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乡愁两相惜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no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光中凭借一首现代诗《乡愁》而闻名于世,余秋雨则凭借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而广为人知,两位余先生被合称为“海峡二余”。余光中和余秋雨相交多年,相互仰慕、相互欣赏、相互感知,成就了一段惺惺相惜的友情。
  余光中写《乡愁》时已经43岁。好友、诗人流沙河是第一个把余光中的诗作介绍到大陆来的人,他在自己创办的《星星》诗刊上刊载《乡愁》后,很快风靡开来。当时,余秋雨赞叹说:“余光中先生是20世纪把中华文字用到最简洁、最高妙程度的诗人,这样的诗人是不多的。如今在中国大陆,背得最多的诗是谁的诗?我相信是余光中先生的诗。这个现象就说明了他所达到的文字高度。”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台湾受到欢迎,余光中也因此接触到余秋雨的散文,他在通读《文化苦旅》后,发现余秋雨引用了他的3行诗。对此,余光中说:“余秋雨写到三峡的时候引起很多联想,他引用过舒婷的一首写神女峰的诗,也引用我《寻李白》那首诗里面的几句话。我那几句是说,我对李白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他引用了3句。我们的相识就从这里开始了。”
  因为他们都姓余,早期的时候还引起很多人的联想,外界称余光中是余秋雨的恩人,当年是在他的引荐下,余秋雨的散文才被台湾读者熟知,余光中曾对此辟谣过,说自己并不敢当余秋雨的恩人,当年是在白先勇的引荐下,我才认识了余秋雨。他当然是写散文,我也写散文。与余秋雨的散文相比,我们最大的相同点是作品篇幅过长,不同之处就是他的散文从历史文化介入,概论性的东西多,而我的作品则是从人们的生活出發,以小见大的东西多。后来,在一次重大文化活动中,余光中更是高度评价余秋雨:“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1992年后,余光中开始被大陆很多地方邀请前来朗诵,以证明他的“乡愁”中也包括当地的省份和城市。那些地方知道他年事已高,又知道他与余秋雨关系好,总是以余秋雨有可能参加的说法来邀请他,同时,又以余光中有可能参加的说法邀请余秋雨,几乎每次都成功,使得两人经常在各种文化活动上碰面,有了一场场的“两余会讲”。有一次,“会讲”到最后,当地记者问余光中:“《乡愁》中是否包括此处?”余光中优雅地回答:“我的故乡,不是这儿,也不是那儿,而是中华文化。”余秋雨立即带头鼓掌,因为这种说法确实很好。余光中笑意盈盈地向着余秋雨点头,表示感谢。
  有一次,余光中和余秋雨共同出席椰城一个互联网旅游文化活动,当主持人转述网上有报道说虽然余光中不上互联网,但他会请助手阅读网络文章时,余光中立即予以否认,并解释说,不上网是因为他很忙碌,拥有的“战场”已很多,不能再开辟新“战场”了,故至今没有“落网”。说完,余光中转向余秋雨,幽默地说:“余秋雨和我一样,不用手机也不上网。我们两个都姓余,是互联网的两条‘漏网之鱼’。”余秋雨笑着附和道:“因为有《余氏家训》。先祖曰:进得网内,便无河海。”引得现场一片笑声和掌声。
  有一年秋天,余光中应邀来长沙岳麓书院演讲,其时不幸遭遇了大风呼啸、大雨滂沱之境,底下听众只得披着雨衣,场面颇为扫兴。此前一年余秋雨在此演讲时也为风雨所困,不过,只听余光中借题发挥道:“去年余秋雨来做演讲,也下雨了,不过他不能怪老天爷,因为他叫秋雨,下雨合情合理。我叫光中,我应该是阳光之中。但今天只见镁光,不见阳光,未免有点冤枉,上天多少有点不配合。辛苦各位在下面听我演讲,真是风也听见,雨也听见。”一席风趣调侃老友的话,缓解了尴尬的气氛。
  多年来,“两余会讲”都是其乐融融的,但也有严峻的时候。那是在马来西亚,两家历史悠久的华文报纸严重对立、事事竞争。其中一家请了余秋雨去演讲,另一家就想出对策,请来余光中,“以余克余”,一争高低。但余光中和余秋雨都不知道这个背景,两人从报纸上看到对方来了,非常高兴。但听了工作人员一说,都不禁倒抽冷气。因为两人已经分别陷于“敌报”之手,只能挑战,不能见面。于是,余光中通过在马友人,不让两报任何一个工作人员知道,趁着午夜之后,偷偷去和余秋雨见面,商定共同立场,终未造成“以余克余”的战场。这段佳话反映了他们磊落不羁,不屑明争暗斗,不争你我高低,肝胆相照的友谊。
  更有意思的是,余光中先后回大陆50多次,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地,他都会写一些散文,称之为“甘旅”,譬如他在《收获》杂志发表2万字的长文,题目直接就是《山东甘旅》。为什么要用“甘旅”二字呢?余光中说:“少小离家老大回,对我而言,每一次回大陆,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都是还乡,都是一种甘旅。因为已经能回乡了,当然就没有隔绝的那种哀愁了。我的‘文化甘旅’就是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相对、抬杠,当然这是和余秋雨开个玩笑了。”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余秋雨缅怀余光中说:“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炬火,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余光中先生是从白先勇先生推荐的出版物上认识了我,然后就有了他在国际会议上让我永远汗颜的那些高度评价,又有了一系列亲切的交往,直到今日。从林怀民,到白先勇、余光中,我领略了一种以文化为第一生命的当代君子风范。他们不背诵古文,不披挂唐装,不抖擞长髯,不玩弄概念,不展示深奥,不扮演精英,不高谈政见,不巴结官场,更不炫耀他们非常精通的英语。只是用慈善的眼神、平稳的语调、谦恭的动作告诉你,这就是文化。”余秋雨对余光中的仰望之情,溢于言表。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在一次演講中,罗振宇讲了他与“华为云”结缘的经历。原来,作为知识服务应用“得到”APP的创始人,不少提供企业服务的公司都向罗振宇伸出橄榄枝,其中不乏一些互联网巨头。能与这些财力和技术都十分雄厚的公司合作,无疑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可是,由于选择太多,反而使罗振宇患得患失,难以作出最终的决定。  一天,罗振宇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是“华为云”的一名主管发来的。在邮件中,这名主管
