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感意识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把握情感、丰富情感的活动,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情感为动力,紧紧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语文教学焕发活力。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的文本都注入了作者的情感,教师应该努力寻求情感的切入点,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借助文本唤醒学生的情绪体验。此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突出学生的个性情感,让学生主体对文本感同身受,产生独特新颖的个人体验。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心灵的顿悟,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产生内驱力。为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刺激和反馈,以情感传递人性,以情感表达活力,从而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如果教师没有澎湃的激情,就很难使得语文课具有浓情味;如果学生缺乏情感的流淌,势必会导致使其精神之源的枯竭。
二、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生夯实基础、形成能力的原动力,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催化剂。实质上,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产生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打造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中来。教师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且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可以把问题转换成话题,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个话题都有一个谈话中心,由双方或多方共同参与,而且参与者有一个对话的平等性。话题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可以向四周辐射,其丰富性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学生提问的课堂,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漠视。因此,教师必须鼓起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由学生提问,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自然也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从接受走向体验,从对白走向对话。
三、活动意识
语文活动具有综合性、长效性、贴近性等特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它是教和学的双向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探究、操作、体验、讨论等活动为中心,塑造和构建学习主体。
基于语文学科丰富的内涵,在课堂活动中,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改传统教学为活动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既可采用“茶馆式”教学法,又可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如竞赛、辩论、演讲、表演、课外阅读、课外练笔、调查市场、走访劳模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开放意识
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说,语文的生活化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支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使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要误认为,只有在语文课堂上才是学语文,更不要认为看书、写字才是学语文。
所谓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从有利于学生言语经验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时间,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让语文教学走出封闭状态。其实,语文教学比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大很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语文交际的网络中,许多社会生活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再加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场新变革。鉴于此,语文教师更加应该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构建开放的大语文观。
参考文献:
[1]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白芸.质的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朝阳镇中心小学)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把握情感、丰富情感的活动,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情感为动力,紧紧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语文教学焕发活力。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的文本都注入了作者的情感,教师应该努力寻求情感的切入点,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借助文本唤醒学生的情绪体验。此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突出学生的个性情感,让学生主体对文本感同身受,产生独特新颖的个人体验。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心灵的顿悟,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产生内驱力。为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刺激和反馈,以情感传递人性,以情感表达活力,从而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如果教师没有澎湃的激情,就很难使得语文课具有浓情味;如果学生缺乏情感的流淌,势必会导致使其精神之源的枯竭。
二、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生夯实基础、形成能力的原动力,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催化剂。实质上,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产生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打造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中来。教师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且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可以把问题转换成话题,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个话题都有一个谈话中心,由双方或多方共同参与,而且参与者有一个对话的平等性。话题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可以向四周辐射,其丰富性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学生提问的课堂,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漠视。因此,教师必须鼓起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由学生提问,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自然也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从接受走向体验,从对白走向对话。
三、活动意识
语文活动具有综合性、长效性、贴近性等特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它是教和学的双向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探究、操作、体验、讨论等活动为中心,塑造和构建学习主体。
基于语文学科丰富的内涵,在课堂活动中,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改传统教学为活动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既可采用“茶馆式”教学法,又可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如竞赛、辩论、演讲、表演、课外阅读、课外练笔、调查市场、走访劳模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开放意识
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说,语文的生活化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支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使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要误认为,只有在语文课堂上才是学语文,更不要认为看书、写字才是学语文。
所谓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从有利于学生言语经验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时间,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让语文教学走出封闭状态。其实,语文教学比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大很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语文交际的网络中,许多社会生活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再加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场新变革。鉴于此,语文教师更加应该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构建开放的大语文观。
参考文献:
[1]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白芸.质的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朝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