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贿罪起刑点该提高了吗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289952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主管全国刑事审判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张军,日前做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该院师生作题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适用”的演讲时表示,贪污贿赂案件起刑点应随经济发展而调整,具体刑罚和涉案数额的相对关系要更加明确,甚至延长一些严重经济犯罪刑期,以落实刑法总则规定的罪刑相当原则。张军的建议立即在公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和激烈争议。
  
  反腐“零容忍”与提高起刑点
  文/李克杰
  
  关于提高财产犯罪起刑点的建议早已有之,这次所以影响极大,主要原因在于它是由司法高官而且是直接主管刑事审判的司法高官提出的,或许人们从中看到了官方倾向性,甚至认为这个出自司法高官之口的建议,很可能直接影响相关立法,使之最终成为现实。
  那么,到底该如何理性看待张军的这个建议呢?调高贪贿犯罪起刑点是否具备法理基础,是否像反对者所说的那样“自毁政治伦理基础”?在我看来,不仅贪污贿赂犯罪的起刑点应当适时提高,而且包括盗窃诈骗犯罪在内的全部以财产数额为主要标准的财产犯罪的起刑点,甚至行政执法领域的违法构成标准及处罚数额标准都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应提高,因为只有这样,才真正符合现代法治的“责罚相当”和“罪刑相适应”原则。
  比如,一个违法行为,如果按照1995年的法律规定应当罚款1万元,而在近15年后的今天仍然罚款1万元,谁都能看得出对于同一违法行为而言,今天的处罚明显轻了。毕竟在1995年1万元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10个月的工资,而今天只相当于三四个月的工资,同是罚款1万元对受罚者的惩罚意义和对其他人的教育意义截然不同了。要想保持同等水平的惩罚意义和教育意义,罚款数额就应随经济发展水平相应提高,而不是用15年前的标准处罚今天的违法行为。处罚犯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此必然遇到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即反对者主张的反贪腐的政治伦理基础问题。反对者认为,“我们反对贪污贿赂,是因为不该官员拿的东西就不能拿,这是反贪污贿赂的伦理基础”,“贪污受贿少,并不意味着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就小。对于大小贪污受贿行为,我们要一起反对”。其实,这种观点并非新鲜,它就是公众持续呼吁的反腐败的“零容忍”。也就是说,官员哪怕是贪污受贿1元钱,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及官员的廉洁性,我们都应坚决反对,并给予应有处罚。乍一看,这种观点好像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深入分析一下,其逻辑不当就充分暴露出来了。因为这种观点在论证过程中,悄悄地偷换了概念,在不知不觉中用“反贪污贿赂”概念取代了“反贪污贿赂犯罪”概念,把讨论的范围大大扩充了。
  事实上,坚持对贪污腐败的“零容忍”本身没有错,既符合政府的政治伦理基础,也符合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关键问题是,坚持“零容忍”是否就要把所有的贪污贿赂行为,无论贪贿数额大小,都一律犯罪化和刑罚化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答案都应当是否定的。理由很简单,一方面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刑罚只能对严重违法者适用;另一方面反贪污贿赂,除了刑罚手段外,还有行政手段和政治手段。行政手段包括辞退、开除在内的行政处分,政治手段则包括引咎辞职、罢免在內的问责措施。
  严格来讲,反贪腐的政治伦理基础,应当是坚决维护政府和官员队伍的廉洁性,在涉及廉洁性的问题上实行“有腐败即清除出官员队伍”的零容忍制度,而不应当是不分贪贿多少甚至大幅降低贪贿数额标准而使其无限“入罪化”。
  看来,要维护政府和官员的基本政治伦理,不能单靠刑罚来实现,实现对官员贪腐的“零容忍”应当从行政手段和政治问责入手,因为剥离公权力才能对权力寻租釜底抽薪。只有伸手必被捉、被捉必失权,才能让官员“不敢贪”。■
其他文献
他叫许反帝,一个曾经制造过惊世大案的17岁少年,因盗窃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8件国宝级文物而被判处死缓。在消逝了26年后,许反帝于2009年10月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他此时的身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她叫许瑞凤,原长沙教育学院的法律老师,一个因用溺爱培养出“江洋大盗”而“名扬全国”的知性母亲。她出狱后又着魔似的陷入怪圈,划地为牢,第二次用沉淪的母爱将儿子许反帝送进“心狱”。    法律教师培养
