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补充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以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精心备课,认真组织教学,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知识,便于加深理解,拓展知识面。几年来,通过我对历届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初中生学习物理往往趋于表面的知识,死记规律,硬套公式,抓不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东西。为了便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的对教材内容做了必要的补充。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拙见。
  第一,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和公式,教师应补充讲解清楚。否则,势必影响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在讲“欧姆定律”一节时,补充讲解公式的意义,并说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一般情况下导体的电阻值是不变的,它不随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而变化,不能认为R与U成正比,R与I成反比,而且当导体两端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却不为零,只能理解为是一般情况下,电阻的一种计算公式。例如,我讲“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时,我补充讲解了“物质”和“物体”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例如,桌子、自行车、轮船、圆柱体铁块等成品叫做物体;而组成桌子、自行车、轮船、圆柱体铁块的钢铁、木材、橡胶、塑料等原材料叫物质。由此说明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里含有的物质多,其质量就大;含有的物质少,其质量就小。通过补充,使学生加深了对物体、物质、质量等概念的理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对教材中很少出现甚至未提及过但又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应加以补充,以利于学生掌握规律,触类旁通。例如我在讲“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时,通过实际练习题,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U1:U2=R1:R2和U1:U=R1:(R1+R2);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时,利用同样的方法由学生归纳整理出并联电路的电流分配规律I1:I2=R2:R1;在讲电功率的测量和计算时,让学生归纳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了学生解题的速度。又如我在讲解“浮力”时,学生普遍认为“在液体中的任何物体一定都要受到浮力”。针对这种情况,我补充说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物体沉底并且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中间没有液体时,物体是不会受到浮力的。
  第三,对教材中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应给以补充。例如,讲解惯性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总是把它们混为一谈。每当这时,我就给学生讲解两者的区别。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共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是一个物理概念。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在不受外力这个特殊情况下的运动规律,是一种特殊情况。
  第四,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补充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例题,“电阻R1和R2串连在电路中,已知R1两端的电压为1.5伏,R2的两端电压为4.5伏,R1+R2=600欧,R1和R2各为多少欧?”一般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解题方法,即先求总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串联电路的电流,再根据串联电路电流强度处处相等,分别求出R1和R2的值。但我在处理习题时,又引导学生推导出串连电路电压分配规律“R1:R2=U1:U2”,并适时的提出问题“你能把我们共同发现的规律灵活应运吗?”,很快就有很多学生自己动手根据此规律求解,迅速得到正确答案。通过本题教学,使学生学习解题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位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平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五,结合教材内容,补充一些形象生动的小实验。例如讲摩擦起电时,可以补充人体也能因摩擦而带电的实验,从而充分说明人体也是导体是绝缘体。用手掌摩擦有机玻璃棒,棒带正电,而手掌带负电。前者用验电器可以试出来,而用手掌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并不张开。这是因为人体是导体,摩擦所得的电荷很快就通过人体漏走了。如果人站在绝缘板上,用验电器就能查明手掌所带的电荷。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加强了学生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基本解题技能。基础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基础知识的升华和发展。如果忽视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任何创造和创新都将是无本之目,无源之水。没有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作为一名基层物理教师,只有靠平时多积累教学心得体会,多学习他人的经验,接受多方面的信息,掌握国内外教育教学的动态,融入自己的教学当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更上一层楼,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
其他文献
评价通常是指对事物的价值高低的判断,包括对事物的质与量做的描述和在此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
期刊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  (一)按照教案上课“照本宣科”,忽视学生主体缺少灵活性。  在课堂上有时会发现教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如精心制作的教具、道具、课件等等,但有时是如此精心的准备换来的课堂却是低效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个别教师只是备了教案,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就是解决了怎么教却没有解决怎么学,只重视形式、方法的丰富,轻视音乐内容的学习;只重视教学媒体演示、操作,轻视师生之间的教
期刊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具有高学历的求职者人数迅速增加,每年剧增的大学毕业生使就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理科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角,旨在研究云南省高校理科学生在就业能力上存在的共性不足,力图找到
期刊
一、阅读写作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已经成为中职语文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阅读课教学中显得盲目被动,在高职单招考试的压力下,一些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淡化了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造成学生审美观的缺失。表现在作文里面的是内容的空虚和情感上的苍白。如何正确处理好阅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从阅读课教学中获取作文能力,已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存在
期刊
在高等院校美声唱法教学之中,每一位学生在音乐天赋、自身条件、文化基础、心理素质、理解与接受能力及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要正视当前高校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笔者认为,唱歌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肯下工夫苦练,并培养起乐感,相信学生们都能唱好。  一、当前高校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易忽视“三准”。  音准、节奏准与语言准这“三准”是进行美声唱法教学的基础
期刊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英语的社会文化能力滞后于语言能力,难以适应越来越广泛的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传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只强调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文化教学。未能把所传授英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相互融会贯通,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传达或接受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所有信息。  关于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化和语言教学与文
期刊
一、前言  温泉旅游是旅游者以体验温泉、感受温泉沐浴文化为主题,达到养生、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时尚旅游。伴随着休闲度假的兴起,温泉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度假旅游者的青睐。温泉经济更是被称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温泉独特的疗养、保健作用,其异类资源替代性弱、重游率高、经济效益可观的特点,也引起了很多企业家、投资商的关注。截止2009年底,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温泉企业已占全国旅游注册企业
期刊
一、实验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学生刚接触化学,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是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化学入门课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如:1.“捉迷藏”;2.“魔棒点灯”;3.“雨落红花开”;4
期刊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文明古国,各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舞蹈形式,这种民间艺术逐渐成为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我国的民间舞蹈由各地的区域市场走向国内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时代到来,使得民间舞蹈更加趋于国际化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市场化”特性,研究民间舞蹈市场化的相关问题是艺术研究的重点。  一、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  尽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间舞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