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对当前高校“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 “两课”教学 教学理论研究 理论建设
教学理论是把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加以概括和总结而系形成的科学,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高校的“两课”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适应自身发展要求的教学理论体系。但是不同学科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高校“两课”在所有学科中以其突出的思想政治功能而位居教书育人的统帅和灵魂地位。“两课”教学内容具有随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特点,因而决定了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性,教学理论体系的特殊性。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两课”教学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就必须在继承以往“两课”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揭示“两课”特殊规律,创造出符合现代教育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建设新的教学理论体系,为推进“两课”教学改革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是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学理论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学实践,而教学理论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要用于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补充、丰富和发展。离开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就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盲目性,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的“两课”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两课教学规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理论问题还在探索中。对于学科的发展来说,教学理论建设表现为严重滞后,难以指导日益发展的教学实践。理论和方法的滞后性,使“两课”在育人功能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限制,在纷繁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只能处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这不能不促使我们思考“两课”教学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要考察“两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要考察“两课”教学理论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教学理论研究本身有难度大、周期长、实践性强的特点,是制约教研理论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题,他们亲自参与和主持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对教学活动认识最深刻,最有发言权,这就决定了任课教师同时也是教学理论研究的主题。但是两课教师绝大多数都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研活动。应该说,任何教学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脱离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用来指导教学的理论能否满足教学实践的发展要求,有无超前性。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教学规律,尝试新的教学法,就必须深入研究教学中的诸多矛盾,从设计问题,展开论证,到实际运用和经验总结,都有一个反复研究不断实践的过程,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项课题,而且要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些都影响了教师研究教学理论的积极性,往往会导致教学理论研究变成可有可无的活动而不被重视。
第二,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也影响着“两课”教学理论研究的展开。教学理论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针对性强,但研究范围较窄,没有明显的社会效益,难以用明确的数量关系来表示,所以在职称评聘、教学改革等活动中只能属于“软件”。但是,根据个人实践写成的教学研究论文是从实践中抽出来,又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结论,比一般的纯理论文章有更大的价值,写作难度也更大。许多教师宁愿选择纯理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愿把教学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是由职称评聘中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导向造成的。高校“两课”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自身的不可替代,决定了任课教师的思想变化,研究用何种方法去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己任,这是矛盾的主流,工作的重点。“两课”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就应该首先研究教学活动这个最大、最直接的实际。
第三,财务物力投入不足,也影响着“两课”的理论建设。任何学科建设和研究,都必须有必要的物质投入作基础。目前影响“两课”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是经费不足,教师无法参与本学科的重要学术会议,不能及时学习借鉴外地或兄弟院校的新鲜经验为我所用,教研所需的图书资料缺乏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就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会同“两课”教师一起,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推动“两课”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在社会大力倡导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两课”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认为要探索“两课”教改的新路子,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理论建设必须先行。“两课”改革必须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认清在目前条件下理论建设对教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制定各种激励和制约机制,调动任课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增加必要的物质投入,以保证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顺利发展。
加强“两课”教学理论建设,是推动“两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质量和效益是教育的生命。“两课”教学同样也要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教师必须从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出发,认真研究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要研究一个道理、一种观点怎样才能被学生接受,怎样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内容如何裁剪,教材如何处理等问题。在掌握大量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辩证取舍材料,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逐渐实现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对其中的矛盾和规律认识越深刻,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学水平与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度成正比。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就不能仅仅用会讲课要求自己,而应该在自己不断反复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虚心向他人学习,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加强“两课”教学理论建设,也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思想觉悟的必然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前两方面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讲出新意,讲出时代感,就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密切注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把自己“这桶”水盛满。当然,知识不等于教学效果,知识多不一定能讲好课,这里还有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问题。对“两课”教师来说,业务素质的高低,最终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以教学效果为衡量标准。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善于驾驭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矛盾,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是最关键的问题。一个教学认真并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把长期积累的经验加以理论化,系统化成为理性认识,在用于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那么他的教学将更加出色。同样一名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教学之初得到教学理论的系统指导,就能少走许多弯路并尽快成长起来。可见科学的教学理论既是老教师提高的必备条件,又是辅助青年教师登堂入室的阶梯。
“两课”教师的状况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直接影响。作为“两课”教师,首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科学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其次,要有求实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在教学和研究活动中体现出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本身就是教师以实际行动倡导理论的过程,尽管它属于教学活动的精神因素,但它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是每个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反映了他们的教学态度,折射出他们的思想状况和道德水平。教师研究得越深刻,认识水平就越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越强,因此教师的理论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塑造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校的“两课”教学必须注重和加强教学理论建设,以理论创新为起点,带动教学活动的全面发展,开创“两课”教学的新局面,为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两课”教学 教学理论研究 理论建设
