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历史 传承文化——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寻珍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着"活化石"之称,它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册页或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它肇始于1 300年前的中国,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了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也是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2009年,以扬州为代表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妨一起走进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感受中国雕版印刷的历史发展和扬州传统文化的迷人之处。
其他文献
高功率窄线宽线偏振光纤激光器具有线宽窄、光束质量高、偏振度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相干合成、光谱合成、非线性频率变换等领域,本文重点研究了高功率短波长(≤1030 nm)窄线宽线偏振掺镱光纤激光器。此外将短波长(1018 nm)掺镱光纤激光器作为泵浦源应用在单频系统当中,研究了同带泵浦技术对单频光纤激光系统的影响。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高功率1018 nm窄线宽线偏振光纤激光
中远红外波段在军事国防、生物医学、物质鉴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与潜力。高性能可调谐中远红外辐射源是以上应用的重要保证。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是产生可调谐中远红外激光的有效方法之一。当前中红外及THz波段非线性光学晶体种类相对较少,限制了中远红外辐射源的调谐范围与转换效率。本文针对新型BaGa4Se7晶体以及DAST等有机晶体,研究了其在中远红外波段非线性光学特性,理论分析了其在可调谐中红外及TH
双波长激光在精密测量、差分光谱、生物医学以及频率变换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将两台独立的激光器进行合束外,双波长激光的产生主要利用激光增益介质的不同增益谱线或光学参量振荡器来实现,但普遍存在结构复杂、功率不稳定、两个波长的功率比例及脉冲间隔不可调等缺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端面共轴泵浦两个激光增益介质的双波长固体激光器方案,并开展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1.06μm附近双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
学位
有机半导体单晶具有长程有序、无晶界、缺陷态密度低的特点,是研究有机半导体结构-性能关系的理想工具,也是制备高性能光电器件的重要材料。与三维块体有机单晶相比,低维有机单晶(包括一维有机单晶及二维有机单晶)还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分子级厚度等独特的结构优点,这些结构优点赋予了他们对外界刺激响应敏感、接触电阻小等性能优势,有望在未来柔性电子电路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低维有机半导体单晶的制备需要严格控
太赫兹波由于其独特的电磁频谱特性,在生物医学诊断、通信及雷达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高性能太赫兹波辐射源是太赫兹波应用的关键技术基础,而太赫兹波参量辐射源由于兼具宽频率调谐范围和高功率单色太赫兹波输出,且拥有体积小、结构紧凑和室温工作等优点,是目前太赫兹波辐射源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围绕太赫兹波参量辐射源的频率连续可调谐和输出能量特性等关键问题,对非线性晶体中基于受激电磁耦子散射
细胞长期低温冷冻保存意义重大。冷冻和复苏过程中,细胞内外结冰产生的渗透压损伤和冰晶损伤是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且细菌感染风险也不容忽视。为了制备出兼具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抗冻和抗菌的低温冷冻保存体系,本文以功能性聚肽合成及其细胞低温保护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功能性聚肽抗菌、膜扰动活性和红细胞抗冻。内容主要包括聚(赖氨酸-co-缬氨酸)合成及抗菌性能;疏水氨基酸改性聚天冬氨酸及膜扰动活性;疏水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职业需求导向的鲜明特征、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产学研协同培养的教育过程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期待,规定了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兴起,迫切需要以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质量是专业学位研
骨缺损对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小面积骨缺损能够依靠人体自身的再生能力完全修复,当出现大面积骨缺损时,仅依靠自身的再生机制无法愈合,因此,需要植入材料协助骨缺损的修复。目前在临床上,自体骨、异体骨和人工合成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常采用的技术。其中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是,自体骨移植存在取材来源有限、需要二次手术及伤口感染等问题,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而对于异体骨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