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人团聚 国盛家和兴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rs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2日晚,由文化部、国家大剧院、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民族音乐巡礼百场系列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隆重开幕。正值国庆华诞、“中秋”前夜,因此为这次活动拉开帷幕的首场音乐会即名为“金秋盛典”。这也是中央民族乐团与国家大剧院第三度携手上演“天涯共此时”中秋音乐会,鸣奏“月圆人团聚,国盛家和兴”的盛世篇章。这台融中国古典文化与时代清新气息于一体的音乐会,以月寄情、以景生情、以乐抒情,充分展现了乐与情交织、月与人相融、家与国共兴。
  
  一、以月寄情:一样的月色、多样的情怀
  
  中秋音乐会,月亮自然是其中的中心意象。由古至今,咏月的音乐作品不少,但同一轮中秋明月,年年岁岁圆相似,岁岁年年情不同。
  诞生于1925年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大同乐会音乐家柳尧章结合演奏琵琶的切身体会和民间丝竹乐的特征,并借鉴西洋配器技法,将琵琶独奏曲《浔阳夜月》编配为琵琶、筝、三弦、二胡、京胡、笛、箫、笙、管、扬琴、云锣和鼓板合奏的丝竹乐,被时人评价为“无一点尘俗气”。1926 年春,大同乐会主持人郑觐文将此曲定名为《春江花月夜》,大同乐会也凭此曲从以“复兴雅乐”为重点的音乐活动转入“古曲改编丝竹乐”而“足为丝竹界别开生面”,开创了近代民乐创作成功的先河。此次音乐会,作曲家刘文金编配的《春江花月夜》由琵琶与乐队联合演绎,可谓还历史于原貌。当晚,琵琶演奏家吴玉霞以娴熟的技艺,广收烘云托月之妙,曲谱虽烂熟于心,她却并不拘泥,用娴静典雅的琵琶音色为点染,在平稳舒缓的节奏框架中衍展出层层涟漪,随风潜入夜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笛子与乐队《秋湖月夜》是根据同名笛子独奏曲编配。原曲的创作灵感来自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
其他文献
新一轮教学改革,促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开始将教学的视角由“老师教”转向“学生学”。但当我们深入课堂时不难发现,由于有些课堂变革是学校行政命令的强制推进,老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意识,虽然课堂上学生看似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但这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操纵下进行的,课堂还是存在形式主义或伪学生主体的现象。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让学生把握教学重难点的主动权。“请
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我国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温可铮教授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为之奋斗  不息的舞台,离开了他酸甜苦辣的人生舞台,离开了他呕心沥血的教学岗位,离开了他热爱的朋友和学生。  似乎是一个梦,因为就在他倒下的前一天,我们几位老同学还在说“看样子老爷子能唱到85岁”。就在他倒下的第二天,中央电视台还在播放他的音乐会。当然,我们也明白,老师总有离开我们的一天,但是这一天来得太早了,太突然了,谁
中国近代管弦乐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一位外国音乐家的名字始终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梅百器。  梅百器(Mario Paci1878—1946)中文译名“帕器”,生于佛罗伦萨。自幼学习钢琴,10岁(1887)即考入那不勒斯音乐院。15岁(1893)时考入罗马音乐院,从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斯干巴蒂(Giovanna Sgambati,1841—1914)学习钢琴。斯干巴蒂是世界著名
作曲家杜鸣心迄今为止,已写了三部钢琴协奏曲、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以下,想集中就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和《第三钢琴协奏曲——献给鼓浪屿》写一点自己的认识。  比起以“叙事”为主的协奏曲《梁祝》或《草原小姐妹》,杜鸣心的第一、三两部钢琴协奏曲更接近于无标题音乐。因为它们都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只是为了便于听众欣赏,杜鸣心才为《第一钢琴协奏曲》冠以“春之采”名;而《第三钢琴协奏曲》乐谱上的“献给鼓浪屿”,
在今年3月第35届香港艺术节上,香港中乐团的《乐旅中国》专场演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乐团艺术总监、指挥家阎惠昌在演出开始前提示说:让我们在六位作曲家不同风格的音乐引领下,以听觉去神游五彩斑斓、历史悠久的神州大地,领略中国文化的永恒魅力。的确,六部风格与技法各具特色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神奇画卷:韩兰魁的音诗《丝路断想》,以深情、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昔日令人神往的古丝绸之
美国当代作曲家梅诺蒂①与许多实验性的作曲家走着不同的道路,始终坚守着浪漫主义音乐的阵地,以“反潮流”的身份出现在现代主义的汪洋中。时至2007年,随着梅诺蒂的溘然长逝,历史又似乎到了盖棺定论、重新审视这位伟大人物的时候。毋庸置疑,仅用“传统”或“保守”等术语并不足以囊括梅诺蒂的音乐风格,因为一位作曲家之所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必定在某些方面存在着“革新性”。本文试以梅诺蒂《F大调钢琴协奏曲》(以下称《
为全面回顾和展示中国交响乐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成果,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以下简称“音乐季”),将于今年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正式开幕。  “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活动是以展演音乐会为主线,同时配套举办回顾展、论坛和辞书出版等三项内容。通过演出与论坛、展览与出版的有机结合,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交响乐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为确
2019年暑假,对于黄冈中学高二(7)班的包琳灿来说,终生难忘,她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设计调查问卷做课题,第一次深入农村走访留守儿童,第一次访问陌生的社会人士,第一次学做数据分析……稚嫩的目光第一次以研究的视角投向身边的社会,独立探究书本之外的世界。  这个暑假,包琳灿和另外七名课题组成员,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执行了课题《黄冈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游戏成瘾问题的调查》。“心灵深受震撼,意志也得
在中国音乐学院四十年院庆为教授们出版的系列丛书中,董维松先生《对根的求索——中国传统音乐学文集》①(以下简称《文集》)是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本。作者曾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是老一辈著名音乐理论家。他常年潜心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研究,编写过二十余部(篇)教材,出版河北梆子《蝴蝶杯》、汉剧《宇宙锋》(记谱与音乐分析),合编过对中国民族音乐学产生
“嗡嘛呢叭咪吽”……每当人们走过纳木错湖畔时,总能听到这发自信徒心底的虔诚咏唱——六字真言。它浓缩着藏族人民的生存、生活和生命,透过它也仿佛听到了藏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时也感受到了宗教文化中的世俗和世俗人文中的宗教。  我國当代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曹光平教授,于2003年两赴西藏采风,被美丽的风土人情所感动,创作了无伴奏三声部女声合唱《天湖·纳木错》。作品在2009年“帕拉天奴”杯作曲比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