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为减轻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做好用药指导,进行检测护理、心理护理非常必要。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收治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临床资料。结果:所实施的治疗与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可行。结论:对这些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成功率98%。
关键词 糖尿病 护理 健康教育
目前,世界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它是全身性、慢性、终身性疾病,如果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和威胁生命,为减轻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139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进行综述如下。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糖尿病并发症严重患者139例,男87例,女52例,年龄60~70岁,入院后经耐心的治疗及护士们针对其不同并发症进行恰当的用药指导和护理干预,患者均好转出院。治疗及护理干预成功率98%。
用药指导
口服降糖药:首先向患者介绍口服药物的作用、特点、用药时间和不良反应。肥胖适用双胍类,如二甲双胍,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对于体瘦和老年人适用磺酰脲类,如格列齐特等,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反应,宜饭前30分钟服用,禁止睡前服用。必须定时定量坚持长期服用。
注射胰岛素:应详细介绍胰岛素的种类、作用机理和作用时间,手把手教会患者使用注射方法,强调注射时间和进食时间,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要严格按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和减少用药剂量。注射时要求患者严格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预防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是使用胰岛素剂量过大,未按时就餐或运动量过大而引起。主要表现为头晕、饥饿、心悸、手抖、出汗等等,若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昏迷或死亡,一旦发现低血糖,立即口服糖水或加餐,重者送医院治疗。
监测护理
血糖监测:定时血糖监测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在6.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在10.0mmol/L。若血糖平稳者,每周测血糖1次,若血糖波动较大,应每天测血糖2次;遇有感染,发热或情绪波动者,应随时加测血糖。要调整合理的生活方式,消除不良嗜好,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尿、相关指标,定期复查眼底和心电图。
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代谢控制最有效的监测指标之一。其反映采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以<7%为控制良好,<9%为一般,>9%控制不良,常规的临床护理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是不够的,包含心理社会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健康教育干预对于代谢控制及心理社会结果是有效的[1]。
饮食指导
营养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治疗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治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认为: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通过单独或联合用药来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
控制热量的摄入:患者每周测量体重1次,维持标准体重。正常体重者一般按每公斤105~126千焦(25~30千卡)给予。碳水化合物的热能保持在65%左右,蛋白质热能保持在15%~20%,脂肪摄入20%~25%[2]。要限制动物性脂肪及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摄入,保证足够数量的膳食纤维、水果、新鲜蔬菜的摄入,防止便秘。禁忌食用辛辣刺激性、煎炸食品;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食盐限制在6g以下。
心理护理
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糖尿病是终身、慢性、长期不能根治的疾病,所以患者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的情绪,而这两者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加重病情,糖尿病伴抑郁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1.5~2倍[3]。故要积极进行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必胜的信心,让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和配合治疗及护理。
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即由家属、朋友、亲戚、医务人员及社会团体提供的支持,对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行为有强有力的影响。
适当安排运动
坚持定时定量的体育运动非常重要。体育运动可降低体重,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能量的消耗,降低血糖,从而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常见的运动方式有:散步、体操、舞蹈、打拳、打乒乓球、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量以心率达到每分钟(170-年龄)为宜。一旦出现头晕,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就要停止运动,尽量不进行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工作,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同时要具有耐心、细心、恒心和同情心,这样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管理,减少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
1 Delamater AM.Psychological car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Pediatric Diabetes,2009,10(12):175-184.
2 王信琪,党瑜华,夏冰,等.主编.大内科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23-224.
3 潘长玉.joslin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52-644.
关键词 糖尿病 护理 健康教育
目前,世界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它是全身性、慢性、终身性疾病,如果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和威胁生命,为减轻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139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进行综述如下。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糖尿病并发症严重患者139例,男87例,女52例,年龄60~70岁,入院后经耐心的治疗及护士们针对其不同并发症进行恰当的用药指导和护理干预,患者均好转出院。治疗及护理干预成功率98%。
用药指导
口服降糖药:首先向患者介绍口服药物的作用、特点、用药时间和不良反应。肥胖适用双胍类,如二甲双胍,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对于体瘦和老年人适用磺酰脲类,如格列齐特等,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反应,宜饭前30分钟服用,禁止睡前服用。必须定时定量坚持长期服用。
注射胰岛素:应详细介绍胰岛素的种类、作用机理和作用时间,手把手教会患者使用注射方法,强调注射时间和进食时间,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要严格按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和减少用药剂量。注射时要求患者严格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预防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是使用胰岛素剂量过大,未按时就餐或运动量过大而引起。主要表现为头晕、饥饿、心悸、手抖、出汗等等,若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昏迷或死亡,一旦发现低血糖,立即口服糖水或加餐,重者送医院治疗。
监测护理
血糖监测:定时血糖监测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在6.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在10.0mmol/L。若血糖平稳者,每周测血糖1次,若血糖波动较大,应每天测血糖2次;遇有感染,发热或情绪波动者,应随时加测血糖。要调整合理的生活方式,消除不良嗜好,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尿、相关指标,定期复查眼底和心电图。
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代谢控制最有效的监测指标之一。其反映采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以<7%为控制良好,<9%为一般,>9%控制不良,常规的临床护理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是不够的,包含心理社会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健康教育干预对于代谢控制及心理社会结果是有效的[1]。
饮食指导
营养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治疗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治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认为: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通过单独或联合用药来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
控制热量的摄入:患者每周测量体重1次,维持标准体重。正常体重者一般按每公斤105~126千焦(25~30千卡)给予。碳水化合物的热能保持在65%左右,蛋白质热能保持在15%~20%,脂肪摄入20%~25%[2]。要限制动物性脂肪及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摄入,保证足够数量的膳食纤维、水果、新鲜蔬菜的摄入,防止便秘。禁忌食用辛辣刺激性、煎炸食品;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食盐限制在6g以下。
心理护理
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糖尿病是终身、慢性、长期不能根治的疾病,所以患者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的情绪,而这两者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加重病情,糖尿病伴抑郁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1.5~2倍[3]。故要积极进行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必胜的信心,让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和配合治疗及护理。
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即由家属、朋友、亲戚、医务人员及社会团体提供的支持,对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行为有强有力的影响。
适当安排运动
坚持定时定量的体育运动非常重要。体育运动可降低体重,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能量的消耗,降低血糖,从而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常见的运动方式有:散步、体操、舞蹈、打拳、打乒乓球、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量以心率达到每分钟(170-年龄)为宜。一旦出现头晕,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就要停止运动,尽量不进行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工作,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同时要具有耐心、细心、恒心和同情心,这样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管理,减少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
1 Delamater AM.Psychological car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Pediatric Diabetes,2009,10(12):175-184.
2 王信琪,党瑜华,夏冰,等.主编.大内科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23-224.
3 潘长玉.joslin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5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