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突出“职业特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应以“幼师”这一职业的特点和需要为教学的前提和依据,实现教学与幼教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关键词:幼师专业 声乐教学 艺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89-02
2010年12月2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43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第一,要以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目标,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第二,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三,要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四,要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第五,要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1 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
1.1 声乐课教学滞后于现阶段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实施要求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仍然延续传统“音乐学院式”的教学模式。即以培养学生具备较为专业的歌唱水平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虽然对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技巧很有帮助,但已同现阶段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2001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和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强调“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以儿童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幼儿园声乐教学时,要避免对儿童进行单纯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要注重培养儿童对艺术的体验和基本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不一定需要专业的、高超的“歌唱造诣”,具有综合的、全面的、先进的幼教理念和幼儿歌唱教学方法的老师才是幼儿园需要的“好老师”。因此,“重技术、轻能力”的幼师声乐教学显然滞后于现阶段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实施要求。
1.2 生源素质和中职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现状决定不能将教学重点放在单一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技巧上
中职幼师专业的生源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其中农村学生占多数。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来校前没有受过音乐方面的专业训练,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声乐”。同时,目前中职幼师专业的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相对较少,声乐课只能以集体课加小组课的形式进行,极少能有一对一上课的时间。然而,声乐教学具有因人而异和需要因材施教的特殊性。所以,对于基础薄、时间少的教学现状来说,学生即使每节课都在学习歌唱的技巧,也很难在声乐的演唱能力上得到多么高的造诣。所以,对于他们的要求固然也不能单一或者过多的追求技术上的提高。
1.3 声乐教学仍缺乏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幼儿园新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的实施已实现综合化。幼儿教师要改变以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具备歌唱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这根本上都有赖于幼儿教师艺术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有些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认为幼儿歌曲不用多练习,只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自然就可以无师自通。通过往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大多数毕业生都认为“幼儿歌曲很难唱”,学校所学的声乐演唱技能难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是因为幼儿和成人的嗓音特点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学生不了解幼儿的嗓音特点、歌唱的方式、幼儿嗓音的保护、和幼儿歌曲的创作特点等,就很难唱出或者教出幼儿喜欢听,愿意学的儿歌,更难于驾驭幼儿园的歌唱课。
2 中职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几点建议
2.1 更新教师观念,是实现职前教学与幼教岗位对接的前提
中职学校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师往往都毕业于正规、专业的音乐院校。从教师的个人学习经历来说,每位教师都接受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并掌握娴熟的演唱方法技巧。虽然教师们在大学时也曾学习过“声乐教学法”,但大学中的教学法往往多限于“中学音乐教学法”而没有单独的“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法”。因此,一个音乐学院毕业的声乐教师,仅凭个人的学习经验和在校所学的知识,可能胜任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却不一定胜任一名“职校声乐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更新观念继续学习。如:通过学习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掌握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教学目标的不同;通过了解生源的特点明确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难易程度的控制;通过到幼儿园的观摩与实践,了解幼儿的声音特点及演唱儿歌与演唱成人歌曲的区别,进而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职业性、和实用性。
2.2 明确学生观念,是实现职前教学与幼教岗位对接的保障
