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突显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ayuq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数学则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多媒体教学能创设优美的情境,直白地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图文兼顾,动静结合,挖掘教材、补充教材的优越性,可以使文字、数字所描写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学习知识、陶冶性情,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美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0-0052-02
  
   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由于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可以使文字、数字所描写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学习知识、陶冶性情。巧用多媒体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失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用多媒体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意境的情境中感知美、欣赏美
  数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呈现的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涵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当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知识与艺术交融的优美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有声”、“有色”的活动中产生美的联想和想象,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对年、月、日的形成感到陌生和抽象,教学时教师剪辑互联网上的一段年、月、日形成的视频,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转、地球自转的画面,浩瀚的宇宙、优美的运动轨迹,本身就给人以神秘感,优美的音乐、解说使情境显得更加生动而有趣,图像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地球自转、公转的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美的情境。借助多媒体具体直观的画面将难绘之景浮现在眼前,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场景化,让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震撼,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已然写在学生的脸上。多媒体创设的情境美,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陶冶了性情,并且感知到美、欣赏到美。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展示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成中发挥审美想象
  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它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数学美的信息是隐藏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语言之中的,是隐形的。从表面上看,数学符号是单调的,公式是枯燥的,数学内容是乏味的,但正是这些内容蕴涵了丰富的对称美、朴素美、理性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在突破重、难点,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向学生揭示出来,让数学的内容活起来。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该课的重点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教师先让学生把圆剪成16等份,自己动手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再借用课件演示,把圆分成32等份、64等份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指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关系,让学生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把圆等分成128份,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如果等分成256等份呢?如果不断地等分下去,剪拼后的图形将是什么情形呢?它们的长、宽与圆的哪些条件有关?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化曲为直的动态过程,不但直观地呈现出来,而且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形象地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此时教师用课件及时出示圆的面积公式S=πr2,让学生在看公式过程中想象一下这些数字有什么样的美感,从而对学生进行数学的符号美、简单美和奇异美的教育。
   又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对称既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又是美学中的重要名词。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飞机、蝴蝶、人体的外形这些美丽的具有对称美的图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在这种“有限拼割、无限想象”的学习中,大脑潜能得以发挥,受到了数学美的熏陶。
  
  三、用多媒体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纵观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每一课都具有美育的因素,但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使其蕴涵的美具有间接性和模糊性,不易为学生直接感知。而多媒体动静结合、音像结合、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人机对话、反馈性强的特点,可使数学中的美看得见、摸得着,为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提供了有效的依托载体。
   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充分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优美的对称图案,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欣赏图案的对称美,让学生通过折、拼、剪等手段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后,用课件演示一个简单的花瓣通过旋转形成优美对称图形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发现与体验中,产生更大的动力与兴趣。在此教师提出让学生做设计师的要求,设计一组优美的轴对称图案,可以将以前学过的图形任意组合,看哪组设计的图案美观、漂亮。当教师把学生的各种设计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学生们认为这些图案设计得太美了,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说设计意图和计算方法,并检验所设计的图案是否符合要求。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操作中,体验到一个个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和创造美,同时也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强烈动机。
  
  四、利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补充数学史人文资料,让学生在人文知识的赏析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作为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省时、高效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数学家的成就、数学典故、趣闻轶事以及数学知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用美的眼光欣赏数学,探索数学中美的奥秘,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笔者用课件展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南京长江大桥的三角形拉线等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物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知道学习是有用的,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服务社会。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后,用媒体展示祖冲之在圆周率规律上的伟大成就;教学《分数的认识》时,用媒体展示数字在不同国家的演变史等,将数学内容赋予美的生命、美的内涵,把审美的情绪与道德情感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正确地识别生活中的美与丑、感悟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数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美育环境,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去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良好情操,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编辑:王天鹏)
其他文献
目的:在抽样调查中,若关心的变量或特征是涉及个人隐私或不被社会舆论认可的敏感性问题,则采用直接调查的方法就会使部分被调查者出于保护自我隐私的心理而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合作甚至拒绝回答或虚假回答,从而使调查结果难以反映总体的真实特征。1965年,Warner通过引入随机化装置,成功实现了在不暴露应答者隐私的情况下获得人群中某敏感性问题的发生比例,开创了随机应答技术(Randomized Response
摘 要:运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的小组协作学习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首先概述了专题学习网站和小组协作学习,其次具体分析了基于《“桥”遍天下——网站实现》专题学习网站的小组协作学习方法和步骤,再次评价了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小组协作学习的效果,最后对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及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
摘 要:网吧的正规化和产业化需要大量的初中级网管员,这为身居网吧密集地区的中职学校解决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如何把握这一有利时机,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之路呢?我们通过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师资力量培养、网络实训室的建设、校本教程的编写、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习的安排、就业的组织等一系列改革和措施,培养出了一批批合格的初中级网管员,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也坚定了专业的发展
摘 要:合作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目前,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很多,但对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大量的课堂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网络上使用网聊软件来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网聊软件的各种特性,实现了在学习小组分组方面最具灵活性以及组员交流方面最具广泛性,因而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同时,在引导学习者正确使用互联网软件方面,本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然而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当然要想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就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还要注意积累学生平时的思想表现、作业等等。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0-0042-02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教育市场化的发展,人文教育缺失带来的恶果越来越严重。所以倡导人文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旨在探讨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以赋予教学内容灵魂为切入点,以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支撑面,用信息技术所蕴藏的科学思想、审美特性、创新理念等触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人文教育;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