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浅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BILLGAT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课程标准的解说,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这门课程应该从实践中学习,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或许是因了浪漫的缘故,或许是因了语文的浪漫特征,拿到初二语文课本的第一天,我在书的首页默默地写下了以下几行字:“以青春之心灵,携青春之少年,唱青春之语文。”正是这朴素的几行字启迪着我在一年的教学中,面对着亦生亦友的青春灿烂的笑脸,去实践着我的语文教学。
  
  一、充分发挥当地人文资源
  
  初二八年级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范例。但我认为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有所取舍,有所轻重,对于我们这些农村中学,要求学生都去寻找月球的奥秘,都去追寻人类起源是不可能的。
  我所在的南朗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涌现出不少著名人物,如陆皓东、孙中山、阮玲玉、王云五、李华照等等,他們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要求同学们利用综合实践课去搜集名人资料,去各个村调查访问名人事迹,然后让他们分组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要求材料不得少于两个,配上插图的形式。
  为了达到广泛交流的目的,一周后,我把同学们的调查报告收上来,然后用一节课时间让他们交流。如这些名人有那些优秀事迹,你从名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各个小组的同学踊跃发言。虽然他们的作品是那样的幼稚,经不起推敲,然而,他们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名人的优秀事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让他们在调查中学会了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为将来终身学习、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指点江山,大自然也是课堂
  
  语文学习要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新课标要求教师以一种大语文的眼光来面对教学,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偏离走向,把语文实践理解得过于狭窄,特别是与应试联系在一起,甚至视综合实践活动为不务正业予以制止。语文的学习是多渠道的、多层面的,综合性学习必然突破过去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走出教材、走出校园,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学习。
  三月份,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带领学生开展一次“感受春天”的综合实践活动。地点是离学校不远的蒂峰山公园。到了目的地,我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去观察春天里的大叶榕,去听一听欢歌的鸟语,去古寺敲一敲钟,听听深山古寺钟声悦耳的清音,去沐浴和熙的春阳,去采颉一片春意,并用相机把精彩的瞬间拍下来。
  最后,全班同学在蒂峰山顶的小亭集合,同学们环亭而坐,我要他们按顺序各自谈自己的感受,最好用课本中学到的优美词句表达,于是精彩的一幕出现了。
  有的同学说到登山的感受,山路迂回弯曲,到了半山腰就筋疲力尽,真想打退堂鼓,但想到《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顿时增添了一股雄心壮志,也想登上山顶,一览家乡南朗的秀丽。有的同学说:“我见到一个小石潭,水清见底,真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且四周竹树环合,见之,顿觉疲劳全消,心旷神怡。还有的同学说:“我站在山顶上,看到一排排崭新的厂房,他们演绎着现代的文明,见证着家乡的发展。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此刻,我真想用《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心情。”
  回学校后,我要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篇文章。我惊奇地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再也不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而是有血有肉,情真意浓。
  
  三、团结协助,齐办一次班刊
  
  通过几次综合实践活动,我感受到同学们学语文的兴趣浓了,而且视野也拓宽了,团结协助的精神也增强了,于是,我告诉他们,通过几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掌握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可以在班里举办一次班刊了。
  宣布完这个决定后,班里炸开了锅,同学们感到很新鲜,一个个欢呼雀跃,跃跃欲试,互相讨论开了。二个星期后,科代表拿着一本略带油墨书香的班刊交给我,我的确感到了一股青春的气息。我感受到同学们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学好语文的源泉。而我只是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和热情的支持者。
  通过几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相信学好语文不一定要在课堂,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使他们终生受益。
其他文献
在铺天盖地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潮流中,如何才能在“农民工进城”这一固定的叙述模式中发现新的角度,将城乡冲突中农民工复杂的精神世界坦露在读者面前,是每一位关注底层的优秀作家都要面对的问题。《镇长的弟弟》没有从惯常的由乡村到城市的正面路径出发,而是独辟蹊径地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三位社会地位、身份较高的农民工自城市到偏僻的乡村给“镇长的弟弟”冯知三拜年的逆行之旅,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迂回,打开了一位身份
能够荣登“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排行榜,便可见葛朗台的能耐了。他一生执著的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一生奉行的是“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如何将这么一个执著狂、野心家、吝啬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呢?我决定选取“旁人眼中的葛朗台”这一视角来解读《守财奴》。    一、拿侬眼中的主人    拿侬在文中出场的机会不多。但她一出场便是石破天惊的。当欧也妮拿刀对抗父亲的图谋时,拿侬嚷道:“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如果没有充分的写作素材,同样难以写出精彩的文章。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首先,我们可以从各科教材中找到各类的素材。比如:哲理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事例类,“孔明挥泪斩马谡”……  其次,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积累各类素材。父母的关爱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  另外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师对“弘扬人文精神”,“唤醒主体意识”,“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等理念高度重视;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赞成,但怎样落实这些理念,怎样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邀游,认识不一。在教学中,笔者探索出四个“yi”途径,即:意——疑——议——逸,具体做法如下。    意:在诵读中“意”语文    “意”就是沉潜吟咏,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众所周
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美育过程是寓教于乐,寓智于美,以美育人的教育过程。在各学科中。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包含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包含美学艺术的熏陶。”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字兼美、涵义深刻的文章,无不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语文的人文性正是教师通过美育教育而使学生获得的。可以这么说,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学
写作个性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工程,其能力点包含着兴趣、思想及写作底蕴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的同时,应结合其个性的能力点进行有效地培养。  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构想  (一)构想初中语文个性化写作序列  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的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为主线,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等一系列的
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黄金因素,是语文素养这顶王冠上的一枚硕大而璀璨的明珠。让文学世界和学生心灵相通,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在语言教育中,在“听说读写”中上好文学阅读课,通过学习文学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实现培养“语文人”和“文学人”的教学目标。言语的形式为言语作品的外部方面,言语的内容为言语作品的内部方面。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形式统一于言语作品之中,二者
一节怎样的课才算是成功的课呢?笔者认为自己和学生都感到快乐的课可以称之为成功的课,上到手舞足蹈,上到“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上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都可谓成功的课。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这样的课并不多,下面记几节让我感到快乐的课。  一.表演课  《孟子》选读中有一则“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讲述一齐人在坟场乞讨却欺骗妻妾是与富贵人欢宴,而后被妻妾发现的故事。我先将全班分为三
连续读了远人的几个短篇,发现远人的小说有个特点,即着重写小人物的心态,而且这种小人物的心态带有某种共性,几乎可以看作普通人的常态,耐人寻味的常态。  比如《死结》,就写了一个男人不平衡的心态。马建国之所以强暴了自己的养女,并上吊自杀,并非他真的过得多么不好,过得不好的比比皆是。他就是不平衡,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男人枉过了一生,连一个真正像样的女人都没有碰过。他得有所弥补,所以他走了一条绝路。这就是马建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作文,有效提升作文教学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开展作文内涵教育,缓解学生畏难情绪  许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谈文色变”,有学生称作文写作为“难于上青天”,这样的畏难情绪成为了制约学生作文学习兴趣提升的重要消极情感,教师应当进行针对性的破解。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向学生阐述作文的内涵,让学生明白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手段,将自己生活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