很多学生在进入职校之前并没有明确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区别。他们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为了学习“知识”而来上学的思想上。其实,普通高中所教授的“知识”和职业学校所教授的“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高中为了“考学”服务,教师主要传授理论性“知识”;而职业学校为了培养技术型、专门型人才,教师主要教授技能性“知识”。如:普通高中没有专门的“声乐”课。声乐知识的演唱和训练都是涵盖在“音乐课”之中。学生学习“音乐”主要的目的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拓展思维、提升素质。而职业学校不同,幼师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音乐以及其细化各个学科的知识,以便能更好地完成“幼儿教师”的职责。因此,职校学校不仅要专门开设“声乐课”更要将声乐学科的知识系统、全面的教授给学生。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使学生明确来职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驾驭将来到工作,从而使学习更有目的性。
2.3 适当增加声乐素养(欣赏)课的比例
目前多数学校沿用的“学院式”的教学模式将声乐演唱技能的训练占据教学内容的全部。毫无疑问,声乐教育的实施首先应该从声音技巧训练入手。但是,在科学而有效地运用声音技巧训练手段的同时,也缺少不了素质培养的理念。如果我们只是简单而肤浅地认为声乐教学只是要教会人们歌唱,那么,发声技巧自然会占据我们教学的全部;如果我们把声乐教学看作一种文化的或精神的实践过程,那么,在训练声音技巧的同时就要适时、适当的培养学生的素质。 幼教专业职前教学是要培养出适应幼儿园工作的教师。既然是教师就不能是一个具有单一技能的人,而应是一个具有相对综合素质的知识体,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因此,我们应改变以演唱技能技巧为唯一教学目标的现状,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声乐相关理论,如:“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教育学”等知识的讲解;适当增加对声乐作品的种类、风格的讲解;适当增加对优秀声乐作品如:蒙古长调《牧歌》,维吾尔民歌《青春舞曲》,朝鲜民歌《阿里郎》,西北民歌《花儿》,东北二人转《新货郎》,川江号子《船工号子》,五四时期歌曲《大路歌》,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解放战争时期歌曲《解放区的天》等的赏析。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储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更好的驾驭幼教课堂奠定了基础。
2.4 适当增加“边弹边唱课”的比例
边弹边唱能力主要指幼师生弹唱幼儿歌曲的能力,这是幼儿教师基本功之一。幼儿教师若能够声情并茂地自弹自唱,不仅能为幼儿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样板,还会给幼儿留下美好的直觉印象,并具有激发幼儿学习欲望的功效。如:在教学中不定期增加弹唱比赛、表演、考核等内容,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弹唱基本功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的重要性,促使其自觉认真的进行练习,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2.5 适当增加“声乐教学实践课”的比例
声乐教学实践课,能使学生直接接触歌唱教学,以积极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过程。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体验幼儿歌唱教学的过程和特点。这种直接体验如果能够长期积累,幼师生设计、组织音乐教学的能力必然得到提升。
如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定期邀请优秀的幼儿园的教师为学生进行教育讲座,通过榜样示范法的教学,激起学生对幼教事业的热爱;通过目标教学、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通过情景教学、体验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发展状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通过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创建的“幼教音乐活动室”内进行模拟教学实践。通过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指导学生按照具体要求进行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模拟。这种模拟不仅是一种角色的模拟,更是一种角色的体验和学习。如,我在教唱幼儿歌曲“鸭妈妈和鸡阿姨”时就将采用这种形式。学生分角色进行准备和表演。通过角色模拟、合作学习,分层承包责任制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歌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如何教唱幼儿歌曲也有了明确的体验。既增强了学生对幼儿歌唱教学可感性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更加激励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
2.6 适当增加“微格教学”的内容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它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借助现代视听工具,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做了科学细分,并对细分了的教学技能逐项进行训练,帮助学习者获取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式。声乐教学作为一项技能训练,其间有诸多复杂的技能,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能通过看教师的表情和动作,听教师的语言,通过“悟出”的道理控制自己的肌肉进行演唱。至于自己在演唱中的状态也只能听教师的反馈才知道。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微格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使其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声乐教育的有效性。如,在训练“共鸣”技能时,首先老师把有关方面的理论和共鸣腔体的生理结构图通过媒体图文并茂的显示出来。然后,利用动画片的形式将歌唱共鸣运动图在屏幕上演示。再播放几列错误的和正确的腔体共鸣的歌唱实例。最后,老师对歌唱共鸣原理和练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或者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共鸣训练。这样,既可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歌唱共鸣原理和呼吸系统的生理结构,同时,掌握正确科学的练习和教学方法。又如:针对声乐教法中的某一个教学技能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示范视频后分析讨论教学中的重点,进而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教学,然后将模拟教学的过程拍摄下来,再让学生结合观看自己的视频,找出差距和不足,修正后重新模拟教学。这样,通过观看—分析—尝试—纠错—实践这个过程,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活跃了课堂氛围,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中职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要时刻以培养合格的、优秀的“幼儿教师”为教学的前提和依据,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使教学更具有职业性、现实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幼师专业 声乐教学 艺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89-02
