应进行认真剖析,在剖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概念。
五、通过实验等形象化教学,导出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由于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缺乏理解、接受化学概念的基础,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机械记忆法应付老师的提问。教师在教学概念时,要照顾到化学概念形成的特殊性,要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尽
量采用形象化教学手段,不断启发学生由现象上升到概念,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形成“催化剂” 和“催化作用” 概念时,关键要做好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学生观察到氯酸钾加热时放出氧气速度较慢,加热二氧化锰时不放出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时,放出氧气速度很快。这时如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剩余物进行分离,下一节课把分离得到的黑色粉末再和新的氯酸钾一起加热,放出氧气速度仍很快。这样,学生不仅建立了催化剂概念,即“一改变” “二不变”,而且掌握了获得概念的方法,使认识发生了飞跃。
六、融会贯通,应用概念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也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20g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g ,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b , 比较a、b的大小。
第一步,启发学生先弄清弄懂固体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推算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第三步,比较。启发学生根据化学知识可得出关系式,再通过数学知识分析、比较、判断出a大于b。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如果坚持做到传授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既能逐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渔”技,又能不断地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后续的学习,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