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制备神经生长因子(NGF)梯度缓释系统,并探讨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7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一期神经修复,同时随机分为A组(19例)、B组(19例)及C组(19例),A组患者利用自制的梯度缓释系统进行NGF局部缓释,B组患者利用等量的NGF在神经周同明胶海绵包绕后局部注射,C组患者仅进行神经显微缝合,未行NGF注射,4周及8周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比较组间体感诱发电位(SEP)、肌肉动作电位(MAP)的变化,并对神经传导速度(NCV)作进一步分析;24周后分别行BMRC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评分. 结果 术后4周,A、B、C组SEP峰潜时分别为(34.80±3.45)、(42.85 ±2.58)、(51.05±3.652) ms,三组波幅分别为(10.673±2.35)、(6.30±1.22)、(4.10 ±0.83)μV;A、B、C组MAP峰潜时分别为(5.29±0.82)、(7.63±1.35)、(9.98 ±1.15)ms,三组波幅分别为(485.75±65.83)、(262.510±59.90)、(185.64±38.35) μV;A、B、C组的NCV分别为(25.50±3.65)、(19.80±2.35)、(15.50±2.61)m/s.术后8周,A、B、C组SEP峰潜时分别为(24.68±4.50)、(31.08±4.24)、(39.25±4.83)ms,三组波幅分别为(21.22±4.63)、(13.68 ±4.14)、(8.90±1.25) μV,A、B、C 三组MAP峰潜时分别为(4.7l±0.35)、(6.10±1.54)、(8.86±0.75) ms,三组波幅分别为(839.81±111.07)、(512.25±46.82)、(312.65 ±47.52) μV,三组的NCV分别为(26.24±3.22)、(21.23±2.40)、(16.34±2.55) m/s;与C组相比,A、B组SEP、MAP峰潜时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NCV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SEP、MAP峰潜时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NCV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MRC感觉功能评分巾,A、B、C 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8.95%、63.15%、52.63%;运动功能评定巾,A、B、C 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4.21%、68.42%、47.37%;A、B组优良率均高于C组,其中A组优良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GF梯度缓释系统可早期安全、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功能恢复。
神经生长因子梯度缓释系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 要】
:
目的 制备神经生长因子(NGF)梯度缓释系统,并探讨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7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一期神经修复,同时随机分为A组(19例)、B组(19例)及C组(19例),A组患者利用自制的梯度缓释系统进行NGF局部缓释,B组患者利用等量的NGF在神经周同明胶海绵包绕后局部注射,C组患者仅进行神经显微缝合,未行NGF注射,4周及8周后分别进行
【机 构】
:
310000杭州,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310000杭州,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解放军第九十八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解放军第九十八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
【出 处】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13年36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应用三种方法修复跟腱缺损并跟后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分别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加腓肠肌腱瓣V-Y推进延长或长屈肌腱动力重建、全腓肠肌推进肌皮瓣、局部旋转皮瓣加腓肠肌腱瓣V-Y推进延长,对13例跟腱缺损并跟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创面修复,重建跟腱功能. 结果 1例全腓肠肌推进肌皮瓣创缘近侧小部分皮肤浅层发生坏死,经换药后脱痂治愈,13例患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重视杂志的编辑质量,每年均组织社内系列期刊的审读工作。在2013年对2012年度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读中,《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获得“论文设计与统计优胜奖”、“法定计量单位优胜奖”和“参考文献优胜奖”等3个奖项。这反映出本刊的编校质量在新一届编委会的领导下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获得这3个奖项,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莫大的鼓舞作用,我们将更加严格遵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杂志的规范化要求,努力在以
期刊
目的 探讨健侧腓骨复合皮瓣交腿转移修复患侧中足感染性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5例中足骨骼皮肤复合组织缺损合并感染患者.骨缺损长度6 ~ 14 cm,皮肤缺损大小9 cm×6 cm~13 cm×8 cm.采用健侧腓骨复合皮瓣交腿修复,腓骨长度8~16 cm,皮瓣面积11 cm×8 cm~15 cm×10 cm.供区中厚皮片植皮闭合. 结果 腓骨复合皮瓣转移
目的 探讨经Dolenc入路治疗巨大颈眼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巨大颈眼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手术采用Dolenc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从硬膜外磨除前床突、视柱及视神经管上外侧壁,尽早暴露颈内动脉床突段.“T”形剪开硬脑膜,解剖外侧裂池、颈内动脉池释放脑脊液,剪开颈内动脉远侧硬膜环和视神经鞘,将视神经移位,临时阻断颈内动脉床突段,分离并夹闭瘤颈,吸空瘤腔内的血液,重
目的 介绍两种指间筋膜蒂皮瓣治疗先天性并指。方法自2003年3川至2012年1月,我们利用指间富余的皮肤,创用两种近、远指问筋膜蒂皮瓣,分别以顺、逆行转移修复的方法,治疗不同样度的先天性许指.jb36例(42侧于,58处).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5个月~24岁.平均8.2岁.左侧16例,朽侧14例,双侧6例。并指部位:第11指蹼19例,第Ⅲ指蹼26例,第Ⅳ指蹼13例,1期于术26例,2期F术
期刊
为了加强与编委单位相互之间的沟通,提高编委单位临床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的论文写作水平,促进医院显微外科医疗工作和学科发展,更为了加强各地编委专家对我刊的了解和加深感情,《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于2013年4月19~21日应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以及广西玉林骨科医院的邀请,举办“显微外科新进展暨论文写作技巧学习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期刊
目的 介绍股前外-膝上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 对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7例,采用股前外侧-膝上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中皮瓣下端以膝上外侧动脉及降支终末支为蒂作带蒂转移,皮瓣上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或横支、高位皮支为蒂,在皮瓣转移后与小腿下段由足背动、静脉返流的胫前动、静脉作吻合. 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完全成活,3~6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满意、伤口愈合良好、骨折在愈合
目的 探讨前鼻镜辅助下双小切口腕管松解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 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行利前鼻镜辅助下双小切口腕管松解术12例(15例腕),随机抽取我科同期开放式腕管松解术(OCTR) 28例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2~15个月.术前诊断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及肌电/神经传导检测阳性结果.研究组术前及随访期间行Levine腕管问卷调查,评测手指两点辨别觉、握力、捏力,数值以均数±标准差(x)(
目的 探讨携带双侧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跨关节改良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脱套伤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从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对23例拇指末节脱套伤的患者采用携带双侧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跨关节改良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重建指端感觉.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范围2.5 cm×1.7 cm ~4.5 cm×2.3 cm.皮瓣切取面积为2.6 cm×1.9 cm~4.7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