2010年12月2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43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第一,要以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目标,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第二,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三,要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四,要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第五,要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1 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
1.1 声乐课教学滞后于现阶段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实施要求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仍然延续传统“音乐学院式”的教学模式。即以培养学生具备较为专业的歌唱水平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虽然对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技巧很有帮助,但已同现阶段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2001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和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强调“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以儿童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幼儿园声乐教学时,要避免对儿童进行单纯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要注重培养儿童对艺术的体验和基本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不一定需要专业的、高超的“歌唱造诣”,具有综合的、全面的、先进的幼教理念和幼儿歌唱教学方法的老师才是幼儿园需要的“好老师”。因此,“重技术、轻能力”的幼师声乐教学显然滞后于现阶段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实施要求。
1.2 生源素质和中职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现状决定不能将教学重点放在单一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技巧上
中职幼师专业的生源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其中农村学生占多数。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来校前没有受过音乐方面的专业训练,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声乐”。同时,目前中职幼师专业的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相对较少,声乐课只能以集体课加小组课的形式进行,极少能有一对一上课的时间。然而,声乐教学具有因人而异和需要因材施教的特殊性。所以,对于基础薄、时间少的教学现状来说,学生即使每节课都在学习歌唱的技巧,也很难在声乐的演唱能力上得到多么高的造诣。所以,对于他们的要求固然也不能单一或者过多的追求技术上的提高。
1.3 声乐教学仍缺乏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幼儿园新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的实施已实现综合化。幼儿教师要改变以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具备歌唱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这根本上都有赖于幼儿教师艺术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有些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认为幼儿歌曲不用多练习,只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自然就可以无师自通。通过往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大多数毕业生都认为“幼儿歌曲很难唱”,学校所学的声乐演唱技能难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是因为幼儿和成人的嗓音特点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学生不了解幼儿的嗓音特点、歌唱的方式、幼儿嗓音的保护、和幼儿歌曲的创作特点等,就很难唱出或者教出幼儿喜欢听,愿意学的儿歌,更难于驾驭幼儿园的歌唱课。
2 中职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几点建议
2.1 更新教师观念,是实现职前教学与幼教岗位对接的前提
中职学校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师往往都毕业于正规、专业的音乐院校。从教师的个人学习经历来说,每位教师都接受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并掌握娴熟的演唱方法技巧。虽然教师们在大学时也曾学习过“声乐教学法”,但大学中的教学法往往多限于“中学音乐教学法”而没有单独的“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法”。因此,一个音乐学院毕业的声乐教师,仅凭个人的学习经验和在校所学的知识,可能胜任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却不一定胜任一名“职校声乐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更新观念继续学习。如:通过学习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掌握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教学目标的不同;通过了解生源的特点明确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难易程度的控制;通过到幼儿园的观摩与实践,了解幼儿的声音特点及演唱儿歌与演唱成人歌曲的区别,进而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职业性、和实用性。
2.2 明确学生观念,是实现职前教学与幼教岗位对接的保障