当“医疗”与教育、住房并称为压在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时,医改的呼声便没有停息过。  “看病难、看病贵”。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让中国人走上了从温饱奔小康的道路,然而,医疗却在高、精、坚技术的装备下,变成乏有温暖的全民健康“奢侈品”。高昂的医药费用,紧张的医患关系,不均衡的医疗资源,等等,无不使老百姓对看病心生畏惧。  正因如此,当新医改方案正式公布并获国务院批准,发出将对公立医院改革、医生待遇问题
老实说,对于“陪聊”国人想必并不陌生,某种程度上,自从有了“三陪”这一地下色情行当,“陪”这个字也基本算是被彻底糟蹋了,但凡与“陪”有关,即便不是直白露骨的色情活动,至少也和“情色”脱不开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陪聊”这个上不得台面,多少有些打色情“擦边球”的行当,居然堂而皇之地转正,甚至还成了正当职业,不仅令人意外,简直要让人大跌眼镜了。成了正式职业的“陪聊”会否成为“三陪小姐”的“新马甲”,会
好习惯是人生的助力  年轻的时候,沈从文很叛逆,父母给他取名“从文”,可他不爱读书,总打架。父亲只得将他送到部队受约束。  沈从文在部队遇到执掌湘西大权不久的陈渠珍。沈从文读过私塾,识文断字,被陈渠珍留在身边当秘书。陈渠珍不留胡须,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看起来不像带兵打仗的长官。陈渠珍的办公室、军部会议室有很多书,他经常看到夜深人静。沈从文觉得陈渠珍带兵打仗就够了,看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这天晚上
咱们的好多媒体对“祥瑞”皆有习惯性的青睐。即使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东西,一经渲染,穿凿附会,就成了好事情好年景的兆头或象征。眼看离“奥运”越来越近了,关于“奥运”的“祥瑞”也越来越多了。且说前个时期轰动神州那号称身价五百万的“奥运蓝宝”,它当然得“应运而生”“横空出世”了。出世便出世吧,而有“知情人”偏要说“这枚产自中国的奥运蓝宝本身就是一种天意和奇迹”。  “天意”,最容易激起集体一致广泛的赞美,
“大破”未必就换来“大立”,如果一个国家从革命的一开始就进入了暴动与镇压的死循环,那么它法治目标的实现,便真的遥遥无期了。    法制应当在怎样的节奏中前行?当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般汹涌澎湃,还是如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一般的静谧流畅?我们在改革中找寻着答案:选择、尝试并思考着……  本来这多半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从古埃及到古罗马,从法德到英美,每个国家都在实践着自己的判断,享
2010年1月12日,上海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十佳公诉庭”评审活动随着颁奖会的举行落下帷幕,上海市公诉部门的“两岗活动”也在年终岁尾暂时告一段落。  “十佳公诉庭”由各级院根据近两年来参评庭的评审成绩择优推荐,并在网上公示,接受全市公诉部门的网上投票,最终前28个公诉庭接受评委会的最终裁夺。12日,评委会60余名成员对这28个公诉庭审评打分,获总分前10名的公诉庭方得以胜出。  而令评委们赞叹不已的
新闻背景  近期,部分银行开始陆续征收数钱费,即清点零钞需要收取相关费用。根据《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可以就此收费,标准由银行自定。有人对此举表示理解,但绝大多数用户认为,清点零钱原本就是银行职责之一,于理不该。究竟该如何认定数钱费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    吴其伦  银行收数钱费的四大恶果    存钱要收数钱费!乍听之下,笔者万难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储户将钱存给银行仅获
自新版《红楼梦》开播以来,网友争议不断,更将其与旧版做比较,对其演员、音乐、造型等都不断“拍砖”。有网友甚至戏称之为“聊斋版《红楼梦》”,而相对的,喜爱新版者也积极为其正言。二者的讨论针锋相对,究竟哪个更令人信服?    看了新版《红楼梦》,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难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有人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各个角度去解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李少红认为自己是最忠实原著,实
最近在巴塞罗那被侨民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两个骗局、两个骗子。其中一个骗局是国际骗局,这个骗局经过精心设计、精心布局,属于高智商行骗。最近一段时间,旅居巴塞罗那的中国侨民经常接到一个陌生女人打来的电话。打电话的女人先是用非常甜美的声音想你问候,然后她自我介绍说是来自香港的某某大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她用非常迷人的声音邀请你去参加一个由他们公司举办的产品推介会。会议的地点总是离巴塞罗那很远的地方,不是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