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爽的秋日是出游的好季节。在清澈湛(zhàn)蓝的天空中,看到各种色彩鲜艳、造型美丽的热气球,更是让人心驰神往的一大乐事。如果再能坐上去享受一次飞行的快乐,那就更爽啦!
可是,和所有的飞行器一样,乘坐热气球也是有一定危险的。而风险和快乐并重,从来都是这种飞行类运动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漂亮的“空中飞球”吧。
发 明
人们是怎么想到要发明热气球的呢?呵呵,他们可不是看到了“气球在天上飞”,就想到了这一点。因为能飞上天的气球,里面充的是氢气。这种氢气球要到很晚才被制造出来。而充了空气的气球是飞不起来的。
所以,热气球的最早原型来自于中国人发明的孔明灯。这种灯下面点燃的棉花、蜡烛等引火物,散发出向上的热气,使灯飞到空中。1241年,蒙古人曾经在攻打俄罗斯的战役中使用龙形的孔明灯来传递信号。这让欧洲人知道了这种灯的存在。直到1783年,欧洲人才制作出第一只用热空气作为动力飞行的气球。
18世纪,法国的造纸商孟格菲兄弟发明了现代的热气球。据说,他们最早是因为看到在造纸工厂里,碎纸屑在火炉中燃烧时会不断向上升起,于是受到启发,把纸袋扣在火焰上方,使纸袋能够随着升起的热气流上升。1783年6月4日,孟格菲兄弟在里昂市的安诺内广场做公开表演,将一只周长为33.5米的模拟气球升起,在空中飞行了2.4公里。这只气球用布制成,布的接缝用扣子扣住。兄弟俩用稻草和木柴在气球下面点火,随着热气流的上升,气球慢慢升了起来。乘坐这只气球的第一批“乘客”是一只公鸡、一只山羊和一只鸭子。不用说,它们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同年11月21日下午,孟格菲兄弟又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载人空中航行。他们乘坐的热气球飞行了25分钟,在飞越半个巴黎之后降落在意大利广场附近。这次飞行比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早了整整120年。
飞行原理
今天我们使用的热气球都是密封热气球,由球囊、吊篮和加热装置三部分组成。球囊是用强化尼龙制成的。尽管它的重量很轻,却极结实,球囊是不透气的。在飞行时,人们通过调控加热器,来调整气囊中的空气温度和密度,从而控制气球的升降。所以说,加热设备才是热气球的“心脏”。
现在的热气球里使用的加热设备是一种燃烧器。它用压缩过的石油液化气作为燃料。即使被风吹,也不会熄灭。但这种燃料决定了热气球在飞行时,必须带上一个液化气瓶作为能量来源。一只热气球通常能载运重20公斤的燃料,足够连续飞行两个小时。当火点燃时,从燃烧器口上喷出的火焰有2~3 米高,并发出巨大的响声。
除了燃料瓶之外,热气球在起飞时还必须带上温度表、高度表、升降表等飞行仪表。以随时观测飞行高度和速度,掌握球囊里的空气温度,以便驾驶员及时进行各种操作,保证热气球的飞行安全。有的人可能在电视里看到,在热气球的吊篮上还会挂上几个沙袋。它们也是一种安全措施。当热气球突然快速下降的时候,驾驶员可以丢掉这些沙袋,以减轻重量,增加向上的浮力,防止热气球坠毁。
其实,热气球并不是被人“驾驶”着飞行的。因为热气球本身没有安装发动机,不能像飞机那样,想怎么飞就怎么飞。但是,由于风在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方向和速度,驾驶员就可以根据飞行方向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高度,让风把自己吹到所想要的方向上,可谓是真正的“御风而行”。而热气球飞得是快还是慢,也是由风速的快慢决定的。通常热气球的最大下降速度为6米/秒,最大上升速度为5米/秒。超过这个速度,就有点危险啦。
乐趣与危险
和飞机相比,热气球制造起来更容易,操作起来也要简便得多。特别是飞机需要有专门的飞机场和跑道才能起飞,而热气球随时随地都可以飞行,不受环境的约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热衷于自己制造热气球并进行飞行的“球迷”们越来越多,不少人借助热气球,圆了自己的飞行梦想。
1978年8月11日~17日,“双鹰3号”热气球成功飞越了大西洋,1981年,它又成功跨越了太平洋。今天,热气球已经创造了上升34668米高的记录。全世界有2万多个热气球在飞行。很多旅游观光景点也设立了热气球飞行项目,让乘客们从空中饱览美丽的大地景观。
但是,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热气球的飞行其实比飞机更危险!首先它只能随着风走,对天气的要求很高。用尼龙或布做成的气球,不具备任何抵抗狂风暴雨的能力。稍微有气候的变化,都可能出现险情。其次,燃烧器里喷出的火焰,既是热气球的动力,也十分危险。如果火焰太旺,被大风吹起,就可能点燃上面的气球,瞬间将气球变成“火球”!这时如果气球正在高空中,即使乘客能够扑灭大火,气球也会失去动力,迅速坠落到地上。而由于气球破裂后,下降速度过快,跳伞也来不及。所以,一旦热气球发生事故,乘坐者几乎没有自救的办法。常常造成“球毁人亡”的悲剧。
所以,在乘坐热气球之前,就要“防患于未然”。首先要选择晴朗、无大风的天气,而且最好是在日出后两小时或日落前两小时内,因为这个时段的气流最为稳定。第二在吊篮里要听从驾驶员的指挥,不要乱碰篮中的设备。另外,即使燃烧器突然熄灭,热气球也不会飞速坠落,而是会缓慢地落地。因此一旦发生事故,立刻关闭燃烧器是第一选择。
