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几个细节问题的探讨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eys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节高效精彩的英语课,既可以让学生学的充实,也能让教师自己充满自信和骄傲。但我们往往会发现,某个或某些细节处理的不妥或欠佳,常常会让师生配合不顺畅,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充满遗憾。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例如:课堂导入环节走形式,“导”而不“入”是常事;重视合作学习的表象而忽视合作学习的本质; 滥用多媒体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等等。
  【关键词】 导入 多媒体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90-02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呢?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听过也上过若干节公开课和观摩课,能深深体会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最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流程中的某些细节的处理。下面笔者就自己遇到的一些典型事例,谈谈课堂教学中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
  1 课堂导入环节走形式,“导”而不“入”是常事
  某次去听某校“同课异构”公开课观摩活动,教学内容是牛津高中英语Book5 Unit1 Reading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文章内容是关于一个主持人与一个嘉宾讨论幸福的话题,嘉宾就拿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为例说明如何寻找幸福。第一位老师一上课就用许多图片来展示各种不同场合的幸福时刻, 同时问:“Do you feel happy?”,同学们就用“Yes”或“No”来简单回答,然后教师又问同学“What’s happiness to you?”。实际上是想让学生利用图片来意会幸福就是一个微笑,一个热水澡等等,但没有学生能够意会老师的意图,整个导入环节除了新奇地欣赏一下图片之外,什么也没有,跟授课的内容基本没联系起来。好像只有老师最后一句话是有点作用“Let’s have a look at what is happiness to Sang Lan”,这样课堂开头浪费了许多时间。而第二节课呢,老师没有使用图片,老师采用复习的方法提问到:What have we learned in the last unit?学生马上异口同声“Laughter is good for you.”。教师接着问“When you are watching stand-up comedies, can you feel happy.”。学生回答“Yes”老师又问“When you are playing out the two plays in the project of the last unit, can you feel happy?”。学生回答“Yes”。老师又问“When you are injured or disabled,will you feel happy?”。学生回答“No”,老师接着说“But Sang Lan can.”。于是就亮出了目标重点,开始学习Sang Lan的新课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节课因为“幸福”这个话题太抽象,而教师又偏面地关注了图片的作用。导入设计不切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因此学生不知说什么或想说也说不出来,出现了脱离学生实际能力的“导入”设计。第二节课“导入”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的话语比率,因为问题很简单,以致学生无话可说。本该是学生说的比老师说的多,现在却反过来了,因此虽然是“导”了,但也不成功。
  那么我们平时“导入”该注意些什么呢?(1)话题要导入贴近学生实际,目标定位要低,让学生有话可说。(2)设问信息量要大、要具有发散性,即要留足学生回答的空间,要让学生唱主角,不能变成老师的“独角戏”。(3)导入要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切勿生搬硬套。(4)导入要自然、快捷,时间要恰当,不能主次颠倒,导入与学习不分。最后,导入要求施教者富有感招力和创造力。
  总之,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对课堂整体效益的重要意义,能够经常分析自己课堂导入的优缺点,积极探索高效导入的方法与技巧,为自己的课堂注入活力。
  2 重视合作学习的表象而忽视合作学习的本质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并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得以广泛的应用。然而纵观现实中的课堂,却发现课标下合作学习实施过程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
  首先是合作之前缺少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只有先进行独立思考才能推进到小组合作,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并非如此,例如,某次在听课中听到如下片段:教师布置课堂任务:What does a friend mean?How should we make friends? How should we maintain friendships?任务刚呈现在幻灯片上,教师即刻要求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显然在操作环节上出了问题。以上三个问题的交流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体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才行,没有了各具个性的对友谊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办法,就不会碰触出小组合作交流中的火花。没了这些独道的见解和思维成果,自然小组合作也就失去了其合作交流的基础。那么,这时几个同学凑在一起,只能也只有让优秀学生动口动手。而学困生也就没了独立学习思考的机会,他们也只能从优秀学生那儿获取信息。这最终导致整个课堂表面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就如“水上浮萍,空中楼阁”,小组交流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特别是学困生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只能是这热闹的看客。这样长此以往,优生与学困生的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欲望都受影响。
  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操作中移动要先考虑到独立思考,要留有时间和空间,并且不断培养这种能力,才能保障课堂上合作学习的高效运行。
  其次是合作学习表面热闹,实则低效。其原因就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责职不分,无序。一旦合作任务下达,课堂上就会表现出异常的兴奋现象,如个别学生大声说笑,随处走动或打断别人的发言。虽然小组成员都知道客观上他们存在共同利益,但总有个别学生对活动漠不关心,袖手旁观,坐享其成。还有的看似参与,实际是趁机放松娱乐一下。最终是活动时间超时了,而汇报时还推三阻四,成果总是不理想。   要想保证讨论热烈、有序又有效,就要事先做好安排与培训,让小组成员清楚合作规则,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防止产生“法不责众”的无序状态,尤其要做好明确细致的分工,落实责任到各成员,强化组员的角色意识,培养好小组长。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养成小组合作的素养。例如:讨论任务一旦下达,组员就形成默切:甲兼职记录,乙兼职纪律管理,丙要注意整理汇报,丁要……,讨论马上开始。这样才会有高效的合作学习成果。因此我们有时只听一节课,就可以判断出平时的教学改革做的是否扎实到位,我们教师有没有重视合作能力的培养。
  3 滥用多媒体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英语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它以其生动、直观、高效、活泼等特点给英语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屏幕的快速投放,在短时间播出大量信息,它的容量是传统容量的2-3倍。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被过分抬高,凡公开课必用多媒体,用完全的课件代替教师讲授,盲目追求多媒体而忽视黑板的作用。
  实际上采用我们传统的师生对话导入形式,其语言交流有时会更亲切,师生关系会更融洽,语言操练更充分。另外,传统的优秀板书不仅精炼,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时的修改和强化,或变换表达方式,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脉络、主题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更透彻。因此我们教学器材的使用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千万不能把多媒体神化。
  另外,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还有诸多细节不妥的问题。例如: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过渡生硬或缺乏过渡,课堂不是有机整体而是变成拼凑;课堂所选择的操练形式不切合教学内容,不能渐进地、充分地进行训练;家庭作业不能与课堂内容相对应,起不到应有的巩固和激励作用。
  凡此种种,我们都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细节的重要,它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的用心、细心和责任心。因此,在以后备课的最后环节,我们都要常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课堂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自然吗?
  2.课前导入话题有更好的切入口吗?学生会热起来吗?
  3.采用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可以替换和取舍吗?
  4.学生活动的设计能否再改进,让学生更乐意参与吗?
  5.对教学重点的操练,有更高效的方式、方法吗?
  6.课后作业能让课堂内容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吗?
  因为,我们一定要铭记: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细节决定成败”。
其他文献