教学理论是把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加以概括和总结而系形成的科学,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高校的“两课”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适应自身发展要求的教学理论体系。但是不同学科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高校“两课”在所有学科中以其突出的思想政治功能而位居教书育人的统帅和灵魂地位。“两课”教学内容具有随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特点,因而决定了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性,教学理论体系的特殊性。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两课”教学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就必须在继承以往“两课”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揭示“两课”特殊规律,创造出符合现代教育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建设新的教学理论体系,为推进“两课”教学改革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是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学理论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学实践,而教学理论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要用于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补充、丰富和发展。离开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就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盲目性,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的“两课”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两课教学规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理论问题还在探索中。对于学科的发展来说,教学理论建设表现为严重滞后,难以指导日益发展的教学实践。理论和方法的滞后性,使“两课”在育人功能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限制,在纷繁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只能处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这不能不促使我们思考“两课”教学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要考察“两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要考察“两课”教学理论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教学理论研究本身有难度大、周期长、实践性强的特点,是制约教研理论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题,他们亲自参与和主持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对教学活动认识最深刻,最有发言权,这就决定了任课教师同时也是教学理论研究的主题。但是两课教师绝大多数都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研活动。应该说,任何教学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脱离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用来指导教学的理论能否满足教学实践的发展要求,有无超前性。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教学规律,尝试新的教学法,就必须深入研究教学中的诸多矛盾,从设计问题,展开论证,到实际运用和经验总结,都有一个反复研究不断实践的过程,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项课题,而且要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些都影响了教师研究教学理论的积极性,往往会导致教学理论研究变成可有可无的活动而不被重视。
第二,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也影响着“两课”教学理论研究的展开。教学理论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针对性强,但研究范围较窄,没有明显的社会效益,难以用明确的数量关系来表示,所以在职称评聘、教学改革等活动中只能属于“软件”。但是,根据个人实践写成的教学研究论文是从实践中抽出来,又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结论,比一般的纯理论文章有更大的价值,写作难度也更大。许多教师宁愿选择纯理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愿把教学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是由职称评聘中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导向造成的。高校“两课”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自身的不可替代,决定了任课教师的思想变化,研究用何种方法去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己任,这是矛盾的主流,工作的重点。“两课”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就应该首先研究教学活动这个最大、最直接的实际。
第三,财务物力投入不足,也影响着“两课”的理论建设。任何学科建设和研究,都必须有必要的物质投入作基础。目前影响“两课”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是经费不足,教师无法参与本学科的重要学术会议,不能及时学习借鉴外地或兄弟院校的新鲜经验为我所用,教研所需的图书资料缺乏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就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会同“两课”教师一起,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推动“两课”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在社会大力倡导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两课”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认为要探索“两课”教改的新路子,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理论建设必须先行。“两课”改革必须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认清在目前条件下理论建设对教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制定各种激励和制约机制,调动任课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增加必要的物质投入,以保证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顺利发展。
加强“两课”教学理论建设,是推动“两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质量和效益是教育的生命。“两课”教学同样也要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教师必须从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出发,认真研究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要研究一个道理、一种观点怎样才能被学生接受,怎样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内容如何裁剪,教材如何处理等问题。在掌握大量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辩证取舍材料,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逐渐实现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对其中的矛盾和规律认识越深刻,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学水平与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度成正比。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就不能仅仅用会讲课要求自己,而应该在自己不断反复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虚心向他人学习,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加强“两课”教学理论建设,也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思想觉悟的必然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前两方面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讲出新意,讲出时代感,就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密切注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把自己“这桶”水盛满。当然,知识不等于教学效果,知识多不一定能讲好课,这里还有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问题。对“两课”教师来说,业务素质的高低,最终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以教学效果为衡量标准。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善于驾驭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矛盾,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是最关键的问题。一个教学认真并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把长期积累的经验加以理论化,系统化成为理性认识,在用于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那么他的教学将更加出色。同样一名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教学之初得到教学理论的系统指导,就能少走许多弯路并尽快成长起来。可见科学的教学理论既是老教师提高的必备条件,又是辅助青年教师登堂入室的阶梯。
“两课”教师的状况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直接影响。作为“两课”教师,首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科学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其次,要有求实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在教学和研究活动中体现出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本身就是教师以实际行动倡导理论的过程,尽管它属于教学活动的精神因素,但它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是每个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反映了他们的教学态度,折射出他们的思想状况和道德水平。教师研究得越深刻,认识水平就越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越强,因此教师的理论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塑造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校的“两课”教学必须注重和加强教学理论建设,以理论创新为起点,带动教学活动的全面发展,开创“两课”教学的新局面,为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