可是,和所有的飞行器一样,乘坐热气球也是有一定危险的。而风险和快乐并重,从来都是这种飞行类运动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漂亮的“空中飞球”吧。
发 明
人们是怎么想到要发明热气球的呢?呵呵,他们可不是看到了“气球在天上飞”,就想到了这一点。因为能飞上天的气球,里面充的是氢气。这种氢气球要到很晚才被制造出来。而充了空气的气球是飞不起来的。
所以,热气球的最早原型来自于中国人发明的孔明灯。这种灯下面点燃的棉花、蜡烛等引火物,散发出向上的热气,使灯飞到空中。1241年,蒙古人曾经在攻打俄罗斯的战役中使用龙形的孔明灯来传递信号。这让欧洲人知道了这种灯的存在。直到1783年,欧洲人才制作出第一只用热空气作为动力飞行的气球。
18世纪,法国的造纸商孟格菲兄弟发明了现代的热气球。据说,他们最早是因为看到在造纸工厂里,碎纸屑在火炉中燃烧时会不断向上升起,于是受到启发,把纸袋扣在火焰上方,使纸袋能够随着升起的热气流上升。1783年6月4日,孟格菲兄弟在里昂市的安诺内广场做公开表演,将一只周长为33.5米的模拟气球升起,在空中飞行了2.4公里。这只气球用布制成,布的接缝用扣子扣住。兄弟俩用稻草和木柴在气球下面点火,随着热气流的上升,气球慢慢升了起来。乘坐这只气球的第一批“乘客”是一只公鸡、一只山羊和一只鸭子。不用说,它们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同年11月21日下午,孟格菲兄弟又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载人空中航行。他们乘坐的热气球飞行了25分钟,在飞越半个巴黎之后降落在意大利广场附近。这次飞行比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早了整整120年。
飞行原理
今天我们使用的热气球都是密封热气球,由球囊、吊篮和加热装置三部分组成。球囊是用强化尼龙制成的。尽管它的重量很轻,却极结实,球囊是不透气的。在飞行时,人们通过调控加热器,来调整气囊中的空气温度和密度,从而控制气球的升降。所以说,加热设备才是热气球的“心脏”。
现在的热气球里使用的加热设备是一种燃烧器。它用压缩过的石油液化气作为燃料。即使被风吹,也不会熄灭。但这种燃料决定了热气球在飞行时,必须带上一个液化气瓶作为能量来源。一只热气球通常能载运重20公斤的燃料,足够连续飞行两个小时。当火点燃时,从燃烧器口上喷出的火焰有2~3 米高,并发出巨大的响声。
除了燃料瓶之外,热气球在起飞时还必须带上温度表、高度表、升降表等飞行仪表。以随时观测飞行高度和速度,掌握球囊里的空气温度,以便驾驶员及时进行各种操作,保证热气球的飞行安全。有的人可能在电视里看到,在热气球的吊篮上还会挂上几个沙袋。它们也是一种安全措施。当热气球突然快速下降的时候,驾驶员可以丢掉这些沙袋,以减轻重量,增加向上的浮力,防止热气球坠毁。
其实,热气球并不是被人“驾驶”着飞行的。因为热气球本身没有安装发动机,不能像飞机那样,想怎么飞就怎么飞。但是,由于风在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方向和速度,驾驶员就可以根据飞行方向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高度,让风把自己吹到所想要的方向上,可谓是真正的“御风而行”。而热气球飞得是快还是慢,也是由风速的快慢决定的。通常热气球的最大下降速度为6米/秒,最大上升速度为5米/秒。超过这个速度,就有点危险啦。
乐趣与危险
和飞机相比,热气球制造起来更容易,操作起来也要简便得多。特别是飞机需要有专门的飞机场和跑道才能起飞,而热气球随时随地都可以飞行,不受环境的约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热衷于自己制造热气球并进行飞行的“球迷”们越来越多,不少人借助热气球,圆了自己的飞行梦想。
1978年8月11日~17日,“双鹰3号”热气球成功飞越了大西洋,1981年,它又成功跨越了太平洋。今天,热气球已经创造了上升34668米高的记录。全世界有2万多个热气球在飞行。很多旅游观光景点也设立了热气球飞行项目,让乘客们从空中饱览美丽的大地景观。
但是,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热气球的飞行其实比飞机更危险!首先它只能随着风走,对天气的要求很高。用尼龙或布做成的气球,不具备任何抵抗狂风暴雨的能力。稍微有气候的变化,都可能出现险情。其次,燃烧器里喷出的火焰,既是热气球的动力,也十分危险。如果火焰太旺,被大风吹起,就可能点燃上面的气球,瞬间将气球变成“火球”!这时如果气球正在高空中,即使乘客能够扑灭大火,气球也会失去动力,迅速坠落到地上。而由于气球破裂后,下降速度过快,跳伞也来不及。所以,一旦热气球发生事故,乘坐者几乎没有自救的办法。常常造成“球毁人亡”的悲剧。
所以,在乘坐热气球之前,就要“防患于未然”。首先要选择晴朗、无大风的天气,而且最好是在日出后两小时或日落前两小时内,因为这个时段的气流最为稳定。第二在吊篮里要听从驾驶员的指挥,不要乱碰篮中的设备。另外,即使燃烧器突然熄灭,热气球也不会飞速坠落,而是会缓慢地落地。因此一旦发生事故,立刻关闭燃烧器是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