很多学生在进入职校之前并没有明确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区别。他们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为了学习“知识”而来上学的思想上。其实,普通高中所教授的“知识”和职业学校所教授的“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高中为了“考学”服务,教师主要传授理论性“知识”;而职业学校为了培养技术型、专门型人才,教师主要教授技能性“知识”。如:普通高中没有专门的“声乐”课。声乐知识的演唱和训练都是涵盖在“音乐课”之中。学生学习“音乐”主要的目的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拓展思维、提升素质。而职业学校不同,幼师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音乐以及其细化各个学科的知识,以便能更好地完成“幼儿教师”的职责。因此,职校学校不仅要专门开设“声乐课”更要将声乐学科的知识系统、全面的教授给学生。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使学生明确来职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驾驭将来到工作,从而使学习更有目的性。
2.3 适当增加声乐素养(欣赏)课的比例
目前多数学校沿用的“学院式”的教学模式将声乐演唱技能的训练占据教学内容的全部。毫无疑问,声乐教育的实施首先应该从声音技巧训练入手。但是,在科学而有效地运用声音技巧训练手段的同时,也缺少不了素质培养的理念。如果我们只是简单而肤浅地认为声乐教学只是要教会人们歌唱,那么,发声技巧自然会占据我们教学的全部;如果我们把声乐教学看作一种文化的或精神的实践过程,那么,在训练声音技巧的同时就要适时、适当的培养学生的素质。 幼教专业职前教学是要培养出适应幼儿园工作的教师。既然是教师就不能是一个具有单一技能的人,而应是一个具有相对综合素质的知识体,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因此,我们应改变以演唱技能技巧为唯一教学目标的现状,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声乐相关理论,如:“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教育学”等知识的讲解;适当增加对声乐作品的种类、风格的讲解;适当增加对优秀声乐作品如:蒙古长调《牧歌》,维吾尔民歌《青春舞曲》,朝鲜民歌《阿里郎》,西北民歌《花儿》,东北二人转《新货郎》,川江号子《船工号子》,五四时期歌曲《大路歌》,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解放战争时期歌曲《解放区的天》等的赏析。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储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更好的驾驭幼教课堂奠定了基础。
2.4 适当增加“边弹边唱课”的比例
边弹边唱能力主要指幼师生弹唱幼儿歌曲的能力,这是幼儿教师基本功之一。幼儿教师若能够声情并茂地自弹自唱,不仅能为幼儿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样板,还会给幼儿留下美好的直觉印象,并具有激发幼儿学习欲望的功效。如:在教学中不定期增加弹唱比赛、表演、考核等内容,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弹唱基本功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的重要性,促使其自觉认真的进行练习,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2.5 适当增加“声乐教学实践课”的比例
声乐教学实践课,能使学生直接接触歌唱教学,以积极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过程。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体验幼儿歌唱教学的过程和特点。这种直接体验如果能够长期积累,幼师生设计、组织音乐教学的能力必然得到提升。
如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定期邀请优秀的幼儿园的教师为学生进行教育讲座,通过榜样示范法的教学,激起学生对幼教事业的热爱;通过目标教学、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通过情景教学、体验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发展状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通过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创建的“幼教音乐活动室”内进行模拟教学实践。通过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指导学生按照具体要求进行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模拟。这种模拟不仅是一种角色的模拟,更是一种角色的体验和学习。如,我在教唱幼儿歌曲“鸭妈妈和鸡阿姨”时就将采用这种形式。学生分角色进行准备和表演。通过角色模拟、合作学习,分层承包责任制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歌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如何教唱幼儿歌曲也有了明确的体验。既增强了学生对幼儿歌唱教学可感性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更加激励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
2.6 适当增加“微格教学”的内容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它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借助现代视听工具,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做了科学细分,并对细分了的教学技能逐项进行训练,帮助学习者获取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式。声乐教学作为一项技能训练,其间有诸多复杂的技能,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能通过看教师的表情和动作,听教师的语言,通过“悟出”的道理控制自己的肌肉进行演唱。至于自己在演唱中的状态也只能听教师的反馈才知道。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微格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使其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声乐教育的有效性。如,在训练“共鸣”技能时,首先老师把有关方面的理论和共鸣腔体的生理结构图通过媒体图文并茂的显示出来。然后,利用动画片的形式将歌唱共鸣运动图在屏幕上演示。再播放几列错误的和正确的腔体共鸣的歌唱实例。最后,老师对歌唱共鸣原理和练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或者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共鸣训练。这样,既可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歌唱共鸣原理和呼吸系统的生理结构,同时,掌握正确科学的练习和教学方法。又如:针对声乐教法中的某一个教学技能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示范视频后分析讨论教学中的重点,进而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教学,然后将模拟教学的过程拍摄下来,再让学生结合观看自己的视频,找出差距和不足,修正后重新模拟教学。这样,通过观看—分析—尝试—纠错—实践这个过程,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活跃了课堂氛围,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中职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要时刻以培养合格的、优秀的“幼儿教师”为教学的前提和依据,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使教学更具有职业性、现实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