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概念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iau2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是化学科学的入门,基本概念繁多,学生掌握较为困难。而化学基本概念又是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化学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系统归纳,注意概念间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但也是一个一个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化,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分子和原子》课题中,学习了原子、离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这几个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学习要注意从形象到抽象逐步过渡。
  
  二、化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应在认识过程中逐步深化
  对某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可充分采用模型、卡通图等形象的手段去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新教材上彩色图片较多,这些插图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如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课题3对离子的认识过程。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新教材中配了彩色插图:钠原子一边踢一个电子,一边说“电子走开,我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氯原子赶忙捞住被钠原子踢来的一个电子,说:“我需要电子,我也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氯原子、钠原子得失电子后分别形成了氯离子、钠离子。由于静电作用,钠离子和氯离子手拉手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这样学生仔细观察了类似卡通人物的离子、电子,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离子概念。
  
  三、从正反两个方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正面讲了氧化物和化合物的概念之后,可直接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从反面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对概念理解模糊不清。
  
  四、强调理解,突破概念
  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时,都认为只要能背出来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概念记得牢,但不会灵活使用,等于没有掌握。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应进行认真剖析,应着重引导学生剖析关键的字词,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概念,使学生透彻理解概念,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如为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就应特别注意“反应前后”、“质量”、“化学性质”这些重要词语的含义,总结出“一变二不变”,即只加快反应速度,但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再如学习 “溶解度”概念时,应抓住四个关键要素:(1)一定温度下;(2)100g溶剂;(3)饱和状态;(4)单位:g/100g水。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在学习每一个基本概念时,教师都应进行认真剖析,在剖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概念。
  
  五、通过实验等形象化教学,导出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由于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缺乏理解、接受化学概念的基础,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机械记忆法应付老师的提问。教师在教学概念时,要照顾到化学概念形成的特殊性,要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尽
  量采用形象化教学手段,不断启发学生由现象上升到概念,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形成“催化剂” 和“催化作用” 概念时,关键要做好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学生观察到氯酸钾加热时放出氧气速度较慢,加热二氧化锰时不放出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时,放出氧气速度很快。这时如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剩余物进行分离,下一节课把分离得到的黑色粉末再和新的氯酸钾一起加热,放出氧气速度仍很快。这样,学生不仅建立了催化剂概念,即“一改变” “二不变”,而且掌握了获得概念的方法,使认识发生了飞跃。
  
  六、融会贯通,应用概念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也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20g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g ,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b , 比较a、b的大小。
  第一步,启发学生先弄清弄懂固体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推算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第三步,比较。启发学生根据化学知识可得出关系式,再通过数学知识分析、比较、判断出a大于b。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如果坚持做到传授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既能逐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渔”技,又能不断地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后续的学习,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其他文献
近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写好教学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良好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借石攻玉”,通过教学反思,我不断探究有关教学对象、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根据历年高考英语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要求,无论含听力试卷还是不含听力试卷,语法和词汇知识、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书面表达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根据句子结构正确使用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思维视角、不同思路去想象,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在思维过程中从某一具体的对象出发,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对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  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传统思维模式的陈旧落后,教学方法上的求同和单向性,客观上形成了严重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具体表现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思路狭隘,方法单一雷同,以至于问题稍有变化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水要清,源需活水。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扎实、有效地认知并熟练运用知识,生动性强、趣味性浓的课堂教学会有很好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提问运用得当对于巩
近年来各地中考阅读试题中对具体内容进行归纳、概括、阐释的试题占了很大比例,可以说,概括能力是中考的必考题。因此,中学阶段仍应注重阅读概括能力的教学,而作为基础的记叙文的概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了解记叙文的具体特征,学会概括重点  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记叙文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让中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应具备的基本内容及写作方法。  (一)记叙文的要素与主旨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