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科学的痕迹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skysky094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尝试着让小班的孩子在科技小实验和科学小制作活动中进行记录,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了在活动的不同环节运用不同的手段,采用不用的形式开展,让小班的孩子也能在无意间记录下科学探索的痕迹。
  关键词:“两小”活动;记录表;幼儿园小班
  玩是孩子的天性,往往一些最不起眼的小东西也能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但这种玩是没有目标的,是散乱的,一些珍贵的东西往往就会在这样的玩中悄悄溜走。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在预设的条件中,在我们的引领下,玩出一些关于科学的新鲜感受,并能够在这些感受的激化下提高孩子本身的认知水平、提高幼儿的探索、操作、思维能力。
  如何让小班的孩子们大胆地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在这些精彩的科技活动中的有趣现象可能是转瞬即逝的,而小班的孩子受年龄特点限制,小肌肉群发育尚未完善,动手能力较弱;在感知、注意、思维时目的性差,极易受外部力量的支配。为了让孩子们能清晰地观察,有目的地操作并捕捉这些瞬间的精彩,我们觉得小班的孩子也能在科技活动中进行记录。那么记录什么?怎么记录?拿什么记录呢?
  一、用“记录”帮助幼儿留住科学探索的瞬间
  记录一定要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要避免为记录而记录,不能事后追记,或还没有展开充分探究就让幼儿记录,更不能事事都记。因此,小班的记录重点就放在帮助他们记录一些孩子难以表达的东西上;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
  1.“记录”梳理探索的“过程”
  小班的孩子往往是想一出是一出,过后很快就忘记。在活动中随着操作要求和材料的递进,甚至受到同伴的影响,对于自己的想法会一变再变。往往一个环节下来回头问问之前说了什么,他们就一脸茫然。所以通过一些集体的记录形式,可以帮助幼儿记录他们的思维过程,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例如:科學活动《贪吃的大嘴兄弟》,两次活动的差异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次活动教师请幼儿猜测哪些水果是哥哥“浮起来”爱吃的,哪些水果是弟弟“沉下去”爱吃的,实验后再回过头去回忆原来的猜测时,孩子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第二次活动时教师就利用集体记录的方式帮助孩子将这些猜想记录了下来。这样在最后的结果出来后,就能通过比较这些“记录”知道孩子们认知上的变化了。
  2.“记录”留住探索的“过程”
  小班幼儿不够细致,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够,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就难以进行长久地观察和自觉地记录。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要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将常规意义上的记录表画得乱七八糟。于是我就尝试利用美术手段来进行“趣味记录”。
  例如:科学活动《掉下来了》,孩子们观察物体自由落下时产生的运动轨迹。教师利用“身体学一学”到“手指画一画”,最后用笔画下来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幼儿巧妙地将自己的操作材料贴在长形纸条的最上方,然后在它的下面用一根直白的线条画下运动轨迹,别具一格地记录下瞬间发生的事。
  又如《小积木动起来》,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移动积木从而呈现不同的痕迹。孩子们将积木沾上颜料,然后从纸的一端移动到纸的另一端,不同的移动会留下不同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可以很好地表示出幼儿探索的过程,甚至可以成为孩子们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3.“记录”呈现探索的“结果”
  小班孩子受表达能力的限制,就算是操作完全成功,也很难完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所以就要借助巧妙的记录形式了。
  例如在《水变红了》的学习中,教师的记录重点是结果有没有褪色,而孩子则每人只能选择一样材料进行操作。教师选择了集体记录的形式,用实物和磁铁结合的形式。孩子们每人一块磁铁,上面有他们的名字。当孩子操作完的时候就马上用手中的磁铁进行投票,放在相应的材料下面的笑脸或哭脸上。这样不但教师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孩子的操作结果,孩子们还能通过全体的投票结果,观察到材料之间显而易见的差异,活动预设的目标较为圆满地达成了。
  二、用“记录”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建构科学概念,促进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科学态度
  (1)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幼儿感知身边科学技术的存在,初步形成科学技术能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印象。例如:在活动中我们常常引导幼儿比较和观察,在《咕噜咕噜滚》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就是通过观察圆柱、圆台、圆锥形态的不同,然后尝试制作,探索,通过记录下的痕迹知道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所产生的运动轨迹是不同的。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玩具和现代生活用品的摆弄,萌发幼儿关心科学、好问、好奇、乐于尝试等的积极情感。例如:幼儿在《小积木动起来》《斜坡和小球》等这些借助美术手段进行记录的探索活动中,感受到了物体的平面移动、不同高度的斜坡、自由落体等现象。活动中孩子们的脑海中就会泉涌出很多的“为什么”,很多的“如果”,在一次次的尝试、解答后,又会有新的“为什么”、新的“如果”产生,如同水中涟漪,一个简单的玩具就能在孩子的心中荡漾出层层的问题。
  2.科学知识、技能
  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材料,玩的、用的、吃的,通过对这些日常物品的观察、摆弄和分类,可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特征、区分、性质,可以通过推、拉、滚等动作的描述和操作,使幼儿意识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变化。例如:在本学期进行的《掉下来了》《车轮滚画》《玩球》等丰富的活动中,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活动借助美术材料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有了颜色的帮衬,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3.科学方法、能力
  在组织幼儿开展丰富的科艺活动之后,我们最终欣喜地看到幼儿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拥有了初步的科学能力。例如在我们班《咕噜噜》的科技区角中,孩子们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流程图搭建三层不同高低的斜坡,并且能主动地询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而询问的对象除了老师,同伴则更为常见。