过犹不及多半源于急功近利  洗手甩手,手指甩到水龙头上;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一脚踢到马路牙子上;吃饭,忽然“嘎嘣”一声,牙齿咬到一粒小石子;进门,一头撞到太干净的玻璃门上;坐在阳台上晒太阳,站起来一抻腰,撞到开着的窗户上……  甩手、走路、吃饭、跨进门、站起身,这些日常行为,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用了多大力气。但是,在出事故之后,你会发现,你甩手的力气有多大,指肚上的乌紫就是证据;你走路时迈步的速度
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  记得一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字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的是世界为我而造。”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为人处世需要有自信,更需要懂得谦卑和敬畏。反之,一个常怀谦卑与懂得敬畏的人,又常常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信。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大意是河流与大海所以能够接受千百条溪水的奔流融会,是因
圆润而不圆滑内心藏着棱角  我很爱喝粥。木心在《少年朝食》里写道:“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东坡、剑南皆嗜粥,念予畢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为什么说粥温柔?大概是因为它不可思议的包容性,任何食材都能与粥相融,那是一种不带任何攻击性的美味。正是这份包容,让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粥,粥文化才得以发扬。  我很讨厌吃苦瓜,但当这样令我厌弃的食材出现在粥里时,却陡然变得有了别样的味道,清香诱人,温和
为人父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看过一则新闻:一位妈妈跪在孩子面前,跪了一个多小时,原因是劝孩子去上学.但孩子看到妈妈下跪却毫不在意,坐在椅子上,翘着腿悠闲地玩手机,并把妈妈跪地的图片发在朋友圈里,配文:“开心每一天!”此事成为网络事件后,老师特意赶到家里来,尝试着教育孩子要感恩父母,但是他的妈妈却一再地打断老师说:“我是自愿跪的,又不是他逼的,你不要说他……”  古语有言:“为人母者
梁晓声的母亲是一位缝纫女工,虽然工作又苦又累,但见识不一般。一次,梁晓声到母亲的工作地要钱买书。母亲问:“要钱干什么?”梁晓声回答:“买书。”“多少钱?”“一元五角。”母亲二话没说,就去掏衣兜。旁边一个女工停下缝纫机,劝阻她:“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們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啊!”梁母却没有听那个女工的劝阻,而是微笑着把钱塞进了梁晓声的手里。她大声地对那个女工说:“谁叫我
随着吸电子烟时间的增长,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殷格斯出现系列症状,心痛胸闷、呼吸急促、剧烈咳嗽。在极其难受的情况下,殷格斯去医院检查,医生发现他肺部感染,建议他及时住院治疗。医生竭尽全力治疗殷格斯,可他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每况愈下,医院只得给家属下病危通知书。殷格斯的病情迅速恶化,医生不得不将他送到重症监护室。但医生仍无法帮助殷格斯赶走死神。  殷格斯成为美国首例电子烟致死案例,立刻引起政府高度关注。
老兵不死,军魂永不凋零  88岁的何友毅是抗美援朝老兵,在老人的家门正上方,挂着“人民功臣”的牌匾,這是1952年四川省三台县人民政府所赠,纪念老人在抗美援朝时荣立三等功。在这块牌匾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  那是1951年,18岁的何友毅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毅然投身于抗美援朝。在前线,何友毅是通信兵。那一天,炮火连天,指挥部里的通信信号已经第4次中断了,指挥部失去了和外界的信息联络。政委先后
没有等出来的美好,  只有拼出来的幸福  柏林大学作了一项调查,向受调查的5000名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现在过得是否幸福?统计结果显示,49%的人说自己幸福。非常有意思是,这49%的人当中,既有生活遭遇不幸的人,也有债务过千万元的人,更有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这就让人纳闷了,为什么这些人在别人看来明明不幸福,还要选择说自己幸福呢?  项目负责人采访了一位参与这项活动的破产公司老总,当
君子之风,山高水长  2019年11月19日,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厦门举行。演员陈道明在参加活动后,刚走出电梯,与老艺术家牛犇老师偶遇。陈道明隔着人群看到牛犇老师,立刻点头弯腰问候。然后又穿过人群,主动伸手和牛犇老师热情握手。简单寒暄了几句后,两人就各忙各的去了。这组照片被发到网上后,陈道明下意识的行为被众人点赞。  越是不经意的举止越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按理說,在人群嘈杂的现场,又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