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数学则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多媒体教学能创设优美的情境,直白地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图文兼顾,动静结合,挖掘教材、补充教材的优越性,可以使文字、数字所描写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学习知识、陶冶性情,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美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0-0052-02
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由于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可以使文字、数字所描写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学习知识、陶冶性情。巧用多媒体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失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用多媒体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意境的情境中感知美、欣赏美
数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呈现的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涵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当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知识与艺术交融的优美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有声”、“有色”的活动中产生美的联想和想象,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对年、月、日的形成感到陌生和抽象,教学时教师剪辑互联网上的一段年、月、日形成的视频,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转、地球自转的画面,浩瀚的宇宙、优美的运动轨迹,本身就给人以神秘感,优美的音乐、解说使情境显得更加生动而有趣,图像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地球自转、公转的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美的情境。借助多媒体具体直观的画面将难绘之景浮现在眼前,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场景化,让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震撼,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已然写在学生的脸上。多媒体创设的情境美,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陶冶了性情,并且感知到美、欣赏到美。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展示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成中发挥审美想象
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它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数学美的信息是隐藏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语言之中的,是隐形的。从表面上看,数学符号是单调的,公式是枯燥的,数学内容是乏味的,但正是这些内容蕴涵了丰富的对称美、朴素美、理性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在突破重、难点,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向学生揭示出来,让数学的内容活起来。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该课的重点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教师先让学生把圆剪成16等份,自己动手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再借用课件演示,把圆分成32等份、64等份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指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关系,让学生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把圆等分成128份,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如果等分成256等份呢?如果不断地等分下去,剪拼后的图形将是什么情形呢?它们的长、宽与圆的哪些条件有关?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化曲为直的动态过程,不但直观地呈现出来,而且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形象地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此时教师用课件及时出示圆的面积公式S=πr2,让学生在看公式过程中想象一下这些数字有什么样的美感,从而对学生进行数学的符号美、简单美和奇异美的教育。
又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对称既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又是美学中的重要名词。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飞机、蝴蝶、人体的外形这些美丽的具有对称美的图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在这种“有限拼割、无限想象”的学习中,大脑潜能得以发挥,受到了数学美的熏陶。
三、用多媒体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纵观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每一课都具有美育的因素,但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使其蕴涵的美具有间接性和模糊性,不易为学生直接感知。而多媒体动静结合、音像结合、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人机对话、反馈性强的特点,可使数学中的美看得见、摸得着,为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提供了有效的依托载体。
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充分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优美的对称图案,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欣赏图案的对称美,让学生通过折、拼、剪等手段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后,用课件演示一个简单的花瓣通过旋转形成优美对称图形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发现与体验中,产生更大的动力与兴趣。在此教师提出让学生做设计师的要求,设计一组优美的轴对称图案,可以将以前学过的图形任意组合,看哪组设计的图案美观、漂亮。当教师把学生的各种设计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学生们认为这些图案设计得太美了,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说设计意图和计算方法,并检验所设计的图案是否符合要求。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操作中,体验到一个个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和创造美,同时也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强烈动机。
四、利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补充数学史人文资料,让学生在人文知识的赏析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作为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省时、高效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数学家的成就、数学典故、趣闻轶事以及数学知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用美的眼光欣赏数学,探索数学中美的奥秘,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笔者用课件展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南京长江大桥的三角形拉线等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物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知道学习是有用的,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服务社会。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后,用媒体展示祖冲之在圆周率规律上的伟大成就;教学《分数的认识》时,用媒体展示数字在不同国家的演变史等,将数学内容赋予美的生命、美的内涵,把审美的情绪与道德情感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正确地识别生活中的美与丑、感悟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数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美育环境,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去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良好情操,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编辑:王天鹏)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美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0-0052-02
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由于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可以使文字、数字所描写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学习知识、陶冶性情。巧用多媒体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失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用多媒体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意境的情境中感知美、欣赏美
数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呈现的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涵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当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知识与艺术交融的优美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有声”、“有色”的活动中产生美的联想和想象,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对年、月、日的形成感到陌生和抽象,教学时教师剪辑互联网上的一段年、月、日形成的视频,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转、地球自转的画面,浩瀚的宇宙、优美的运动轨迹,本身就给人以神秘感,优美的音乐、解说使情境显得更加生动而有趣,图像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地球自转、公转的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美的情境。借助多媒体具体直观的画面将难绘之景浮现在眼前,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场景化,让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震撼,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已然写在学生的脸上。多媒体创设的情境美,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陶冶了性情,并且感知到美、欣赏到美。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展示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成中发挥审美想象
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它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数学美的信息是隐藏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语言之中的,是隐形的。从表面上看,数学符号是单调的,公式是枯燥的,数学内容是乏味的,但正是这些内容蕴涵了丰富的对称美、朴素美、理性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在突破重、难点,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向学生揭示出来,让数学的内容活起来。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该课的重点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教师先让学生把圆剪成16等份,自己动手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再借用课件演示,把圆分成32等份、64等份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指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关系,让学生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把圆等分成128份,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如果等分成256等份呢?如果不断地等分下去,剪拼后的图形将是什么情形呢?它们的长、宽与圆的哪些条件有关?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化曲为直的动态过程,不但直观地呈现出来,而且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形象地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此时教师用课件及时出示圆的面积公式S=πr2,让学生在看公式过程中想象一下这些数字有什么样的美感,从而对学生进行数学的符号美、简单美和奇异美的教育。
又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对称既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又是美学中的重要名词。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飞机、蝴蝶、人体的外形这些美丽的具有对称美的图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在这种“有限拼割、无限想象”的学习中,大脑潜能得以发挥,受到了数学美的熏陶。
三、用多媒体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纵观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每一课都具有美育的因素,但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使其蕴涵的美具有间接性和模糊性,不易为学生直接感知。而多媒体动静结合、音像结合、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人机对话、反馈性强的特点,可使数学中的美看得见、摸得着,为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提供了有效的依托载体。
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充分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优美的对称图案,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欣赏图案的对称美,让学生通过折、拼、剪等手段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后,用课件演示一个简单的花瓣通过旋转形成优美对称图形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发现与体验中,产生更大的动力与兴趣。在此教师提出让学生做设计师的要求,设计一组优美的轴对称图案,可以将以前学过的图形任意组合,看哪组设计的图案美观、漂亮。当教师把学生的各种设计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学生们认为这些图案设计得太美了,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说设计意图和计算方法,并检验所设计的图案是否符合要求。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操作中,体验到一个个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和创造美,同时也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强烈动机。
四、利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补充数学史人文资料,让学生在人文知识的赏析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作为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省时、高效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数学家的成就、数学典故、趣闻轶事以及数学知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用美的眼光欣赏数学,探索数学中美的奥秘,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笔者用课件展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南京长江大桥的三角形拉线等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物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知道学习是有用的,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服务社会。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后,用媒体展示祖冲之在圆周率规律上的伟大成就;教学《分数的认识》时,用媒体展示数字在不同国家的演变史等,将数学内容赋予美的生命、美的内涵,把审美的情绪与道德情感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正确地识别生活中的美与丑、感悟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数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美育环境,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去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良好情操,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