  本学期我们在小班科技“两小”活动中“记录”的一些改变,其实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改变。趣味记录不但能有效地避免幼儿技法上的不足,而且还能激励幼儿强烈的操作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很多的科学现象并保持较高的兴趣。但是,如果记录的方式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那么,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科学过程中的负担。在本学期“移动”的主题中,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活动借助趣味记录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有了记录的帮衬,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参考文献:
  田健兵.科学活动中记录表的设计与使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西湾幼儿园)
其他文献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俨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群特殊教育对象。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监控,在爷爷奶奶等长辈的宠爱中,又如脱缰的小野马,不乏野性,刁蛮……这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难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如何感化“留守儿童”,必须“动之以情”。  怎样才能“动之以情”呢?具体来说要做到:  一、心要诚,话要实  “动之以情”主要是以情
摘 要: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教师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做到把教学内容生活化,把教学过程生活化,布置作业生活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笔者以为改革的重点并不在于教材的更改,而在于改革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贯穿这样一个理念: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让语文教学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让学生在生活中
人这一生当中,难得有一位智者当面传授你、指点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迷津。尤其在我们的教育正处于踌躇疑惑之时,有一个声音让你猛醒!令你振奋!那该是何等的幸事啊!  说心里话,在没听田丽老师讲座之前,我只能想象出本次学习内容只不过和以往的讲座一样:单调枯燥。可当田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开的时候,我们所有老师的那颗不太敏感的心被深深牽动了。  田老师重点讲解了《道德规范内容》的第3条: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
摘 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学习习惯;鼓励;培养  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各行各业都要用到,因此计算机知识是现在小学生所要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农村的信息化普及率不高,农村家庭的父母大都在外打工
摘 要: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学好古诗文,对孩子气质的影响,对整个文化底蕴的建构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得人心。新课标把古诗文的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对古诗文教学有很清楚的要求,对诗文的积累也有了明确的定量要求。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力;因诗定教  许多家长发现,整个小学阶段孩子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积累的量也有较大程度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古诗文教学处于如此尴尬的境
摘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及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教学,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学情研究;有效性;针对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有效理解为用“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课堂教学快速地完成教学内容,用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机械模仿的、重复性的知识训练,以应付考试。这种“快步走,常回头”
“分割方块”一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7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中的一道思考题,我将它列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分割方块”,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课标的学段目标,制订了本课的目标,并采取多元学习策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介绍知识,感受数学文化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则数学小知识——欧几里德和《几何原本》,开篇点出几何之父欧几里德善于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为下面的规律探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作文题“改革开放三部曲”精选三条标语编为一则材料,既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竹石》道出了竹子的风骨。  竹,似草非草,似木非木。然而它的功用,非草木可比。  竹,“未出土時先有节”,后破土而生,生而有威。幼年谓之笋。竹笋即可入食,鲜、干均可。人和动物皆可食用,国宝大熊猫尤其喜爱。青年竹可用于造纸,也可用于纺纱织布。成年竹用处更多,编筐篓、渔具,制乐器、器皿、家具、装饰品、艺术品和各种容器,用作板
邵半仙是个卜卦算命先生,都传他的卦卜得极准,有名有姓有地点,不由人不信。  猷州城里,有一对中年夫妻,结婚二十多年了甚是恩爱,男人服装生意倒腾得越来越大,有一天开上私家车了,满世界转悠,却总是把女人晾在家里。女人起了疑心,背着男人来找邵半仙卜卦。邵半仙神神秘秘地鼓捣一番,面露怜惜之色,对女人言道:“世应相生,应爻变动,与日辰相合,你这婚姻怕是难以为继,将作劳燕分飞了!”  女人一路哭着回去,跟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